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铁骨铮铮

大明中兴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张魁山等人压着霍靳梁等俘虏回到北京城。

张魁山进宫拜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末将张魁山,幸不辱命,已清剿西部所有汉奸,光复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各地,请皇上明鉴!”张魁山恭敬的向朱慈烺复命。

“好,哈哈哈哈,爱卿与众将辛苦了,待回到南京城,朕将论功行赏,绝不亏待诸将!”朱慈踉哈哈大笑道。

对于张魁山等人如此迅速的扫平西部汉奸残余,朱慈踉感到很满意。如今大明所有本土回归,内外皆定,各军将领都为此立下汗马功劳,回到南京城后,论功行赏是必须的。

“谢皇上隆恩!”张魁山也不推辞,笑着谢恩道。

当前,朱慈踉在北京城还有一件事没有做,那便是重新按照帝王的规格安葬崇祯皇帝,待这件事情做完,他才会回到南京城。

重新安葬崇祯皇帝这件事情并不简单,事实上从事情提出来到现在,已经过去大半个月时间了,可大量准备工作都还没有准备好,而且太后也打算亲自来到北京城参与,算算时间,太后大约还要两天的时间才到。

“皇上,掘土工作已经进行了大半,各种葬品也从江南陆续运来!”钱谦益全权主持修建崇祯皇帝陵墓一事。

崇祯皇帝陵墓的位置就位于天寿山北侧,大明自成祖后的皇帝都是葬于天寿山,崇祯皇帝的陵墓的位置其实早就有了决定,只不过这些年大明内外交困,连年征战,崇祯皇帝为了节省经费,才一直没有开挖自己的陵墓,而崇祯皇帝死后,李自成为了面子才葬了崇祯皇帝,只不过做为造反起家者,李自成当然不可能按照皇帝的规格来安葬崇祯皇帝,帮他挖陵墓更是不可能,所以便直接挖开已死去的田妃的墓穴,将崇祯皇帝葬进了一个妃子的墓中,不免也有些侮辱崇祯皇帝的意味在里面。

满人占据北京城的时候,为了笼络民心,原也有为崇祯皇帝重新修炼陵墓安葬一事,事实上,满人已经挖开了近半土石,表面墓园也都修了不少,若不是后面徐州之战满人战败,或许满人已经将崇祯皇帝重新安葬了。

也正是因为满人帮助挖开了近半土石,现在大明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个程度。

“尽量加大力度,预计能否在年前将陵墓建好?”朱慈踉问道,心里他还是希望能赶回南京城过年的。

“请皇上放心,满人先前已经帮助建了不少,大大节省了工期,大约五日之内,陵墓工事便可完工,正巧赶上二十四日宜安葬之时,届时便可重新安葬先帝!”钱谦益说道。

“嗯,如此就好!”朱慈踉点了点头,满意道。

两日后,周太后抵达北京城,朱慈踉亲自在城门口迎接。

“儿臣参见母后!”朱慈踉对周太后行了个礼道。

“皇儿快起来。”周太后上前将朱慈踉扶了起来。

不到四十岁的周太后并不显老,风韵犹存,当年她三十二岁随朱慈踉南下南京城,至今已经六年多过去了。

周太后看着眼前的正阳门,当年她便是从这座城门离开的北京城,如今又要从这座城门进入北京城,六年多以来,她无时无刻不再想这一刻。

“皇儿,辛苦你了,你比你父皇厉害,你父皇在天之灵,能看到你光复北京城,驱逐鞑虏,重新统一大明,当可安息了。”想到当年崇祯皇帝的死,周太后很是伤感。

她十五岁便嫁给崇祯皇帝,跟崇祯皇帝夫妻十八年,虽然说不上多么伉俪情深,但也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朱慈踉淡笑不语,这些都是他做为大明皇帝该做的而已,并不觉得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

十二月二十四日,刚刚完工的崇祯皇帝陵墓正好赶上了今日的宜安葬的日子。

田妃的坟墓被掘开,崇祯皇帝的遗骸被取出重新安葬。

周太后亲自为崇祯皇帝的遗骸盖上皇袍明布,入殓盖棺,将崇祯皇帝的棺木护送入陵墓内。

随着各种陪葬品被送进去后,墓口渐渐被封闭,但这并没有完。

“抬上来!”朱慈踉下令道。

当即,一块盖着白布的石碑被抬了上来。

白布被掀开,石碑上刻着四个大字铁骨铮铮露了出来,旁边还有几行小字不称臣,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不和亲,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铁骨铮铮!

