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两道圣旨

京城,杨嗣昌府邸。

杨雄明日早朝的时候才能见到崇祯皇帝,毕竟他是杨嗣昌的亲信,回京后当晚便跑去杨府向杨嗣昌说了自己出使漠北蒙古的结果:“都宪,下官不辱使命,成功说服了喀尔喀三部联合土默特部,共同对付建奴。”

“好!若是能联合喀尔喀蒙古三部,加上土默特部,有四部联手抗击建奴,可以破坏建奴统一蒙古的企图。”杨嗣昌笑道。

“都宪老爷,下官还需再向您禀报一件事,此番出使漠北蒙古,归途中遭到建奴袭击,所幸塞外的李将军及时来救,否则下官就回不来了。”毕竟李国栋救了杨雄一命,他必须在杨嗣昌面前帮李国栋美言几句。

杨嗣昌惊道:“杨使臣带回的建奴首级,便是来袭击使臣的建奴吧?”

“正是!”杨雄接下来就说了他跟随商队去漠北的事情,去的时候一路顺风,回来的时候却遭到近三千金军袭击,商队护卫拼死血战,无奈不是对手,眼看着就要支撑不住时,李国栋的骑兵及时赶来,救下众人。

听到双方血战的时候,杨嗣昌微微眯起眼睛,轻轻点头,等听到金军突破车阵,攻入阵内的时候,杨嗣昌睁开眼睛,紧张得都竖起了耳朵。最后李国栋率军赶来,杨嗣昌长长的舒了口气,整个人放松下来。

杨雄又继续说道:“都宪老爷,那李国栋说不仅可以拉拢漠北蒙古三部,他还能找到林丹汗的旧部,这就能集中蒙古五部共击建奴!”

“明日你我一起上朝,多在陛下面前美言李国栋几句,看陛下能给他加封个什么官。等年后,你跑一趟李国栋在塞外的城寨,反正他是大明招讨使,你拿到陛下给漠北的诏书,可以让他陪你一起出使喀尔喀蒙古。”杨嗣昌捻着胡子点了点头。

次日早朝,曾经絮絮叨叨的御史们除了称赞杨嗣昌的功劳,没有人再弹劾杨嗣昌要联合蒙古鞑子来对付建奴的事情。毕竟联蒙抗金,这都能成为很多御史攻击的话题。有两千六百多颗首级在那里,御史们也都无话可说。

“陛下,当委以李国栋将军为联蒙抗金重任,令其全权代替我大明同蒙古人谈判,可赐其金带,下圣旨令其掌管从西口至归化之地,可拒建奴。”杨嗣昌奏报道。

虽然杨嗣昌的功劳摆在那,御史言官们不敢说他,但说到李国栋一事,众御史言官却是群起攻之,尤其是翰林院掌院陈演,言辞激烈:“此乃化外野人,抢劫客商,勾结蒙古鞑子,无恶不作,陛下不下旨铲除此人,已是朝廷恩典,岂可委以如此重任!”

致使机密之事泄露。此等大事,万万不可朝堂之上商议,当召杨都宪密议。”

另有礼部右侍郎张四知进言:“此等塞外野人,本乃无君无父之人!若委以重任,日后必会成为大明祸患!”

“温爱卿,汝意下如何?”崇祯皇帝看着首辅温体仁道。

温体仁连忙站出来:“陛下,吾觉得各位同仁言之有理也!此人借口从商下江南,又交结复社张溥张采等人,此乃结党营私也。所以臣觉得,可奖赏其钱财布帛,但万万不可委以重任!”

