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

从公元六世纪开始,西欧地区法兰西部落最先进入贵族奴隶社会。公元11世纪英格兰最后进入贵族奴隶社会,直到十八世纪之时西欧地区仍然为贵族奴隶社会。

所以对于历史划分来看,十八世纪法兰西部落大革命实为开启欧洲历史的先河。

然而结束贵族奴隶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

在一千几百年的贵族奴隶社会中,罗马天主教教会及各部落酋长之间、罗马天主教教会内部、奴隶与罗马天主教教会及各部落酋长,这三种关系是构成贵族奴隶社会改变的基础,力量是此消彼长的。

从单纯的罗马天主教教会一边倒的碾压,到各部落酋长开始反抗影响罗马天主教教会,再到各部落酋长及奴隶对罗马天主教教会的进行限制,再到各部落酋长及奴隶产生信仰分化,最后就是罗马天主教教会彻底转型。

十八世纪就是处于一个各部落酋长及奴隶产生信仰分化的时代。

也正是在这个时代才会有新思想的出现,才会出现新思想的讨论,尽管还是会有各种打压。

这就像夏商之后的周朝代,春秋与战国时代,新思想不断出现。

一些人就会思考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未来应该怎么解决这样的混乱?

根据不同的见解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也就形成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

与两千多年前的中华不同的是,中华是开创性的思想,而西欧地区是承接性的进步。

西欧地区之所以没有沦落到蒙古的命运,一是因为其贵族奴隶社会的根基太深,提出了解决权力家族化世袭的方案;二是建立起一种掠夺式的经济模式。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西方没有解决深层次的贵族奴隶社会残余,及建立起的掠夺式的经济模式。

也就是没有解决财富家族化世袭的问题,最终也逃不过历史发展的周期律。

而西方本身依靠的是强力获得其经济优势,所以其历史周期律不会有一个过程的波动起伏,只会像蒙古、英国一样逐渐衰落。

从十八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唯物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相对应的就是以宗教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衰败。

但是以自然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来认识世界,还是以宗教或者来认识世界,始终是影响历史走向的两条主线。

由此产生不同的流派,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但在规律面前、在事实面前,任何学说都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某一种学说或许一时可以诱惑成功,但是在时间的检验中会使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自然科学的发展,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非常多,在今天看来如此简单的常识,在当时犹如惊天骇浪。

这种说法不仅罗马天主教教士听了咋舌,就是当时其他人也认为是太过于惊悚。

牛顿的万有引力,也使得星命之说、魔术方法不攻自破。

据说英格兰的弗朗西斯·培根为规定科学方法的第一人,他认为研究万物本身,应该排除各种模糊的字义,如“湿”“干”,“物质”“形式”。

这也为后来界定事物概念的含义内涵外延,提供了一种方向。

一些有识之士直接批评当时的罗马天主教教会及各部落政务,尤以法兰西的伏尔泰能够针砭时弊,其所攻击的弊病在法兰西大革命后一扫而空。

伏尔泰终身坚定的主张依赖理性及信仰的进步,尤其激烈的攻击罗马天主教教会专制,反对理性与改革,实为各种进步最大的障碍。

狄德罗所著《百科全书》,出版此书大费周折,盖因为此书所攻击的是罗马天主教专制、苛捐杂税、贩卖奴隶、苛虐刑罚等,并竭力提倡自然科学的研究。《

百科全书》立论平和,但是其主张非常有力,昔日罗马天主教唯心主义的神学哲学因之失势。

罗马天主教最后得到改良,也不能够不归功于伏尔泰及狄德罗,但是即便如此其邪恶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

伏尔泰及狄德罗为对社会弊病的批评者,而孟德斯鸠为当时部落贵族奴隶社会的维护者。

其“法意”一书中的观点,诸历史政制为特种时势所造成,所以政制的组织应该适应当时的情势。

对当时制度批评除伏尔泰外首推卢梭(1712-1778),卢梭的主张与伏尔泰及狄德罗不同。

日后新思想都是这三派演化出来的,一派是伏尔泰及狄德罗(百科全书)向前看唯物主义派;一派是孟德斯鸠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维护体制派;另一派是卢梭的向后看的唯心主义派。

卢梭的主张认为当时的社会问题不是思想太少,而是思想太多;人们应该依赖感情,而不是理性和脑力。

又提出西欧当时的文化思想太多了,不如返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为好。

从其根本的这几条来看,其思想更多是基于其内心的幻想,而不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

后卢梭又写了一本教育类的书籍《爱弥儿》,认为“天生万物莫不优良,一经人手莫不退化···欲保存天性之本来面目其道如何?

