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路上偶遇当然是美好的想象了,虽然许文华现在住在帽子胡同周边,但周边人来人往的,想要偶遇也是讲究机会的。遇到了就是遇到了,遇不到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享用了一番与家乡完全不一样的早饭,许文华并没有着急登门去找连翘——近乡情怯...近乡情怯啊!越是靠近,越是会突然收回脚步。

许文华无聊的在街上晃荡,至今他对于自己一定抵达京城依旧没什么实感!这不比后世,一天之内往来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也不显得奇怪。交通的发展使得国家‘变小’了。在古代,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是很远的距离,很多人甚至一辈子没有跨过这个距离。

但在现代,这个距离随随便便就能跨过,求学、探亲、访友,甚至只是为了娱乐、购物、休闲,都会驱车去到家乡之外的地方。这样一来,就显得世界变小了。人们对于自己所处地方的变化也就更容易调整过来。

但是在这个时代,从船上下来,已然身处与家乡相隔千万里的京城,这种感觉是很微妙的。更何况这种微妙里还掺杂了别的东西——如果他想,他可以立刻见到连翘!这是以前随便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连翘上京之后就不是了。

现在突然之间恢复,最初的欢喜后反而是无所适从(虽然他就是因为想要见一见她,才来京城的)。

许文华站在街面上踌躇了一会儿,最终将烦恼暂且丢到脑后,决定至少今天不去想这个问题。而是看到对面有家书铺,于是慢慢踱步了过去。

这个时候书铺生意正是好的时候,刚刚吃完早饭,出门闲逛的人很多。除开家里订阅报纸的,这个时候都会将自己常看的、感兴趣的报纸买回家!

当然了,这个人多是分区域的,报纸那边人当然多!其他的地方就宽敞多了,零零散散几个人而已。许文华没有在报纸区域前面停留,直接去到了里头卖书的地方。

和后世的书店一样,此时的书铺也会给各类书籍分区域。一眼扫过去,小猫三两只的客人里,除了在挑程文的,就是在挑小说的。程文这个东西,相当于后世的教辅资料。后世大家看书越来越偏向使用电子的,纸张类书籍都是个别有这方面坚持的人在看了。这个时候卖的最好的实体书也就是教辅了而已......

所以眼前这一幕,就算是让现代人来看,也是过于真实了。

许文华对于程文当然没有兴趣,很快就踱步到了小说那边。而小说这里摆在最好位置的赫然是《李宜主传》的第二册,而且只剩下一本了。

见许文华将这册小说拿起,正在整理书架的小伙计笑道:“客人要是要这个,就赶紧拿上吧!《李宜主传》的第二册前天出的,一开始就供不应求,到今天补货补了好几次了!今日又要补。只是要补货的地方多,说不定来货的时候就是下午了!”

似乎是怕许文华不买了,那小伙计还道:“也不止是我们一家这样,公子满城的书铺去看看,哪一家都是如此呢!”

一般来说,这种一边连载一边出的单行本都是短线和长线并存销售的。所谓短线,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销售很多,但是这个销售量也占了总销售量的大部分,等于是在最开始的时间内就已经将潜力压榨干净了。

长线销售就正好相反,看着不显山不露水,其实人家是细水长流一直有,最后总数一算,数量也很惊人呢!

在这个时代,传媒业还是很落后的,所以宣传方面就会跟不上。所以,如果不是在报纸上连载的小说,而是直接由书社发的单行本,就算是书社下死力气推,在报纸上拼命打广告,最终的结果也不会太好。

这类小说就是适合走长线路线,质量上佳的,随着口碑慢慢发酵,自然能一直维持一个水平比较高的出货量。质量一般的也不要紧,慢慢的出货罢了,总能卖掉的——和后世的网络小说一样,没有入VIP之后无人订阅的小说,多少都是有人看的。

当然了,完全没有人愿意花钱的小说也是存在的,只不过这种小说应该也达不到VIP的要求吧。

而在报纸上连载完的小说送书铺印刷出版,这就是典型的短线了。极短的时间内,这部小说是大热点,没有追过连载的,因为有朋友的推荐,或者偶尔在报纸上看到,觉得感兴趣,都会买来读一读。至于追过连载的,也有不少人会选择买一套方便阅读或者收藏。

而随着这些购买力变现,热度消退,出货量会迅速降低。

至于说连翘这种,一边连载,一边出单行本的,只有人气极高的作者才能这么干。毕竟,人气不够的话,大家直接就看报纸了,何必再买单行本呢——这个单行本本质上也是连载,这样一来就连一次性看完的爽快都没有了!

