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章节(12点)
女皇十年十二月,英军占领镇江的时候,圣彼得堡冬宫就针对出不出兵发起过一场争论。
当日议会上文武十名部长和部长代理们吵开了锅,有人提出帝国应当在清国对英作战时趁机南下,占领窥视已久的蒙古地段。也有人提出应该助战清帝国,打击共同的敌人大英帝国。女皇陛下一直不发表言论,任由议会成员们争论的面红耳赤、拍桌子敲板凳。
其实之所以两方意见争执不下,主要还是因为无论是大英帝国还是清帝国都算不上是沙俄的盟国,英国自不必说了,清帝国总是一厢情愿的将沙俄帝国视为自己的“属国”,虽然近几年极少发生军事冲突,但是帝国军部尤其是东军的人看辫子国的嘴脸就非常不爽。
沙俄帝国与清帝国一直保持着规模不小的互市,原本是一边倒的贸易输入由于近几年的工业大发展正逐渐向持平和输出转变。清帝国的产品不再那么吸引人了,而工业化后的轻纺业产品却是清帝国所没有的。
可无论是政府间的高层交往,还是民间的互市交易,清帝国的官员和商人们鄙夷的神情态度却总是贯穿始终,令发展起来的沙俄帝国非常不满。
但争执的双方都无法说服另一方,原因很简单:若是趁机南下攻占清帝国,势必造成清帝国的两面对敌,重视陆地领土的他们也只有迅速结束与英作战转而全力对付沙俄,如此一来英方极有可能在停战谈判中获得极大的好处。
但若是出兵帮助清帝国对付英国,一来会提前欧系两个阵营的正式冲突,二来自视甚高的清帝国也不定会感恩拜德,说不定到时还是热脸贴人家冷屁股。
最终女皇陛下心烦意乱的挥挥手,下令道:“两边都不参合,就派人冒充海盗骚扰一下英方的后勤补给,让他们尽快谈妥结束吧,我只希望英方不要在此次远东战争中占太多的便宜。”
于是得到女皇陛下的批准,皇家海军便气势汹汹的脱下了制服,驾着几艘蹂躏号南下做土匪去了。
话题再度回到谈判桌上,一月初的谈判拖延的时间比双方想象的都要长,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清帝国落后的交通状况。虽说和中堂是得到皇帝令可以“便宜行事”的,但他也并非脑残到自以为真的有权专断,英方开头提出的几条要求和中堂就深感受不了,他明白这几条自己真的要是专断了,那回去恐怕只有掉脑袋的份。
英国人的要求是:第一要求清帝国皇帝与大英帝国国王行持平礼。第二要求清帝国赔偿缴获的那些鸦片烟钱,并且支付战争费用。第三除广州外另开福建、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商人携家眷定居经商。第四对年前拘押及问斩的英国商人支付赔偿金,今后英国商人在清犯法凭英国律法处置,清方没有处置权。第五缴纳赎金赎回定海镇江两地,划香港为租界,允许英国商船永久定居。
于是和中堂连夜将信息传递给北京,自己做好了长期扯皮的思想准备,谈判一谈就是十来天,北京反馈的指示是:第一条可以,第二条和第五条价格好商量,第三第四条那是万万不成的。
乾隆皇帝态度很明确,虽然是我们不想打了要停战,但是一切有可能动摇我大清统治基础的、有碍我乾隆本人宏伟名声的要求那都是免谈
于是和珅悲剧了,这不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吗?若真依照皇帝的想法,只通过第一第二第五条,基本是也就是想花几个钱就打发英国人?根本不现实吗
然而皇帝是不管你现实不现实的,他只需要臣子们执行。
一月二十九日,谈判陷入了僵局,作为威胁,英方舰队进逼江阴
与此同时,南海海域出现了一只不知名的海盗舰队,大肆对英方的后勤舰队予以攻击。海盗舰队装备优良,由五艘排水量九千余顿的铁甲战舰及部分小型但速度更优的铁甲护卫舰组成,对以木船为主体的英方后勤船队形成了沉重打击。
据侥幸存活的孟买东印度公司水手说,带头的几艘铁甲战舰非常像早年在美洲西海岸攻击奴隶船的海盗船。
这些神出鬼没的海盗船难道是专门盯着大英帝国来的吗?先是美洲,再是远东,究竟有完没完?