莫如无为····吾人之智慧皆奴性之成见也;吾人之习惯皆仰制天性之具也。

文明之人皆生死于奴境者也。

生为衣所缚,死为棺所囚;一生皆受制度之约束”。

这有点类似于无为而治的理论,也就是自由放任的意味,但是最后却成了乌托邦的鼻祖。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同动物有区别。

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不在于能够获得马斯洛第一层次的极致,而是能够追求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第四层次及第五层次。

在西欧地区各部落贵族奴隶社会中,受到压迫的奴隶是非常渴望获得一种能够解脱的生活的。

所以卢梭的主张受到底层的欢迎,具体如何实现那是一回事,但是起码给了奴隶们一种期许。

不久后又有人类自然平等及参与政治权利的主张,当时为大众所倾动。

其《民约》也详细论述了这种主张。

“人类生而自由者也,而今则处处皆受束缚。一人自以为他人之主人,而其为奴隶也则较他人为尤下。此种变迁何自来?吾不知也。此种变迁何以竞成合法之举乎?则吾能答之。”

卢梭认为这种变迁原始于民意,但是统治权当属于人民。

人民虽然可以设酋长治理部落,然而立法的权力应该被人民所操控,人民有守法的义务。

日后法国大革命第一次宪法规定法律之意义为“民意之表示”,便是受到卢梭学说的影响。

既然法律为民意的表示,人民有立法的权力,而立法便需要人民的代表。

人民的代表如何产生?那么就要进行选举,根据地区及人口!

近现代思想活动无不是从十八世纪开始,伏尔泰狄德罗所主张演变成为了后来的所谓的右派;而卢梭所主张后来演变成为了所谓的左派;孟德斯鸠所主张逐渐演化为西方为过去扩张辩解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及西方所宣传背后的歧视逻辑来源。

而在那个年代的力量无不在这两派中寻找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例如罗马天主教就是右派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极力维护者。

如果论左右两派来说,没有一派是可以独自支撑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两派互相在竞争中互相成长,才能够使其派别能够存在。

任何一个社会只拥护一派主张都是极端行为,早期的西方便是以极右派及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其学说,结果是引起民众的不满,导致左派可以发展起来。

左派能够发展壮大,其根源于右派的极右思维及社会达尔文主义。

最终迎来的反弹便是极左的产生,对右派势力的震撼,才使得西方加以改善民众的生活工作条件及放开参政限制。

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持续有效的运行,必然要容纳中右和中左两种派别,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够使得彼此进化,而不是退化。

这两派代表的社会力量,也才能够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享受到自身能力范围内的利益。

这就是当今西方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就长远来说如何延缓历史周期律,不使短期内出现社会动荡,就需要解决财富家族化世袭(推恩令)。

无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形式,所有政治构成要素中最后都能够归结到财富这一点上。

而财富的持续世袭,同权力的持续世袭一样有害,迫使社会缺乏创造力,最后达到一定水平也会像中华历朝历代一样出现大变动。

十八世纪还有意大利半岛地区的贝加利亚(1738-1794),其所著《犯罪与刑罚》一书影响巨大。

贝加利亚主张审理案件应该公开,证人与被控者应该当面对质;秘密指控他人的案件不予受理;

不能够有刑讯逼供,强迫别人承认有罪。并主张废除死刑一是死刑阻止犯罪的力度不如终身监禁,二是死刑的残酷足以败坏观看者的道德,例如活活烧死等等。

贝加利亚强调刑罚应该基于一定的宽大,应该以犯罪危害社会的危险程度来衡量;

贵族官吏犯罪的刑罚与平民一样;

抄没财产应该废除;

因一个人犯罪,而追究他的无罪的家人,与理不合;

惩罚犯罪不如阻止犯罪的发生,欲阻止犯罪最好是将法律明示民众,确定犯罪的刑罚;

然而一切阻止犯罪的上策,就是振兴教育,开启民智。

十八世纪亦有对于各部落对于商业的管控的批评,有自由放任主义一说,又有亚当斯密的所谓国富论。

然而其讨论的水平虽低,但是终究是对西欧过去密封的贵族奴隶社会掀开了一条缝。

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战争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五十八章 英国政治及社会改革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49章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之再造第十二章 中古时代之法兰西部落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五十八章 英国政治及社会改革第十二章 中古时代之法兰西部落第二十八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五十七章 普法战争之后的法国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岛之统一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十三章 中古时代之大不列颠部落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国革命扩散欧洲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岛之统一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九章 法兰克之查理曼大酋长及其部落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岛之统一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第十三章 中古时代之大不列颠部落第三十二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一)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四十四章 法兰西大革命将起之际第49章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之再造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前言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五十七章 普法战争之后的法国第八章 法兰克部落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战争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国革命扩散欧洲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国革命扩散欧洲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纪初期之欧洲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奴隶与平民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奴隶与平民第五十七章 普法战争之后的法国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四十八章 欧洲与拿破仑时代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岛之统一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纪初期之欧洲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五十一章 19世纪之技术改良及实业初现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五十七章 普法战争之后的法国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二十四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二)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纪初期之欧洲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三十六章 西欧历史分期与真实的分期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四十八章 欧洲与拿破仑时代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九章 法兰克之查理曼大酋长及其部落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