而这种单行本,通常都能兼顾长线和短线。一方面热度极高,一旦出来,大量的读者会来购买,正是购买力变现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因为小说还在连载当中,所以热度会一直持续!而且因为质量上乘,已有的读者会充当‘自来水’,不断地向身边还没有读的人安利。

这样一来,源源不断的销售量也出来了。

这方面的情况,出版业、销售业这边都应该总结过。所以,出一本书之前,他们就应该对销售情况有所预料,然后量身定做一套方案。包括印刷数量,包括出货速度、货物分配等等。

除了偶尔的意外,譬如说当红作者滑铁卢,又譬如某个不知名小作者成黑马,一般情况下书社和书铺都不会出现手忙脚乱、意料之外的情况。

连翘又不是什么不知名的小作者,关于她的作品,无论是书社还是书铺都应该是早有准备的。书社这边印刷量做好做足!书铺这边则是根据往期数据,以及一些预估,申请拿货量。

其实这一次的《李宜主传》,店铺老板是在之前连翘小说相关经验上留了余地的。反正一时剩下了,之后慢慢卖总能卖完的,他还自觉多估了很多呢!

然后现实就打脸了!得益于《李宜主传》的节奏要比之前的几部女性向小说好的多,是一本更加适应‘商业化’的小说,第一册售卖的时候售空速度极快!老板所谓的‘高估’,也没有挺过多久......

第二册的时候老板吸取了第一册时的教训,提前报给书社的拿货量又提高了。然而,这一次又来了一次‘万万没想到’。万万没想到连翘想到了给小说附赠地图的主意!因为地图的关系,一些一期不落订阅报纸,并且并不打算买单行本的,也动摇了。

再加上《李宜主传》的口碑进一步发酵...之前预估的又不够了!

不够了就要重新拿货,然而这个时候想要拿货又哪里是那么简单的!不只是一家书铺缺货,到处都在缺货!而书社印刷的时候本就是按着各方提前报上的拿货量,然后多给出一些盈余。

盈余是准备着后面细水长流慢慢销售的!然而如果‘细水长流’的比较多,自然会有第二次印刷,所以盈余必定不会太多。这个时候你也要,他也要,供不应求的局面自然就形成了。

因为书社对于地图促销售很有信心,所以第二册《李宜主传》印刷的时候盈余做的比较大。然而就算是再大,也是有限度的!第二册的销售量很快突破了各方面的预计,拿货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情。

所以这个小伙计这样说,倒也不算是说空话。

许文华没有多说,将这册自己还没有看过的《李宜主传》拿在手里,意思当然是要买的。只是他没有立刻去柜台那边会账,而是巡视了一眼摆放小说的书架,问道:“最近还有什么卖得好的小说么?”

这也算是职业病了,不比在苏州的时候,满眼看过去都是自己认识的人的小说。要看的早就看了,也不必等到别人给自己推荐。而现在在京城却是不一样的,书架上的小说听说过的也是寥寥,这下一下就提起许文华的兴趣了。

шшш▪тt kдn▪¢ o

小伙计觉得这可能是笔大生意,于是暂且放下手中的活儿,低声推荐起各个小说来:“听公子的口音恐怕是南边过来的,对咱们京城的大家都不熟呢——看看这边,这边都是卖的最好的小说本子。”

不不不,他虽然不在京城这边混,但对于京城有名有姓的作者还是很知道一些的!说起来,对特定的作者的了解程度,恐怕远超过普通人呢!

虽然他看这些人的小说看的少,最新作品更是有可能没碰过。但是同行之间互相了解,有时候不需要看太多!因为都是当作者的,站在这个角度,看透了就是看透了。

小伙计指着一册黄皮封面的小说道:“这是‘林中客’的新作!对了,公子是南边人,肯定更熟悉乔琏先生,这册小说还有乔琏先生作的序呢!”

想起许文华刚才一眼就拿起了《李宜主传》,小伙计立刻添加了新的推荐词。

许文华掂量这这册小说,仿佛是不经意一样问道:“连...我是说乔琏先生在京城这边的大家中间和‘林中客’交好?”

小伙计在他说话间又拿出了几册书卷,笑着道:“您这话说的,老话不是说么‘英雄惜英雄’,似乔琏先生这样的人物,自苏州来京城,我们这里许多先生自然是极乐意与她相交的——你们那儿不是也都极爱乔琏先生么?”

小伙计显然是懂行的。

许文华也听的笑了起来:“是了,谁不是极爱她呢。”

最终在小伙计的推荐下,柜台前会账的时候买下了一摞书。因为不好拿,小伙计找来桑皮纸将书包在一起,然后再用草绳捆扎,方便提拿。

趁着小伙计做这个的时候,许文华想起一事,于是向他打听道:“听说乔琏先生办了一个戏班子,名叫玉梨班的...想请问这个玉梨班如今在哪里登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