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大灾过后

在脏水里面泡了一天的米,营养成分已经流失,清洗过之后,做出来米饭也不好吃了,但这些战士们还是把捞出来的大米给吃了。

洪水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江南也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大洪灾,但因为王全在江南准备充分,江南士绅之前就十分配合李国栋,更因为有卢象升对李国栋的信任,王全的工程兵在江南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没有遇上阻力,而且江南士绅也做好了应对洪水的准备,所以这次百年一遇的大洪灾对江南造成的损失微乎其微。

因为部分湖广士绅的不配合,湖广产粮地的损失不小,大洪灾过后,已经居高不下的粮价再次上涨,北方的米价涨到了三十两银子一石的惊人价格!

事实上李国栋已经把湖广水灾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了,按照损失情况来看,粮食的价格根本就不可能达到一石三十两的高价,三十两一银子,那是什么概念?多少老百姓一人一年的生活费也就一两银子!一石粮食三十两银子,这就相当于一石粮食的价格,等于一名普通老百姓三十年的生活费了!这粮价,确实是涨到天上去了。

湖广的水灾,被很多奸商视为发财的好机会!就是那些奸商推波助澜,这才把粮价推高到前所未有的天价!

华北各地,尤其是京畿一带,布满了暗黄色的浓云,刮着大风和灰沙。日色惨白,时隐时现,大街上商店关门闭户,相离几丈远就看不清人的面孔。大白天,家家屋里都必须点上灯烛。大家都认为这是可怕的灾异,在五行中属于“土灾”,而崇须自己更是害怕,认为这灾异是“天变示徽”,有关国运。他在乾清官坐立不安,到奉先殿向祖宗烧香祷告,求祖宗保佑他的江山不倒。

大风连刮了两日,到第三天风止了,天也晴了。气温骤冷,竟像严冬一样。五月份的京城,宫内竟然要点木炭取暖!

崇祯皇帝走进了乾清宫,看着刚刚送进来的奏折,脸色死灰。

目前,江北、湖广、四川、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半个大明,无处不是灾荒惨重,无处不有叛乱,大股几万人,其次几千人,而几百人的小股到处皆是。长江以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也有灾荒和骚乱,粮价腾踊,不断有百姓千百成群,公然抢粮闹事。

“老天爷啊!您为什么就不能把南方多下的雨搬点去北方呢?”崇祯皇帝悲愤的抬起头来,仰望天空。

自他治理江山以来,情况愈来愈糟,如今几乎看不见一片安静土地。

杨嗣昌送来的奏折,虽有玛瑙山之捷,但是张献忠依然不曾杀死或捉到,左良玉和贺人龙等都不愿乘胜追剿,拥兵不前。据杨嗣昌的选次飞奏,征剿诸军欠饷情况严重,军心十分不稳。虽然军事上已经有了转机,但如果军饷筹措不来,可能使剿贼大事败于一旦,失此良机,今后再也没机会彻底剿灭贼寇了。

“只有兵饷有了着落,才能够严厉督责诸军克日进剿,使献贼得不到喘息机会,将其包围在川、陕、鄂交界的地方歼灭,也可以鼓舞将士们一举而扫荡商洛山。可是饷从哪儿来呢?可是现在,天下大灾,一点饷也不能再向百姓加派了。”崇祯流下眼泪。

后面一封奏折,是洪承畴送来的,说关外建奴正在养精蓄锐,准备发动一场大战,也有可能随时入寇大明。

“银子啊,国库没有银子,这日子要怎么过?”崇祯一扫龙案,堆积如山的奏折被扫落在地。

王承恩上前道:“皇爷,其实湖广水灾得到武威伯控制,损失未及地方官奏折所言一半!那都是士绅同奸商沆瀣一气,趁机发灾难财。”

“可有此事?”崇祯瞪大通红的眼睛问道。

王承恩从袖子中取出了两封奏折,双手呈上:“皇爷,此乃武威伯李国栋和淮安副都司王全的奏折,请皇爷过目。”

崇祯打开奏折,仔细翻看,这才想起,去年李国栋和王全就曾上奏了,要利用灾民组建工程队,前往湖广和江南修建水利工程,因为今年可能会有大水灾。这两封奏折上,详细介绍了湖广和江南的损失情况,并描述了洪水情况,其实这一次抗洪工作,王全的淮军还是做得很不错了,江南损失微乎其微,湖广损失也控制到了最低程度。

“他们竟然欺骗朕!”崇祯皇帝大怒。

其实自从崇祯被文官忽悠,自己削弱了厂卫之后,他就已经失去了眼睛耳朵,消息来源全靠官员的奏折。湖广士绅和粮商统一了口径,只有外来的王全,敢于把真视情况上奏朝廷,不过王全的奏折没有经过内阁,而是直接令人送到王承恩手中。若是送去内阁,那些奸商很快就会知道了。

