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度众主这种情怀吴毅颇为钦佩,但是在吴毅眼中,却是有几分脱节了,道:“这世间,若是人人都能够如大师一样想,自是少了许多争端,只是有几分可能?”
吴毅说着,而智度众主并不争辩,含笑听着,就好像在鼓励吴毅继续说下去。
不知为何,吴毅还真的咽了一口水,继续道:“新旧之更迭,旧者不以己为旧,强欲维系地位,新者不得已之下,非暴力之法,不得行新旧更易……悠悠诸天,凡诸如此事,比比皆是!”
最后一个字说出来后,吴毅就好像抽空了最后一丝力气,吴毅第一次察觉到,连说话也如此困难。
应该是环境的影响,周围湖泊是七情六欲所构成的,对人心智影响极大,能够不受其感染,坚守自己心智,就已经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况且吴毅而今将自己的想法用言语表述而出,不啻于与附近的七情六欲争辩。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压力。
这智度众主,就是故意选了一个这样的场所吧!单是辩论就已经耗费如此多的心力,即便是真的恼怒,无精打采之下,也做不了什么。
地方确实是一个好地方,若是心智不坚定,不要说能够将自己的心智说出来,即便是保持心智,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吴毅心力耗竭,接下来,就是智度众主表演的时间了,但见他开口便是滔滔不绝。
“事因缘生,故有假有(假谛),虚幻的不真实,故有真空(空谛),“空”与“假”二者不可割裂开来,即为中道(中谛),修行之人,自一心之中,可得而运诸止观实践,是为一心三观……”
智度众主在言谈的时候,自有智慧佛光在其身后显化,若是细分,有道种智光,一切智光,一切种智光,三光缭绕,面目神圣而不可侵犯。
更加神奇的,是智度众主通过自己的言辞,更能够影响兆亿计的七情六欲,将之教化普度,堆积了无数年,看得吴毅肉眼发麻的七情六欲,在一点点地消散。
虽然速度不快,但是这个趋势却是毋庸置疑的。
“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对此的观察冥思则为“假观”。一切现象既然皆为真如的显现,没有独立的实体,故为空,对此的观察冥思则是为“空观”。一切现象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性质,称为“中道”,对此的观察冥思则为“中道观”……”
“是以,“中”为天地最高实相,联三谛之枢纽,调和有空,平衡出世入世,虽一而三,虽三而一,不相妨碍。”
……
漫长的铺垫之后,智度众主最后来了一句:“施主,你着相了!”
声音明明不重,但是比晨钟暮鼓还要晨钟暮鼓,就好像自己的世界观被人粉碎之后,强行注入一个新的世界观一样,吴毅以单一零散的例子,对抗别人完整而严密的佛门世界体系,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吴毅完败!
世界观被粉碎,吴毅的心脏骤停,好像溺水之人一样,长久呆滞在原地,面色变得紫青,连正常的生理活动,也无法维系。
过了好一段时间,吴毅才缓过气来,下意识地大口呼吸,但是心脏剧烈地搏动,怕是伤及脏腑,喉咙间上泛丝丝血丝,腥甜难受。
不过,相比身体的痛苦,此刻识海内的争执风暴,才是最为艰难的,吴毅有着同辈远不及的灵识,但是此刻却如同即将爆炸的火药桶一样,两股不同的意念在剧烈地交锋,一个小小的碰撞,吴毅就感到剧痛。
即便从心底不认同智度众主之前所言,但是对方的言语构建的世界体系,实在是太完美了,完全碾压吴毅自身的意志。
智度众主不费吹灰之力,单以口舌之能,就将吴毅镇压,所以其实不要看五众主是不善征伐的教僧,但是敌人遇上他们,也未必能够讨到好果子吃。
剧烈的思维风暴,几乎要摧毁吴毅自身的意志,单凭自己的意志,怕是无法镇压下去了,吴毅心中明白此理,本来不愿动用神通之力,奈何不动用不行了。
说时迟,那时快,一点微光来到吴毅的识海之中,放大无数倍之后,能够观察出,这是一只灰色的鱼儿,凡其经过之地,天地时空为之肃静,风定云停。
这便是吴毅花费数年才好不容易凝练出的太初神通之种。
也亏得吴毅有此后手,否则怕是要借助外力了。
灰鱼虽小,但是轻而易举地平复吴毅识海内的思维风暴,吞噬杂念的灰鱼,个子还是那般,肉眼难见,但是神性增长不少,灵动许多。
眼神再次变得清明,吴毅如释重负,睁开双目,道:“大师,是不是该开始那六贼关了?”
再和智度众主辩论一次,他没有累,吴毅可是要歇菜了。
智度众主打量吴毅一眼,看得吴毅去全身起鸡皮疙瘩,道:“你果真与我佛门有大缘!”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他之前说的是我与佛门有缘吧!如今变成了大缘,这是要闹什么?吴毅有些害怕眼前的大和尚了。
“不必了,既是有缘之人,何来关卡一说,只因那传送阵乃先人设下,破开空间,易惹来天魔作祟,天魔善鼓弄人心,迷惑五感。特此一考,以免后人受天魔之难。”智度众主解释道。
吴毅闻之,有几分喜悦,道:“既然如此,那就多谢大师了。”
智度众主复道:“只是那传送阵常年未曾启用,是以还需时日置备,短则三两日,长则旬日。”
吴毅颔首称谢。
(后注:五众主,最初是隋代设立的僧职,包括文章中的二十五众也是一样,五众确实是研习文章所列的那些经典,但是并没有找到智度众主的说法,这是散人将之小说化的结果,无意冒犯,还请谅解。
文章中,智度众主口中所言,是出自天台宗智(觊字左半,右为页字)大师提出的“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学说,为了将晦涩的佛经翻译成朴素的文字,可是耗费散人不小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