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加霜

朱友康的创作梦想,在严酷的现实下很难得以实现。

在这些日子里,他经历了人生的各种变故,充分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对于人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现实生活留给了他太多的感悟,也使他对人生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别说能腾出创作时间了,就连半点创作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面对姐夫的离世,面对绝症对母亲的突然侵袭,面对肾病对张美珠的再次进攻,面对疾病对父亲的摧残折磨,他甚至连半点创作的经理都没有。

张美珠出院以后,他除了上班和照顾美珠,还要回南丘村老家,伺候他的父亲和母亲。

尽管姊妹五人,但是,他跟姊妹们时按照一周一个周期的约定安排的值班。

而他自己的安排是每个周五晚上返回,周六和周日都是他的值班时间。

每周七天,他要主动占有周六日的两天和两个夜晚。遇到节假日他更要主动回家。只要有个空闲,他还会见缝插针跑去看望。

他常常从蓬州饭店里做上可口的饭菜,打好包,待回老家给老人享用。

他还要操心外甥上学的事宜,不仅要资助生活费用,还要再外甥成长的路上多指导,多提醒。

令人不巧的是,这时候偏偏又遇上了丽丽和友梅怀孕生孩子,这样以来,照顾老人的负担就更重了。

姐夫大友走了,友健在煤矿上班,妹夫梁生和另一妹夫炳良都在外地,给帮上帮的也就剩下了姐姐友钟和妹妹友梅了。

这样的日子更加紧张起来。

再加上张美珠跟他闹情绪,不仅对他不闻不问不关心,反而对他的攻势更加凶猛,几乎到了严重精神家暴的境界。

还有紧逼债务加身,困得他寸步难行。他几乎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

日常生活的煎熬,伺候病人的煎熬,来自精神的痛苦,来自失眠的折磨,他有些抑郁了。

他常常魂不守舍,他常常丢三落四,他常常失魂落魄,他常常在大脑里断片——一边说着上局,早已经忘记下一句该怎么说了。

这种困扰和痛苦,一步一步地把他推上绝望的边缘。

无独有偶,就在他最难熬的日子里,学校里又推进了进一步考核改革。

朱振雄最近既没有被罢免,又没有搞突然袭击的查校,而是在风平浪静中推出了一套考核方案。

这份方案对学校全局性全方位的考核,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安排。

凡是教委系统的全部科室,对校长、副校长、教师及学校教育管理、教育质量等各个方面,都规定了具体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和考核权重。

素质教育又回归到了本该应有的位置。

朱友康不敢怠慢,马不停蹄,积极奋战,组织主要力量,研判推定教委这个文件的核心要义,参考这些核心要义,结合石脑中学的具体情况,制定完善了本单位的和考方案。

学期就要结束了,全县统测考试马上就要到来,朱友康雄心勃勃,信心百倍,他有把握拿到全县最好成绩。

就在他紧锣密鼓抓管理的时候,他接到了友兵打来的电话。

“友康,快快回来,咱姑父不在了。”

友兵急促地说道,显然有些悲痛。

“姑父不在了?姑父不是好好的吗?”

朱友康诧异地问友兵。

“急性心梗,倒在工地上了。”

朱友康心里更加沉重了。

姑父梁鸿信,一生都奉献给了南丘村。南丘村的成长史,就是姑父梁鸿信的奋斗史。

他八岁代表南丘村给日本炮楼送信,替村长和保长应付日本鬼子。

从小跟随父亲建立地方武装,主动联系山区里的八路军进驻南丘村,像小兵张嘎那样为八路军做掩护,给村民站岗放哨。

他13岁参加由地方组织的蓬州县独立大队、民兵基干队和八路军驻蓬州办事处举办的抗日民主高小学校学习。

在土地革命运动中,少年的梁上山积极上进,思想进步,踊跃参加乡村的各项集体活动,加入了中国青年团,帮助村民参加互助组。

由于上过抗日学校有文化基础,农民推举他为互助组组长,村民兵教导员,抗勤秘书。

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丘乡人民代表,乡团总支书记,任村民兵政治教员,担任村合作社高级社社长。

随后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为南丘村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5年是兴修水利工程的伟大创举之年,农业生产增收粮食20万斤,改旱地为水浇地千余亩。

他的成绩得到了县级领导的表扬。

从1963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劳模”,出席新州地区劳动模范。

新州日报刊登连载了他的英雄事迹。

1963年9月21日,1964年3月3日和1966年3月26日,《新州日报》分别刊登了《抗洪救灾的战斗永雄梁鸿信》、《梁鸿信——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和《战天渠上的英雄事迹》等表扬文章。