现在崇祯连抄查奸商的圣旨都下不去,那样的圣旨一发出来,到了内阁直接被驳回。

只有中旨就下令拿人,那必须有强大的內相和厂卫支撑,才能做到,发出一道不需要通过内阁的中旨,就能查封拿人。

这时候王承恩的司礼监太弱,东厂已经全废了,锦衣卫指挥使、左都督骆养性,又基本上是一条哈士奇,和文官集团关系好得很。

最终,崇祯皇帝也想不到任何办法应对没有银子的事情。

其实李国栋如果愿意出手的话,还是可以帮助崇祯压低北方粮价,帮崇祯捞到一些银子,只是他实在不愿意出手做这种吃力不讨好,花费了银子,还要得罪天下士绅的事情,反正大明快支撑不住了,他就等着闯军攻破京城,再把崇祯皇帝接到南方,顺势放弃了早已溃烂的中原和西北地区,让满清和贼寇在中原自相残杀吧,回南方发展,再寻求机会北伐。

只要去了南方,凭借水师之力,能让清军损失惨重。

李国栋心里早有了在扬州吃掉多铎的计划,他有十成把握,能够利用地形,再设计,可在扬州歼灭二十万清军。

此时的李国栋,就一直在开封扎营,他时不时派出骑兵,去附近走走,四处收拢饥民,把收拢的饥民带到开封城外,然后等待淮军派人来接走。

南方洪水已经过去,工程兵部队调回山东了,正在山东境内进行紧张的夏耕。去年错过了冬小麦种植季节,今年开春,肿了一些番薯下去,还有大片农田空着。工程兵部队回来之后,就开始种植玉米。

玉米的生长期是九十天即可收成,比番薯时间要短。夏季种下玉米,到了秋季刚好收成,就能接着种植冬小麦了。只要等到秋季玉米收成之后,被李国栋安排到山东的流民就不需要再拿晋阳军和淮军的粮食,工程兵部队的粮食就能自给自足了。

完成了夏耕作业之后,就是一段时间的农闲期,到时候工程兵部队会加固城堡,并进行军事训练,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清军入关做准备。

按照李国栋的判断,原本历史上崇祯十五年的清军入寇事件,已经是不可能发生了,上次清军入寇输得很惨,损失了数万八旗兵,就算皇太极动作再快,也难以在短时间内从掳掠生女真中补齐损失的旗丁。

第634章 盾车破营(三)第353章 清军入朝第25章 蒙古骑射第1022章 大唐日不落帝国(全文终)第167章 亏得大出血第568章 工程兵第111章 蒙古人胆怯了第197章 千里奔袭(二)第824章 奔袭睢州第258章 应对后金入寇第495章 先除卢象升第842章 铁骑夹击第102章 返回通州之路第87章 宣旨封赏第324章 多尔衮东撤第695章 湖广争夺战(七)第209章 河蚌养珠第866章 公田和炒地皮第22章 夜袭第434章 大搬家(下)第17章 为何改走西口第663章 兵临九江第355章 皮岛第581章 闯军围洛阳第120章 消毒救治伤员第618章 水师接应第19章 情报换牧奴第150章 商队遇流贼(上)第124章 蒙古炮灰(中)第847章 铳射榴弹第875章 船过分水岭第151章 商队遇流贼(下)第93章 科尔沁哨骑第651章 淮河岸边第553章 常熟钱谦益第31章 后金大营第481章 救援高阳(三)第180章 屠杀流民第582章 洛阳之战(上)第156章 收编军户(下)第838章 水骑配合(五)第929章 大西军闯军联手第518章 夜袭岳托(二)第330章 多尔衮获救第164章 西口商号第207章 运河中都第830章 何腾蛟抗旨第501章 防炮沙袋第892章 蛙人营奇袭(上)第585章 趁火打劫第398章 蒙八旗惨败第681章 集体婚礼第482章 救援高阳(四)第693章 湖广争夺战(五)第203章 商号卖马第55章 杀鸡屠狗第80章 奇袭洪山口第257章 铜和炮第89章 通州防御计划第736章 出使闯营(中)第661章 实力和恩德第79章 送俘虏给林丹汗第723章 曹化淳来了第447章 清军再入寇(上)第155章 收编军户(上)第506章 蒿水桥之战(四)第63章 奇袭大安口第221章 火烧归化第253章 车阵被破第890章 鑫源堂广东分号第492章 孙之獬降清(下)第765章 杀肥猪和剪羊毛第14章 大安口守军第492章 孙之獬降清(下)第626章 二打开封第839章 水骑配合(六)第9章 黄金家族第197章 千里奔袭(二)第800章 抓住朱由崧第785章 谋取南京第234章 七仙女诱敌第730章 轻敌遭败第35章 伏击哨骑第708章 南狩留守之争第621章 战贼骑(二)第255章 损失惨重第34章 金军入寇第315章 夜杀古禄格第893章 蛙人营奇袭(下)第126章 皇太极认怂第682章 南下长沙第771章 崇祯下扬州第899章 炼焦厂第16章 国不是你想报就能报的第514章 募捐救济南第821章 水骑联合演习第147章 叛逃第451章 成国公和京营第25章 蒙古骑射第629章 教训闯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