第100章 文化酱缸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善良的民族之一,虽然在历史上不断出现战争,不断出现杀戮,但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如此,不同的是这都不是中华人主动的追求。````只有在受到外来异民族过度的侵略,或受到贪暴官员过度的迫害时,才会发出壮烈的反击。中华民族真正的英雄气概和高贵的精神价值,在反击中全部显露,也在这种反击中,滚雪球般地不断壮大。

纵观历史,中国象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在排水倒海的浪潮中,它会倾倒。但在浪潮退去后,昂然的仍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视世界,永不消失,永不沉没。

国战的结局似乎已经没有悬念,连性质都正在变成中央政权对割据势力的讨伐和征剿,名为中兴、实同再造的新王朝重新屹立,但这是否意味着战乱时代结束后那么蓬勃振作的立即复兴呢?

在某些的史学家看来,自明朝起,中国便进入了大黑暗时代。而在朱永兴看来,明朝固然采取了一系列的窒息民族灵性、伤害人性尊严的措施,比如朱八八的文字狱,八股取士使知识分子的头脑一天比一天僵化,但与历史上的满清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如果象满清那样,因为固有文化太低,以致除了全盘接受明王朝的政治形态和儒家理学思想外,别无选择。而接受的结果,便使其无力拨开黑暗时代残留下来沉重的压力。

想要精神饱满地一跃而起,使饱受摧残的中华民族返老还童,英姿焕发,创造出中国第四个黄金时代,在全世界万邦之中。充当忠实、强大、光荣的角色,并成为最重要的主角之一,朱永兴便要与已不能适应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作斗争,而悠久的封建历史的积淀在此时恰恰成了他的巨大阻力。

“不考八股,朕已下了旨意,绝无更改。”朱永兴有些烦躁。看着总理处整理出来的各地官员的奏章大皱眉头,连看都懒得看。

查如龙暗地叫苦,科举对读书人的重要性,以及读书人的心态,他是至为了然的。所以,他才想劝朱永兴稍微变更一下,不要过于急进。

在封建社会,科举是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汉、唐王朝时还有学校一途。明王朝则学校不过是培养参加考试的人才。汉、唐王朝还有立功边疆一途,明王朝则没有任何其他机会。朱元璋更规定考试范围,以《五经》、《四书》为限。《五经》、《四书》,又以理学道学领袖人物朱熹的注解为标准课本,还颁布一种试卷格式,便是八股。

而令朱永兴最为厌恶的并不是八股这种文章的体裁,而是八股的主要的特征,精神方面和内容方面。依照规定。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自己在说话(八股文中没有“我”字),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及。

这种文体,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用不着独立思考——事实上是严厉的禁止独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代入八股的方程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至于怎么才能恰当地代入,那就是几百年间,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大奥秘。和最大的学问。

于是,知识分子所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便是从《五经》、《四书》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请老于此道的八股专家,撰写数百篇八股文,日夜背诵。考试时,把适当的一篇,照抄一遍。就像赌博时押赌注一样,押中时就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官员;押不中时,则落第而归,下次考试再来。

所以,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通常是不接触除《四书》、《五经》以外其他任何书籍的,如果有人竟然对文学艺术,或科学工程有兴趣,那更骇人听闻,会被他的亲友所不齿。知识分子被八股文硬拖到酱缸之中,没有自己的思想,更没有自己的感情。不知道人类还有别的知识和别的情操,只知道如何作八股文,和如何做官。于是,一种只有中国才有的“官场”社会形成了。

欧洲历史正开快车,十四世纪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挣脱了黑暗时代的枷锁,呈现一片耀眼的光明。而中国人却还陷在文化糟粕所淤塞的酱缸中,这让朱永兴难以忍受。

要想使国家、民族精神饱满地一跃而起,便首先要在思想上获得解放和创新,而不是继续封建社会的衰迈,闭上眼睛看不到外面世界的日新月异,看不到近现代文明的兴起,去营造一个所谓的什么什么“盛世”。

“万岁,可否以时务策论为主考较能力和见识,以八股为次考较文笔,这样的话,物议或可平息。”查如龙想了想,谨慎地建议道。

“时务策论同样可考较文笔。”朱永兴断然摇头,停顿了一下,缓和了语气,说道:“不必管那些物议,即便是有考生罢考,朕也不改主意。今时不比往日,民心求治,几个死捧八股的读书人,还翻不了天。”

“万岁英明神武,再造中华,几个迂腐文人自是不足论。”查如龙苦笑了一下,说道:“微臣只是担心万岁的名声受损,毕竟八股是高皇帝所定,又是延续数百年的取士之准,骤然废除……”

“高皇帝驱蒙元,功莫大焉!”朱永兴停顿了一下,话风一转,沉声说道:“高皇帝是英雄,然是完人否?所制便不可更改否?别的先不说,只文字狱和八股取士,朕便深恶之,非改不可。”