1966年4月17日省委召开积极分子表彰大会,蓬州县农业战线上出席这次大会共有3人。

梁鸿信就是从农业战线山选拔出来的三人之一。

做出成绩的优秀干部——农业战线的梁鸿信,代表新州地区在大会上发了言。

他带领南丘人民,先后建成了东西中三座大桥,修筑了三座东西中小型水库,为各生产队规划修建了六口大口井,实现了每个生产队一个大口井的目标。

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他邀请新州市蓬州县水利专家,分别在村南和村西山坡上,钻出了两眼深水井,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管。

从此,村民们告别了建村以来,传统的用辘轳头提水吃的历史。

而且引水上山,把山岗坡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层层梯田,把光秃的荒山变成了铺满绿坡的金山银山花果山。

南丘村和他本人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村模范村和先进个人模范个人。

在运动中他受到了冲击,在下台的十多年里,他仍然不忘本心,刻苦磨练自己,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1978年蓬州县在石脑大坝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会上县领导为他平反昭雪,恢复职务,并安排他在大会发言。

从此,43岁的他,又开始了忘我工作。

他不贪不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歪门邪道,他不干,光明正大,廉洁奉公,深得老百姓的拥护。

他上台伊始,首先重修了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水利设施和山场梯田,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栽上了电杆,通上了电,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又一次成为省市县先进村模范村。

30多年来,南丘村又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南丘村百姓带来了更多福祉,党和人民给了他更多的荣誉。

在梁鸿信带领下,全村3600多亩荒山和梯田,又重新披上了绿装,栽种苹果、柿子、核桃和大枣树等多达26000多株,村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几多元提高到3300多块钱。

他多方筹资规划建设了乡村新民居,彻底改变了山区村民居住环境;硬化村级道路26500平方米,既可以做健步路,又方便了群众出行。

他通过各种方式,投资130万元新建了两座三层高级别酒店,实现了集体增收,为农民增收增加新渠道。

通过入股分红、养猪、养蜂、项目用工等形式,解决了南丘村21户67人家庭贫困问题。他的事迹多次在省市电视台播出并接受专访。

他特别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投资10多万元,新建了党员活动室,配备了整套的新桌椅板凳,改善了党员学习环境,打造了蓬州县党员示范基地。

这样一位亲人走了,朱友康不敢怠慢,第一时间快速回到了南丘村。

第一百零八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二章 变天第三百四十二章 攻坚第一百四十七章 迷惑第二百一十六章 诱入第五十二章 新气象第六十二章 求医第六十一章 残疾第三百一十六章 组团第二百零二章 怪相第二百五十四章 多忧第三百零六章 迷踪第三百九十六章 插足第六十一章 残疾第三百八十三章 架势第三百五十九章 竹杠第三百九十七章 谢幕第三百四十五章 酒地第二百二十八章 分配第二百六十一章 故事第二百五十四章 多忧第六章 天生丽质第二百三十二章 婉拒第一百六十三章 意会第二百四十九章 传承第二百七十五章 初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诱入第二百七十九章 铺开第十七章 迈克与钟声第二百九十章 浓浓第三百三十四章 先行第三百一十六章 组团第一百六十四章 新州第一百九十六章 震害第四十五章 共商家是第一百三十章 施救第二百九十六章 下海第一百五十二章 变天第六十章 汇报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局第三百七十二章 说情第五十三章 打饭第三十九章 分别第十一章 后院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局第二百二十八章 分配第二百二十七章 悟道第六十一章 残疾第三百八十三章 架势第七十四章 表现第七十七章 失火第二百七十九章 铺开第三百一十七章 提拔第三百一十六章 组团第一百四十章 缘情第一百五十九章 没睡第三百章 温度第三百七十四章 奥迪第一百九十章 报到第一百四十五章 使坏第二百零三章 狭路第一百六十六章 升职第二百零九章 通电第二百四十七章 岔道第一百七十五章 抉择第二百九十一章 逢生第一百六十六章 升职第三百八十章 多劫第一百二十八章 选择第三百一十七章 提拔第一百九十八章 运石第一百零八章 真相第二百五十八章 倪端第四百零七章 悟道第三百二十七章 星火第二十七章 继续赶路第五十六章 女鬼第二百九十四章 黎明第五十八章 探秘第三百五十一章 藏匿第一百八十章 苇箔第二十三章 老冯头第二百八十五章 冰点第一百一十九章 磨难第二百章 井台第六十九章 移情第三百二十七章 星火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局第十二章 半夜惊魂第三百四十章 车祸第八十七章 答谢第一百二十一章 出坑第二百五十五章 太难第三百二十一章 偶遇第一百六十四章 新州第一百七十六章 轰动第一百六十七章 学究第三百四十五章 酒地第十七章 迈克与钟声第二百九十二章 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