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民富国强?

ps:看《逆流伐清》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本书既然是以伐清为题,现已接近尾声,写得慢一点,争取不烂尾。另外,新书《血路救赎》已上传,书号:3472638.。敬请朋友们继续支持鼓励,并祝朋友们五一节快乐。

鞑虏已经没有未来,或者说是没有了未来的希望。一次内部分裂无疑又使其灭亡的进程大大加快,而东北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样也是鞑虏的困难。重新被打回渔猎状态的建奴,如今也只能苟延残喘,数着日子过活了。

卓布泰和达福引兵窜向宁古塔,辽东失地便在明军的武装游行中陆续光复。沈阳、抚顺、铁岭、本溪、宽甸,再加上朝鲜,明军依据这些要点,形成了对建州卫的包围之势。

到了暂时停止战略进攻,先经营一下辽东的时候了。朱永兴心中不愿,但情势使然。明军越向内陆推进,面临的困难便越大,消耗的物资、需要的后勤人员都要大量增加,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知道,当时的东北确确实实是北大荒。连后世的吉林省会长春,现在连城的样子都没有,历史上是两百年后才建筑木板城垣,有了长春这个名字的。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鞑虏达到了喘息休养的目的呢?如果知道明军下面的计划,再看双方的形势,以及明廷的财政紧张逐步缓解。便知道不是这么简单。

从明军征战的历史,可以明显看出其对水师的依赖,无论是迂回登陆、袭扰牵制,还是物资运输,水路和船只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辽东战事也是如此,渤海、辽河、鸭绿江。都是明军运输人员物资的重要路线。而随着战场越来越向内陆深入,后勤压力也大为增加,运输由水路变成陆路,这需要更大的投入,需要更多的人力。

当然,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可这并不是明军暂时进入休整的主要原因,而是明军有着更好的办法。步兵坚韧、战阵严密、火力强大,这是明军的优势。而骑兵数量少。机动性能差,也是明军的一个劣势,但这种情况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得到解决。

边市互易,看似公平交换,但由于蒙古诸部的商品单一,只是牲畜和皮毛,便处于很被动,很吃亏的境地。明国的商品多种多样。更有镜子、丝绢等奢侈品,在边贸中大获其利。要知道。现在的边市,巴掌大的一块圆镜子,竟然要换两三匹马,半人高的穿衣镜则要数十匹。

当然,奢侈品也只有那些蒙古的上层人物才用得起,但其他众多商品依然给明国换来了大量的马匹牛羊。再加上察哈尔部的暂时结盟。明军中战马的数量得以大量增加。

就算骠骑兵训练周期长,对战马和骑术要求高,可龙骑兵却是很容易扩充。因为,对战马的要求不高,且只要火枪兵学会骑马。便可划归龙骑兵,很简单的要求。

也就是说,明军以后在东北的作战将以骑兵为主。一千骠骑兵、三千龙骑兵、一千车营炮、辎兵,每五千人为一个作战集团,编制为骑兵旅;四千步兵、五百骑兵、一千车营炮、辎兵,编制为混成旅。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的休整重组的时间内,东北军区计划组建至少三个骑兵旅,六个混成旅,作为消灭鞑虏的攻击兵力。

两三个月后,也就是秋天,或者秋冬交接之际,明军将再大举出动,最低的目的也要把鞑虏赶出建州,迫使其再度北迁。没房、没粮、缺衣少物,这个冬天对于建奴来说,注定是要寒澈入骨了。

而十几万明军除了休整、重组、训练外,还将修盖大量的房屋,全部有火炕,一部分作为营房,以便让士兵舒舒服服地度过寒冬,一部分则是为退伍军人安家和新移民的到来作准备。

按照东北的建设计划,村落之间相隔最多十五里,每村至少二十户;三十里之内要有大集镇,每镇至少百户人家。先是沿着交通线,以后将不断拓展道路;先是点、线的分布,然后再是扩展到面。在推出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之后,明廷又准备在东北进行大量的投入,首先把辽东建设起来,作为东北军区坚强的后盾。

边打仗边经营,或者说是边经营边扩张,一直是朱永兴的发展思路之一。出塞千里,封狼居胥,固然壮哉,却少了其后稳固占领的手段。而这种占一地稳一地固一地的作法,虽然看着慢,但却扎实可靠。

战略攻势已经不可逆转,缓缓劲,蓄蓄力,再出猛拳,对鞑虏来说,也并没有得到多少恢复的时间。春耕早过,农作物又不象大明治下这么多种多样,两三个月能干什么呢?是够抢种抢收一季粮食,还是能再多出上千万的军队,说实话,什么也不够。

都说恶劣的自然环境能锻炼人的体魄、磨练精神意志,可还有一句话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中原过惯好日子,在铁杆庄稼的喂养下已经堕落腐化的满人恐怕只剩下满腹牢骚和怨忿,要想重振雄风,恐怕只能等下一代从苦寒中成长起来了。

但这样的机会几乎是没有了,明军越来越强大,从骑兵到各种装备,而明国的财力物力人力更在迅速增长,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向北、向北、再向北,谁又知道朱永兴心目中的大明版图是没有尽头,没有界限,没有满足呢?