文字狱是围堵,八股文是钓钩。这并不是满清的独创,而是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中国文化逐渐淤塞成为一个酱缸的工具有二:一是文字狱,一是八股文。

文字狱属于诏狱的一种,它的特征是:罪状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文字的意义不在客观的解释,而在当权人物主观解释。文字狱的本身就是当权人物作贼心虚的一种反应,越是心虚,越是神魂不宁。

在明朝,文字狱尤以朱八八始,且最酷烈。比如浙江(杭州)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北平(北京)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桂林(广西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这些句子里的“则”,本是“法则”和“标准”之意。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显然是讽刺他作过小偷的往事。

还有尉氏(河南尉氏)县学教授许元,在奏章上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这两句话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却解释说:“法坤与‘发髡’同音,发髡是剃光了头,讽刺我当过和尚。藻饰与‘早失’同音,显然要我早失太平。”于是许无处斩。这一批人都是地方学校教师,只不过代地方官员撰写奏章,竟招来杀身之祸。

当然,文字狱不限于奏章。朱元璋崇信佛教,对印度高僧释来复最为礼敬。释来复告辞回国,行前写了一首谢恩诗,诗中有两句:“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意思很明显,他生在异国(殊域),自惭不生在中国,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歌颂大皇帝。但朱元璋的解释不同,他说:“殊,明明指我‘歹朱’。无德,明明指我没有品德。”于是释来复从座上客变为阶下囚,处斩。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皇帝想杀谁,完全可以胡乱解释,随意指罪。上有所好,下必行焉。如果当权者有这个嗜好,那对知识分子便是一场灾难,除了被“诬以谋反”外,又多出一种纯属于文字的罪名。

仓颌造字时,神鬼曾经夜哭。万马齐喑时,则意味着愚昧、欺诈、僵化、落后……

中国历史上仅有两位平民出身的帝王,一是朱元璋,一是刘邦。刘邦能始终保持英雄们所有的豁达大度的气质,不脱平民社会的本色。朱元璋却深以他的平民身份为耻,深以他当过乞丐和和尚为耻。在他充满自卑的情意结中,产生强烈压制别人的暴虐意念,以求自己心理平衡。

不可否认,朱元璋亦是英雄,于中华民族有大功。但象朱永兴所说,他不是完人,甚至是有着严重的人格缺陷,并犯下了极为严重的错误。

“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宰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请求,即以叛逆论罪,凌迟处死。”朱永兴突然极为严肃地看着查如龙,说出的话让查如龙都一下子惊愣住了,“高皇帝是这样说的吗?朕欲改之,汝看如何?”

……(未完待续。。)

第65章 布署第17章 意外之难第151章 再战新会(四)第142章 悲观,惨淡第24章 烽起石屏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22章 血溅跳花节第142章 悲观,惨淡第22章 血溅跳花节第131章 东征救民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12章 困顿之局,天道好还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58章 少年梦,新钱,质变第158章 辉煌大胜,扬帆的风第261章 截击,展望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101章 铁脚板和轰天炮第149章 经济手段第73章 人心散第143章 移外充内,以内实外第125章 吏治,公学第149章 讨伐安南第87章 潜入袭城第70章 正面决战第198章 个个击破的机会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131章 诸事繁杂第107章 拥立,会晤第30章 轻取永昌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216章 水师大展开第143章 枪枝合法,移边实边第143章 枪枝合法,移边实边第100章 文化酱缸第81章 袭扰第38章 巧取龙尾关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3章 打压缙绅第47章 大战(一)第67章 排除万难第28章 封官儿第91章 军队建设第15章 正妃虚悬第6章 无题第62章 乱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11章 春闱考题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88章 鲁王移骅,三桂调兵第61章 缜密分析第44章 率军南下,元江临战第59章 无题第6章 暹罗来使第32章 赐名白族第70章 三鬼选择,镜子制成第46章 合击之前第180章 府内烦心事第97章 唯一生路第55章 滇缅战事第76章 海外蚕食,文武相制第9章 世子殿下?第155章 广州战役(一)第52章 苍水脱险,修约之议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76章 再弃险要?第90章 光复京师第144章 空前激励第137章 李晋王第127章 五国军棋第84章 抢滩登陆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战大胜第82章 燧发枪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26章 兵临城下第106章 不负第15章 定情第100章 再唔晋王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47章 初胜第41章 自我否决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200章 占优第121章 西北大战略第71章 流寇战术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22章 大难临头几人“忠”第61章 缜密分析第54章 海上武装,广西之弊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114章 沿海迁界第205章 兵种重配置第6章 暹罗来使第113章 设想繁杂,姐弟情深第272章 血战第42章 北伐新策第92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