英国远东军司令不得不派遣两艘战列舰带队支援后勤船队,三天之后两艘君权级战列舰在南海与五艘蹂躏号遭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互攻,这也是沙俄帝国的蹂躏号初次对阵大英帝国的战列舰。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双方都有一定损伤,但相比之下英方的君权级战列舰虽然吨位占据了优势,但速度和机动性却明显落后。最终五艘蹂躏号率先撤离了战场,而君权级战列舰也不得不返航修理。
南海后勤受阻的局面未能摆脱,使得镇江谈判的英方代表不由愈发的焦躁起来。
目前缺粮的不仅仅是清帝国北京的皇城根了,大英帝国的远征军部队也面临断粮的危机
女皇十一年二月十日,双方最终各退了一步,敲定了合约内容。乾隆皇帝同意与英国乔治国王以平等论;增开福建厦门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商人携妻入内地经商,同意将香港作为租界租赁给英国商人,视同澳门处置;“赏赐”英方六百万两白银作为鸦片烟的补偿和英方退出定海、镇江的返程费用;对先前“误判”的几名英国商人表示歉意并支付两百万两的赔偿款,同意今后若英方人士在清犯案需邀英方协同查处等等。
在合约的签订过程中,和中堂竭尽所能将所有的赔款、求和、道歉字样以赏赐、停战和表示宽恕等词语代替,极力维系大清帝国仅存不多的脸面,确保乾隆皇帝死要面子的性格不受到太大的冲击。
而对于割让香港岛,乾隆皇帝反倒是想都没想就批准了。在他看来,香港和澳门这几个资源困乏、遍布瘴气的流放之地,租借也就租借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由于军事经济落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以及清帝国重视对内镇压胜过对外抗争的原因无法发动全民抵抗,第一次与大英帝国的交战以失败告终,给年暮的乾隆就任皇帝的生涯中添加了一抹不怎么好看的颜色。第二年乾隆就退了位,立十五阿哥为帝,改国号为嘉庆,自己做了太上皇。
为此清帝国没能取缔鸦片贸易,英国商人还打开了福建厦门的通商口岸,便宜的纺织品源源不断的西来,开始冲击清帝国内刚刚萌发不久的脆弱不堪的民族工业。
此外为了抵御白银外流造成的银荒,朝廷吹起了弛禁的风。所谓弛禁也就是明处不禁以达到实际禁止的目的,有太常侍提出:法令愈严,官吏贿赂愈丰,因此禁烟是没有意义的。不如索性放开,只准以货易货。再说了,凡吸食者都是“社会上的渣滓”,皇上“大可不必顾惜”。
从国计民生上来说,这个主意明显是馊主意,然而从纯经济角度看倒也不失为个“聪明”法子。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财政,事实上并不止依赖对清帝国的鸦片贸易,更多的还是依赖于鸦片贸易的非法性质。正因为鸦片是皇帝宣布非法的,因此国内没有种植,造成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英国政府财政也从中获取了暴力。若是敞开了国内种植,大英帝国的财政则必然会遭受沉重打击。
嘉庆皇帝犯了难,目前白银外流的问题得解决啊,可若是自己公然宣布国内也种植鸦片,和父亲乾隆相比自己不知道要被人骂成什么样子呢。于是皇帝陛下思索再三后将折子“留中”,即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于是不少地区揣摩透了上意之后,私下里开始偷偷种植鸦片,在清帝国的某些官员眼中看来,银子与其让洋人赚去了,不如便宜自己人。
与此同时,奥兰远渡重洋抵达印度孟买,暗中清理了一部分东印度公司中的老人,将公司的权利紧紧的握在了自己手中。他派人从清帝国引进了十万株茶苗,选择了印度北部最适宜茶叶种植的地区开始发展种茶业。
一场战争,大英帝国打破了东方强国的神话,将落后的清帝国真实的实力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了多少颗贪婪的心。
一场战争,原本唱着高调禁止鸦片的清帝国为了海外贸易中的盈亏开始自行种植毒品,他们拒绝从失败中醒来,仍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不愿自拔。
一场战争,全世界最大的毒品集团掌门人换了人,开始洗白白走上正途。也许奥兰已经得知,再过不到十年,凭借肥沃的土地和经验丰富的种植经验,清帝国的鸦片生产就足以达到自给自足。到那时欧洲的茶叶市场却仍旧是最能获取巨额利润的产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