稳步推进,夺一地占一地,一直推进到雅克萨(黑龙江上游左岸。今漠河县境内的额木尔河口对岸),再与新的敌人——沙俄侵略者进行战斗。这或许会是在几年之后,但几百老毛子的盗贼匪徒,还成不了气候。关键是东北的开发建设,没有人口定居、不能耕种自给,便不能稳固地区。便缺乏继续扩张的底气和后劲。

同样的原因,沙俄也没有足够的人口来稳固侵略成果,更没有在西伯利亚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进行持久战争的实力。

锦州胜,盖州胜,鞍山胜;锦州光复,辽阳光复,沈阳光复,辽东光复。一连串的胜利,一连串光复失土的消息。在神州大地再次掀起了一股欢庆的浪潮。

从万历,到天启,再到崇祯,建奴则从后金,到建国称清,明军是屡战屡败。最后更是满清入关,席卷天下,腥膻遍地。几乎亡了汉家天下。现在终于翻覆过来,让人不仅有扬眉吐气的喜悦。更是充满了报复的兴奋和快感。

“直捣黄龙,扫荡无遗类。”“剿灭建奴,鸡犬不留。”诸如此类的论调在民间开始传播蔓延,或许激进,但却从中透出对国家、政府、军队的信心。而信心之后,便是更安定的心态。建奴已是苟延残喘。再不复为大明之祸,几十年的战乱终于过去,和平将又一次降临。

俗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或许偏激,但却可以显示老百姓最朴实的心愿。没有战乱。没有颠沛流离,哪怕生活得穷一点、苦一点也是能够忍受的。而且现在不仅不是穷苦,而是非常光明的前景,宽松优惠的政策使人们充满了奋斗的动力。

富国强兵,或许已经不太准确。现在朝廷提倡的首先是民富,其次才是富国强兵。也就是说,朝廷可能不会在诸如“强国”的名义下将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掏了个精光,而是要“留财于民”,然后再追求国力和军力的增强。

是国强了,民才富;还是民富了,国就强?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可能是要争论很长的时间,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但在朱永兴看来,想让人民尽全力支持政府,同心协力对付遇到的困难。这本身没有错。但贫穷的“人民”又能拿出什么来支持政府呢?即便是奉献了“青春”、“终身”恐怕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从另一个方面讲,国家是什么?国家是人民组成的,是每一个“小我”,也并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国家强大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保护每一个公民,让人民安居乐业。为了国家的强大暂时牺牲“小我”的利益是可以的,但若要求“小我”长时间地奉献而没有相应的回报,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国强是民富的保证,民富是国强的基础。这么理解应该是没错吧?国家的强大要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靠统一“思想”达到的强大就好比吃了兴奋剂的运动员,是暂时的,畸形的。

这样的结论已经从南方,以及北地的光复和重建中得到了证明。老百姓富了,他们更愿意为了保住现在的利益和安定的环境支持国家。其实要是仔细分析研究的话,便可以看出,明军的节节胜利是离不开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帮助的。

……

明君?盛世?朱永兴对此并不认同,哪里有满足于只要老百姓饿不死的明君,哪里又有光吃地瓜土豆的盛世?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限于财政的紧张,朱永兴也只能耐下性子,慢慢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实际形势的变化,却要出乎他意料的乐观,财政问题的缓解比预期要提前了很长时间。

这主要得益于百姓求治心切、充满干劲的劳作;得益于商贸的发展,又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开拓;得益于侵略战争的顺利,掠夺了大量钱粮物资;得益于王朝新立,官吏还大多廉洁肯干的精神……(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微信公众号!)。)

第97章 唯一生路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军陆战队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58章 新晋郡王第18章 紧急商议第172章 无题第99章 军歌第71章 局部——大局第257章 会见十三勋,明末失政第105章 二等辅兵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41章 败局已定楔子第138章 反扑第23章 伏击之地第262章 辽东攻略第53章 变革的缩影第45章 元江接触战第77章 夔东十三家第71章 局部——大局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47章 初胜第78章 破路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144章 讲武会二第2章 斗熊救美第58章 明智,千秋节第216章 水师大展开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71章 流寇战术第137章 雄心壮志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49章 清军的迂回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33章 立威第8章 依城挫敌第25章 三鬼之谋第97章 草创的军情司第260章 追击第172章 无题第26章 初涉杀场第115章 术业有专攻第63章 求助他国第90章 光复京师第112章 兵溃第125章 军人婚配第276章 劝进风潮第111章 结果第167章 郑家来人第142章 会晋王第231章 荆襄剧变第143章 移外充内,以内实外第158章 辉煌大胜,扬帆的风第34章 石屏扰袭第5章 琉球第29章 再提议和第14章 篡改圣旨?第66章 移跸蒙自,积极防御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106章 女人能顶半边天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82章 胜利的标志第81章 临时机变,长途行军第83章 北望第75章 水西之谋,海外拓土第56章 士农工兵商,短视暴敛第208章 英年早逝楔子第130章 无题第231章 荆襄剧变第28章 离心之象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158章 广州战役(四)第18章 天马行空的设想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78章 联合部队,筹划大局第139章 龙多旱,人多乱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56章 广州战役(二)第158章 广州战役(四)第272章 血战第159章 广州战役(五)第75章 恬然自乐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114章 基础——制度建设第70章 开路迂回第45章 大反攻第137章 雄心壮志第23章 暹罗国情第105章 二等辅兵第257章 会见十三勋,明末失政第160章 广州战役(六)第68章 正战稳进第71章 流寇战术第226章 志在天下,吴、孙反应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86章 复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