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于禁一拍大腿。插言道,“孙策一定会分兵追击。今日日落之后,孙策的人马必定在乌程、嘉兴、余杭三地。长文适才派遣甲丙两队到桐乡和菱湖,就是不让孙策的人马走到一块。”
太史慈却道:“倒是这么个理儿。不过,就算是孙策的人马走到一块,也不就是三千人嘛。甲丙两队只消出一个队,就能收拾得干干净净。又何苦那么大费周张呢?”
陈群道:“这里面当然有特别的原因。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要消灭孙策,很容易。并且,我军曾经就抓过一次孙策。只是后来又放了。为什么释放孙策呢?这个原因我没有想通。你们二位可否知道?”
于禁道:“我不知道。兰帅说放就放呗。”太史慈道:“或许兰帅想要让孙策心服口服?”
陈群道:“是啊。既然我们不能肯定,那么我们就不能随随便便地消灭孙策。我们只能逼他,把他赶入绝路。但最后一击,却需要兰帅亲自下令才行。”
“嗯,长文说得不错,”于禁道,“此等大事,当需如此慎重。”
太史慈道:“那边马上就要清理完战场了。长文你看,我们大军如何调派。”
陈群道:“前面,我们说过,有两千吴郡士兵调过头去,没有跑到北边来。我估计。在那两千吴郡士兵返回吴郡之前,孙策就已经从吴郡追了出去。因此,这两千人就成了一个未定的因素。他们有可能呆在吴郡,有可能往南面追出,也有可能抢劫百姓之后就此散去。
“如果他们散了,也就罢了。如果他们往南面追出,与甲丙两队遭遇,我估计他们也不能够耽误甲丙两队的行程。最麻烦的,就是他们呆在吴郡,据城而守。由于严伯虎不在吴郡,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为防万一,我军还是以其坚守吴郡为出发点进行调兵。
“吴县乃郡城,城池很大。两千士兵,不足以遍布带个城墙。因此,我军宜充分发挥人数上的优势,对吴郡四面围困。但有未闭之城门,但有无兵之城墙,我军便堂皇进之。待到那两千吴郡士兵失去城墙的优势之后,平地交战,定非我军对手。由此,可轻松取得吴郡。
“取吴郡之后,我军需留下两千老兵。这是为了防止有人趁乱劫掠民众。如果那两千吴郡士兵乃是散去了,我两千老兵,亦能保证吴郡不乱。枫桥县,暂时就不用理会了。”
计议妥当之后,于禁、太史慈又商量了一下细节。然后拔营南下。自城外绕过枫桥县。到吴郡郡治所在的吴县,见城门并没有关闭。这说明那两千吴郡士兵放弃了据城而守的打算。
于是。吴郡留下两千士兵之后,继续往南。前面的太史慈部队到达思古桥,后面的于禁部队到达平望的时候,夜幕降临,安营扎寨了。
陈群在太史慈这边。安营扎寨的同时,向桐乡和菱湖派出了通信兵。以便了解甲丙两队的情况。
当日,韩当率一千人赶赴吴郡西南的乌程,凌操凌统父子率一千士兵奔袭吴郡正南面的嘉兴。乌程、嘉兴,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但却兵丁不旺。余杭县,有兵五百,衙役一百,共六百可战之士。那是因为,余杭县是吴郡的边境。虽然说,这个边境仅仅是郡境,而不是国家的边境,但只要是边境,士兵总是会多于其他地方的。因此,别看那六百战士人少,乌程、嘉兴人更少。
乌程、嘉兴两县到底有多少士兵呢?嘉兴最惨。就是一百衙役,一名士兵也没有。乌程则因为近湖近山,多出一百士兵。听上去乌程的兵力是嘉兴的两倍,但由于基数过低,两倍,无非两百人而已。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住韩当率领的一千孙军呢?
于是,乌程和嘉兴两县都顺理成章地陷落了。只可惜,孙军并不是为了占领两县。而且,孙军还不敢占领两县。对于孙军来说,始终有七千吴郡士兵在后面跟着。他们必须赶在那七千吴郡士兵追上自己之前,诛杀或者擒住严伯虎。孙军士兵总人数过低,因而才只能采用这种擒贼先擒王的打法。
韩当和凌操父子在进入县城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严伯虎有没有在城内。就这么问县衙里的人,是问不出什么实情来的。于是,他们就在街上随便抓了些百姓来审问。很快,就确定了,严伯虎确实不在。严伯虎不是一人独行,他是带有三千兵马的。如果进入县城,百姓肯定是知道的。县衙里面的人有理由为严伯虎隐瞒,而一般百姓是没有隐瞒的必要的。
于是,韩当和凌操父子就又在县城的府库里面拿了点粮食。这种行为,当然叫做抢劫。对于抢劫来说,本来是抢到的东西越多越好,但这时却不是。孙军士兵都是随身携带粮食的。粮食多了就重了,就跑不动路了。而跑不动路,是有可能被长官杀掉的。因而,两军所抢粮食都不是很多。
抢粮之后,两军连夜出城。往余杭县进发,准备与孙策会合。然后他们就遇到了阻截的甲丙两队士兵。
甲丙两队士兵的脚程,也就是说行军的速度,无疑是很快的。陈群要求的是日落之前赶到,是因为陈群计算了孙军士兵的行程。韩当和凌操父子这两只孙军进入乌程和嘉兴两县的时候,就差不多是日落的时间。因而,陈群才说了日落。陈群不是很清楚甲丙两队士兵的速度,但是陈群知道他们很强。日落之前赶到,对于一般的士兵来说,苛刻了点。但陈群相信甲丙两队士兵是能够赶到的。而实际上,他们当然赶到了。不仅赶到,而且赶到的时候,离日落还有半个时辰。
两队士兵到达目的地之后,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埋锅造饭。这是因为,从陈群的命令里,他们认为很可能战斗将会在日落的时候打响。既然战斗在即,先吃饭,肯定就错不了。第二件事情,就是派出人手,向百姓问路,并打听周围的地形情况。
饭做好了,问路的人也回来了。军人吃饭,吃的就是行军饭。行军饭。表示在很短时间内吃完的饭。这个时候,大战在即,不快点吃不行。田豫在面临关羽的劫营的时候,为了抢那么一点点时间,不惜让士兵们不穿盔甲。平时,大家聊天的时候,时间也许不那么重要。但是在战场上,时间就宝贵起来了。
跟传统的千夫长有些差异,田兰的千夫长是有一定的权力的。而且在很多时候,田兰就直接把他们当作将领在使用。就像是现在,百里阻击的任务。就纯粹是千夫长领兵。
在这种长期的机制之下,千夫长自身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传统模式下,将领安排做事,做就是了。千夫长与士兵的差别,就是多了个传声筒的作用。而在田兰这里,就不是了。那件事情做得怎么样,也就是说,做那件事情的责任落在千人长的身上了。既然责任在肩,就不能大意。要想完全任务,要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就必须得思考。而这此千夫长们,在提拔的时候往往又是按照武艺、服从、纪律等与头脑无关的标志提拔上来的。需要思考,但头脑却又不够用,怎么办呢?