看到这样一个石碑,不管是周太后还是钱谦益等参加安葬的重臣,所有人心里都震动了,特别是那一行小子,显尽大明立国至今的铮铮铁骨,不管是当年英宗被瓦剌俘虏,受多少折磨都宁死不降,北京城下,被钢刀架在脖子上都呼喊大明抵抗瓦剌的进攻,还是六年前的崇祯皇帝,在北京城破之前,明明有机会逃离北京城,但他就是没有逃,北京城破之后,宁愿自缢煤山,也不愿向反贼投降,更留下血书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连李自成等反贼看了都动容,不得不钦佩。

不说崇祯皇帝有多英明,但至少君王死社稷,铁骨铮铮,他做到了,所以当得起这块石碑。

立下这块石碑,朱慈踉可不只是立给崇祯皇帝的,更是立给大明后世帝王的,他相信,有这块石碑在,上面的字便会成为铮铮祖训,今后的大明历代皇帝,不会有谁敢违背上面的铮铮祖训。

朱慈踉立下这块石碑,也是立下今后大明的铮铮铁骨,更是立下华夏民族的铮铮铁骨。

华夏民族宁折不屈,唯有不断发奋图强,自强不息,才能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最辉煌的一页。

周太后流下了泪水,在场的所有男子都睁大着双眼,血液沸腾!

南京广报司派来的大明日报记事将这伟大的一幕记录了下来,不日将通过大明日报,传报天下。

数日后,随着这一期的大明日报散发出去,天下震动了,所有大明百姓的胸口如同燃烧了一团热血,有人双拳紧握,有人激动的呐喊,发泄这令人无比振奋的一幕,甚至比北京城光复更让他们激动。

不称臣,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不和亲,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铁骨铮铮!这一行字体在朱慈踉回到南京城后,被朱慈踉毫不犹豫的写进大明今后的祖训当中。

铁骨铮铮,宁折不屈,无疑将在今后成为所有大明百姓心里的励志铭,也是大明今后所有帝王的坚持,将不断推动着大明向更巅峰前进。

第412章 张献忠退守成都第22章 诛杀刘泽清(上)第644章 凄惨的农奴第198章 多铎的恐慌(二)第903章 登陆美洲大陆第492章 托岳之死第967章 通商留学第819章 决战巴拉平原(三)第346章 登陆前的炮击第995章 查扣与驱逐(二)第189章 骑兵对决(下)第773章 围歼暹罗大军(六)第807章 超前第225章 城外轮战(二)第582章 倭寇出兵第822章 决战巴拉平原(六)第180章 绞杀满清死士(中)第452章 北伐前夕(六)第37章 战后第957章 孟加拉湾大海战(五)第953章 孟加拉湾大海战(一)第86章 战还是妥协第544章 好消息连连第251章 军制革新第193章 出征前夜(二)第836章 战争升级第417章 张献忠之死(五)第1044章 摧枯拉朽第146章 交战(二)第320章 提倡经商(二)第1067章 统一世界与否第45章 平衡第800章 进攻澳洲第808章 英西荷三国来使第334章 荷兰之败第670章 歼灭沙俄大军(二)第304章 战场逆转(二)第950章 大明的应对第193章 出征前夜(二)第32章 二十万大军云集第284章 大明科技的蓬勃发展第338章 妥协第938章 凄惨溃败(三)第754章 南渡河之战(二)第803章 占领澳洲(三)第176章 决战开启前的平静(一)第595章 追击倭寇第649章 准格尔骑兵的杀戮第543章 整顿妓院第491章 镶红旗的末路第425章 大街惊魂(一)第196章 形势!第511章 密谋起兵第959章 孟加拉湾大海战(七)第606章 炮击河内第642章 长平公主第253章 军制改革(三)第808章 英西荷三国来使第194章 出征前夜(三)第234章 雨夜惊变(三)第247章 大胜!第73章 雷霆(上)第405章 硬气第392章 李定国接管黎州第510章 势如破竹第348章 台湾光复第359章 无题第519章 朝鲜来使第869章 马六甲大海战(七)第934章 决战巴拿马(九)第288章 投名状(一)第836章 战争升级第604章 门户洞开第352章 印尼总督赵德全(二)第214章 徐州援兵(二)第658章 劝降(二)第964章 欧洲大陆的颤抖(二)第298章 应龙军出动第716章 藏富于民第407章 惨烈(二)第436章 陈秀秀接掌火器局第510章 势如破竹第25章 攻打刘泽清府第66章 逼宫第264章 郑森和钱初瑶(一)第382章 罗汝才之败(二)第544章 好消息连连第587章 决战九云岭(二)第1031章 与欧洲合纵?第965章 各国来使第809章 大海战阴云(一)第51章 火器制造局建立第551章 关门打狗第936章 凄惨溃败(一)第176章 决战开启前的平静(一)第511章 密谋起兵第1019章 满清与奥地利之战(一)第37章 战后第143章 不甘寂寞的张献忠第974章 多尔衮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