其实温体仁是暗恨李国栋同复社有来往,温体仁早就想要对张溥张采等人不满,自然要对李国栋下绊子。

一场大捷给崇祯皇帝带来的好心情都被这些文官搅乱了,崇祯怒容满面,站起身来,一甩袖子,往后面走去。

“有本上奏,无事退朝!”王承恩一声长喝。

等到崇祯皇帝回到自己的御书房,王承恩才上前道:“陛下,方才朝中人多嘴杂,说事多有不便。此次杨使臣遇袭,建奴又如何得知此机密消息?奴婢肯定,朝中有人嘴巴不严,

事实上王承恩从王坤那得了李国栋许多好处,李国栋也曾让王坤提醒王承恩,说朝中有官员,虽未通建奴,但嘴巴不严,同一些奸商有来往,而那些奸商又是暗通建奴,所以一些事情在朝廷之上商议,建奴便会得知。

王承恩得到提醒,仔细想了下,也觉得极有道理,于是借着使臣遇袭一事劝崇祯,这种事情只能密议,不可公开商议。

下午,崇祯在西暖阁召见了杨嗣昌。

“陛下,李国栋铲除的晋商,实乃通奴奸商也!虽无确凿证据,但陛下您仔细想想,为何建奴屡屡对我军行军部署了如指掌?必有人通敌卖国!所以说,此人无罪有功!”杨嗣昌施礼道。

“既然如此,那朕令王伴伴亲往宣大,彻查此事!”崇祯怒道。

“陛下万万不可!此事牵涉甚大,恐怕王公公会被朝臣口水淹没!而且锦衣卫盯上他们两年有余了,他们早已毁灭了证据,转移资产,恐怕无法查出。边关文武官员,皆与此事或多或少有牵连,若是无证据便大肆彻查,会造成人心惶惶军心不稳。陛下,当务之急,当重赏李国栋,令其为我朝廷效力!若能得蒙古五部相助,令李国栋的精锐骑兵配合,必可重创建奴,安定边境。陛下即可腾出手来对付流寇!”

“杨爱卿之意,非趁蒙古五部联盟之机灭建奴?”

“非也,建奴已成气候,一朝一夕难以剿灭,唯有利用蒙古人牵制建奴,使其不得再像己巳年那般入寇。我大明虽有宁锦防线,可是从蓟州到宣大却千疮百孔,建奴若是平定蒙古,今后入寇更会频繁!我军又如何安心平定贼寇?以李国栋在塞外联合蒙古人对付建奴,可阻挡建奴入寇,我军方可安心平贼。”

经过杨嗣昌的分析,崇祯决定重赏李国栋,并全权令其处理同蒙古结盟一事。只是崇祯又担心,自己的圣旨会被内阁驳回。若是圣旨不经过内阁票拟,便是中旨,按照明朝的律法,中旨其实没有法律效应。

杨嗣昌道:“陛下,此事下中旨即可,那李国栋又不用朝廷一钱一粮,全凭自己生财。既然无须朝廷钱粮,又何须内阁票拟?至于奖赏钱财布帛之事,朝中官员并不反对,可以下旨赏赐,交由内阁票拟。”

只有杨嗣昌又献出平贼之计:贼寇降而复叛,皆因朝廷缺少银粮,无法安抚流民所致。区别对待流寇大军中的贼人和流民,招抚流民开矿,既可以解决流民生计问题,又能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对流贼中的老贼坚决剿灭。

崇祯皇帝大悦,以杨嗣昌为奇才也。随后下了两道圣旨,一道是赏李国栋白银一万两,交给内阁票拟,是正式圣旨;另一道是中旨,升李国栋为昭武将军,令其同蒙古代表大明同蒙古结盟,率军协同蒙古人共同抗击建奴。反正又不需要拨给他一块铜板,也没有给他任何真正的官职,这种圣旨根本不需要内阁票拟,直接交给杨嗣昌,让他找人送过去便是了。至于昭武将军,只是一个虚职名称,和参将一样都是正三品,但参将有实权,李国栋本来就是参将了,在参将的基础上加一个昭武将军的虚名,也算是收买人心。