有一种说法。说一个笨人身居高位又想把事情办好,要么就请一个聪明人帮忙办事,要么就请若干个比自己略笨一点的人来共同办事。前一种办法因为具有篡位的危险而不能常用,人们常常采用的都是后一种办法。
甲丙两队的千夫长其实都是武人。武人,而且是古代的武人,他们的心里可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不过,他们最后的行为,却正是与手下的士兵商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算是殊途同归了。
甲丙两队士兵得到的命令是赶路,其中甲队的目的地是嘉兴与余杭之间的桐乡,丙队的目的地是乌程与余杭之间的菱湖。任务要求是:务必切断三地的联络。额外叮嘱是:若见孙策军队,杀无赦。
赶路的部分,现在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切断联络的要求,在甲丙两队千人长的接受能力里就觉得有些奇怪了。额外的叮嘱,则更是不可理解。
这边是余杭,那边是乌程,而中间的菱湖则有丙队。无论孙军从乌程赶往余杭还是从余杭赶往乌程,都得通过菱湖,都得遭遇丙队。既然如此,还多余地说一句切断联络干什么?
那额外的叮嘱,更是没有道理。若见孙军,杀无赦。若见的不是孙军,而中吴郡士兵或者会稽士兵呢?还不是照样杀无赦嘛。遇见非自己人的其它军队。从来都是可以杀无赦的,尤其是对方还显示出敌意的时候。
事情的本身其实并不复杂。那就仅仅是陈群的说话习惯。按照陈郡的意思,甲丙两队赶到地方了,任务就完结了。只要甲丙两队在桐乡和菱湖呆着,乌程和嘉兴的孙军就到不了余杭。而如果孙军想要强行闯过,当然就杀无赦了。
甲丙两队从来没有接受过陈群的命令,对于陈群的这种十分详细而且还附带解说的方式还没有适应。因此,甲丙两队的千夫长就猜测,陈群的命令里面或许有什么深意。
要把不存在的深意想出来,还真不是个轻松活。千夫长想了一会儿就头昏脑胀了。不得不叫过几个亲近的士兵一起来想。众人七嘴八舌,猜来猜去,首先确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孙军一定会来。这是因为,如何孙军不来,就不存在截断联络的说法。孙军过来了,想要联络,然后士兵杀出,才能把联络切断。
对于额外的叮嘱,士兵们是这样认为的。孙军一定会来,自己一定会遇见孙军。所以,叮嘱的重点,就在于“杀无赦”三个字上面。杀无赦,就比如上午田兰大军杀的那六千人就是。不接受投降,全部杀死,这就是杀无赦。
杀无赦,在这个时期,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般说来,活捉敌兵比杀死敌兵的功劳更大,但也要看情况。如果危及自身的安全,那就不能考虑活捉了。因而,杀无赦的命令往往出现在自己这一方拥有较大优势的时候。
甲丙两队前不久才刚刚杀过七千孙军。杀死六千三百人,俘虏七百人。而这个时候孙军的人数总共才三千,这三千士兵还分作了三路,每一路人马也就是一千左右。以甲丙两队的实力,对付一千左右的孙军,当然是占尽了优势。因此,杀无赦命令成立。
商量到此,本来就算是商量完了。但是,正所谓人多嘴杂,一时就止不住话题。士兵们又接着对“杀无赦”提出了质疑。认为,“杀无赦”的命令,完全是因为上次释放俘虏。想想,好不容易打了胜仗,抓住了敌军俘虏,转眼就给放了。而放了的俘虏,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拿起了刀枪,杀向自己。任谁,都会觉得憋屈。因此,为了不至于再次释放俘虏,陈群才下达了杀无赦的命令。
士兵们这样想,其实是因为优势太明显的缘故。优势太明显,士兵们就想要立更大的功,就想要活捉敌兵敌将。但是,商量来商量去,因为身份太低,胆量始终大不了。商量到最后,一致决定,对于孙军士兵,一律杀无赦;对于孙军将领,若是上次释放过的将领就杀无赦,若是新面孔就活捉。
一次释放的孙军将领,就孙策、周瑜、韩当三人。商量的结果,其实就等于是判了韩当的死刑。而凌操、凌统父子,而无意中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这一次,才算是真正的商量完了。甲丙两队士兵趁着能见度还可以,找到合适的地形,埋伏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