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起驾北上

迁都北京是早已确定的事情,但真正起驾北上则意味着明朝的战略重心完全转向,即便是为了京师的安全,北地明军的攻势也将恢复,拓展京师的安全范围。

而另一方面,皇帝坐镇北京,则北京往南的大片地区便可视为安全,既稳定了北地百姓的耕种求安的心理,也引发了一些富豪购买土地的热情。同样,南方的人口稠密区也颇有些平头百姓冲着优惠政策而来垦殖扎根,毕竟南方的耕地开发得较为充分,而有自己的田地和租种别人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这就是政策引导的作用,很多时候比强制更有效果。而这种手段还将用在以后的东北,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是可以预见的,土地是不愁没人要的。

皇帝起驾,本应是地动山摇,扈从如云。但朱永兴却未张大驾,只在水师和几百护卫的保护下,悄然出了南京,沿运河而上,向着北京前进。其后的车驾中不过是嫔妃和皇宫侍女,忽忽啦啦的倒是挺浩荡。

“不必看了。”坐在船上,朱永兴听了信使的讲述,连信也不拆看,便摆了摆手,干脆地说道:“没有什么议和,朕只要无条件投降,除此之外,一概不理。”

满清派出使者,请求议和。条件呢,朱永兴懒得看。在现的形势下,虽然朝廷的财政紧张,可也还是有办法缓解。只要攻打安南郑氏,以及顺道灭占城国的行动展开,以战争缴获就能积聚起在东北进行一次大战役的钱财物资。

而且,随着北地的恢复,南方的稳定,支撑东北战事的物资粮草会越来越充裕,军事行动也会更加频繁,更加猛烈。要是这样还议和,那朱永兴的脑袋纯粹是进水了。

“等等。”朱永兴突然有了个恶作剧的想法,他想起了一句很有名的狠话,不由得笑道:“给鞑虏使者带句话:汝不来降,则自今以往,岁用兵,夏蹂汝耕,秋烧汝稼,朕今年二十有七,迨至于发白齿落而后止。”

嗯,不投降是吧,那就打下去,没有期限。若说期限的话,从二十有七,到发白齿落,总有个三四十年吧,我准备用一辈子的时间跟你们打,你们能支撑到那时吗?

其实从开春以后,明军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主要是在水师上。觉华岛就象一颗钉子,扎在山海关和锦州之间,甚至辽西走廊也面临着明军水师的威胁,满清虽然极力想撑得大一些,但还是知机地从山海关撤退,收缩至大凌河、锦州一线布防。

也就是说,现在明军几乎可以不遇抵抗地推进至宁远一线,然后以觉华为物资囤积地,与满清形成新一轮的对峙。而物资准备齐全后,辽西辽东便会出动夹击,最低的目标也能光复锦州,再对沈阳构成威胁。

虽然现在的形势十分有利,但在军事上,朱永兴还是禀持着持重用兵,力争以压倒性优势取得最有把握的胜利。比如说兵力,东北军区的定额为十万人,就已经超过了满清现在能动员的兵力总数。再有北京军区的助战,两倍于敌也是能够实现的。

当然,更持重的战法是封锁和消耗,以及拉拢蒙古诸部与满清为敌。别把现在的东北和以后的“北大仓”混为一谈,现在的东北自然环境是很差的,开发程度非常低,靠渔猎为生的话,满清也就勉强生存,不仅难以发展壮大,更不会有进行军事行动所需要的粮草物资。

至于拉拢蒙古诸部,察哈尔部已经公开叛清,攻击由遵化外边墙逃窜的满清余部,伏杀辅政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并向明朝派使请求“抚赏”。而其他蒙古诸部除了科尔沁之外,都有退而观望的态势,不再肯为满清卖命。同时,退出关外的满清也再没有了中原的物资来笼络和收买他们。等到满清进一步势弱,便不难看到蒙古诸部翻脸成仇,为了能得到明朝的物资和优惠的商贸关系而向满清动手。