转眼进入了崇祯七年,一月份的时候,朝廷奖赏的一万两银子送到西口,杨雄还把崇祯的一份中指也送到沙背沟城寨。

看到送来的中旨,李国栋苦笑一声:崇祯朝廷为一干文官把持朝政,大明就是被这样一帮人忽悠灭亡了。这样的中旨简直和一张废纸差不多,一没有给自己官身,二没有银两奖赏,只是让自己去拉拢蒙古人,对付后金,那都是屁话。到时候真正给漠北蒙古送去诏书的时候,还是会派朝廷官员出使喀尔喀蒙古。

李国栋带人去西口取了朝廷赏赐,顺路去拜访了一下王坤,给他送了礼物,顺便也给王承恩捎带上一份礼物。办完事后,李国栋便回塞外的城寨去了。他从王坤、杨雄等人嘴里得知,温体仁对自己多有不满,所以没必要在塞内长久逗留,大明朝廷内部的争斗,能避开就避开,没必要掺和进去。

虽然崇祯皇帝让自己同蒙古人交涉的圣旨是中旨,带兵配合蒙古人在草原上对付后金,但这其实也是李国栋自己的意愿,这件事他必须办好。

第327章 固守待援第12章 新式寨堡第204章 伏击科尔沁人第133章 谋取固安第519章 夜袭岳托(三)第140章 朝廷的水很深第573章 大洪水(上)第157章 新城寨建设第784章 渡江之战(下)第729章 再遇陈永福第743章 阉狗杀人了第542章 比穷大赛(上)第756章 破城抄家第102章 返回通州之路第816章 红娘子大闹鲁西第869章 重型攻城巨炮(中)第113章 铲除后金细作第586章 捉住福王了第405章 神兵对天兵(一)第748章 坏消息接踵而至第452章 夜不收遇险第231章 苏州纺织第119章 通州之战(五)第885章 组建民兵第202章 祖大寿获救第628章 教训闯贼(上)第879章 打土豪分田地(二)第405章 神兵对天兵(一)第356章 攻打汉阳第411章 清军突围(下)第246章 玉米丰收第38章 激怒敌人第191章 水匪来袭第213章 陈子龙第118章 通州之战(四)第222章 金门总兵府第10章 争夺粮食第216章 郑芝龙第491章 孙之獬降清(上)第854章 继续火攻第674章 抵近城下第817章 分瓣梅花计第583章 洛阳之战(中)第467章 重骑对碰第1012章 一战撅四王第514章 募捐救济南第594章 闯王受伤第614章 松山突围(上)第213章 陈子龙第116章 通州之战(二)第344章 激发斗志第443章 札萨克图汗之死第604章 银行股东第603章 东林江南银号(下)第224章 鼓风机和高炉第770章 刘良佐投清第742章 炮击刁民第57章 杀俘第474章 劝降孔胤植第858章 江西反正第338章 掳掠生女真第359章 高丽水师第525章 拦截清军(三)第537章 可怜的穷皇帝第273章 不让鞑子休息第92章 改良火药第473章 曲阜衍圣公第209章 河蚌养珠第674章 抵近城下第66章 招降明军降卒第203章 商号卖马第215章 天下第一富商第796章 南京内应(上)第875章 船过分水岭第336章 再访漠西第17章 为何改走西口第925章 张献忠之死第128章 改进火炮计划第568章 工程兵第104章 雪橇佛郎机第209章 河蚌养珠第885章 组建民兵第814章 积极备战第542章 比穷大赛(上)第485章 救援晋阳(七)第405章 神兵对天兵(一)第891章 东江之战前夕第729章 再遇陈永福第476章 一石二鸟第617章 接应撤军第63章 奇袭大安口第843章 龙骑兵对重骑兵第34章 金军入寇第65章 击毙莽古尔泰第493章 再遇卢象升第34章 金军入寇第240章 攻破贼窝第190章 难民筑城第666章 收复汉阳武昌第256章 两道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