那满清退出关外,进一步势弱的标志应该是什么呢,朱永兴将其定为沈阳。只要明军光复沈阳,这个由后金改称为清的所谓龙兴之地,则向世人证明满清气数将尽,再难有兴起之机。

“荡朔军可以出山海关,向宁远推进了。”朱永兴感受着春风拂面,知道在东北,对明军士兵颇有困难的寒冷环境已经结束,大战未必要开,但军事压力必须要保持,“觉华岛只留部分水师,驻防便移交给荡朔军。要保证东北军区的兵力,辽东战事主要还是依靠他们。”

“启奏圣上,北京军区的责任重大,防御范围也是很广,调太多的兵马入辽西,似乎并不妥当。”国安部尚书叶虎躬身奏道:“是否再扩充军队,或者从他处调兵。”

“财政啊,在没有真正缓解之前,北地这些兵马便已经接近极限了。”朱永兴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察哈尔部叛清,其他蒙古诸部观望,宣府、大同、蓟州的危险已经大大降低,依照北京军军的兵力,还是足以应付的。如果真的有事,便将大同交给西北军区也好。”

东虏的威胁暂时是很小的,就因为部落太多,难以齐心,所以不难对付,也不易形成合力。而且,漠南蒙古因为察哈尔的叛清而形势一变,明廷与察哈尔联合,谁还敢轻举妄动。

“察哈尔部的布尔尼不可尽信。”叶虎谨慎地提醒道:“况且,他要的抚赏也有些太多了。”

“确实不少。”朱永兴点了点对,但转而又说道:“但可以用别的物品来顶替呀,只要布尔尼喜欢,也就没有问题了。比如大镜子,可是价值不菲呢!”

人家要银子,你给大镜子,看似价值相等,但大镜子属于奢侈品,对察哈尔部的实力增长并没有什么用处。况且,大镜子的价钱很高,成本却很低,无形中就节省了政府的钱财。r1152

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199章 接战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9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20章 紧锣密鼓第225章 晋王表态,格局不同第90章 援助水西第53章 变革的缩影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15章 定情第66章 移跸蒙自,积极防御第12章 困顿之局,天道好还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146章 暗室阴谋第8章 越猜测越神秘第161章 广州战役(七)第147章 隐晦密信,纠结于心第58章 新晋郡王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1章 杭州,西湖第43章 巩昌王的选择第40章 两只重拳第10章 调整战略,老友重逢第141章 千金之喜,开拓之初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21章 暂时相安第89章 进退两难第211章 瓶颈的突破第220章 增兵向北,郑军不稳第122章 水利部第57章 接驾第17章 意外之难第107章 厌炮厌胜?第119章 弃滇,假投诚第153章 内讧分裂第90章 俘虏处置第57章 接驾第144章 讲武会二第6章 无题第230章 暗战第138章 反扑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11章 祖上荣光第70章 开路迂回第14章 篡改圣旨?第7章 思想理论,倭国来使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164章 广州战役(十)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137章 雄心壮志第11章 祖上荣光第123章 起驾北上第62章 论势振人心第87章 接战(二)第221章 崇明之基,丧心病狂第67章 排除万难第269章 光复神京,天下轰动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56章 士农工兵商,短视暴敛第78章 胜利之因第111章 结果第161章 广州战役(七)第205章 兵种重配置第131章 良贱之分第26章 兵临城下第52章 纤夫,规矩第50章 伏击第105章 阻击,顾忌第206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第75章 水西之谋,海外拓土第57章 豁贱为良,成亲纳妃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巅峰第75章 恬然自乐第175章 后来者的心思第5章 破城第129章 雇佣海军,新皇新象第17章 意外之难第126章 无题第149章 讨伐安南第69章 勋章,土地第71章 惨烈第38章 巧取龙尾关第56章 士农工兵商,短视暴敛第54章 不能遗忘的牺牲第88章 鲁王移骅,三桂调兵第5章 寨子第91章 外交,内政第14章 篡改圣旨?第103章 产马之地——河套第124章 授课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惩第43章 保宁第153章 内讧分裂第182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