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一点的奥妙

徐进来了兴趣,也问道:“你们是说的大桥的题字中‘浦’字的那一点吧?小毛你是建这座桥的,应该知道一些情况,你和我们说说?”

刚通车于上个月的大桥,是黄浦江上市区段第一座大桥,也是世界第四大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

无论是坐车驶上大桥,或是乘上它的观光电梯,相隔很远就能眺望大桥主塔的横梁上镶嵌着“南浦大桥”四个红色大字,刚健挺拔、气象万千。

每个字都特别地大,面积在16平方米左右。王建东更知道,这些字的材质为不锈钢,是采用螺栓膨胀螺丝等固定在主塔上的。

可是,刚才谢路得问起的事体就出现在这个“浦”字上面。

原来,很多去过大桥的人都注意到,这个“浦”字是个错字:右肩上的一点,不是在一横上面,而是在下面。

这是谁写的,竟然出来这么大笑话?

可能有人看了那字体后就已经猜出来了!不错,这四个字确实是老人家写的。

大桥最能显示城市的脉动,也最能见证城市前进的步幅。老人家就特别垂青上海的大桥。只要在上海期间,凡黄浦江上在建的大桥,他总要亲自去现场走一走、看一看。

老人家晚年很少题词,但上海人一请他为大桥题词,他总是欣然应诺。可以说,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上海的大桥别有一番深情。

老人家题字有很多逸闻,如请语言专家找错别字一事,就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据公开的资料,83年的6月,老人家给“学习**标兵”朱伯儒题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写好后,老人家对前来取字的同志特别嘱咐,“请不要急于拿去发表,应该请语言学家推敲一下,看看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

后来,找到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请王力把关,王力看到题词后认为“名符其实”的“符”不太妥当,应该改为“副”。

老人家听了汇报后,认为王力的意见是对的,欣然重写了一次。重写时,老人家还说,“老师写了错别字,贻误了学生,国家领导人写了错别字会影响国民的文风。”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人家在题字下笔时应该是十分严谨的,更不会随便乱来。

那么,对题字如此讲究的老人家,怎么会在一个“浦”上犯错?

事情传开,关于这一点里面的奥秘,社会上马上有了大概两个说法。

坊间的说法是,可能是老人家当时老眼昏花,下笔点错了地方。想想也有道理:在为南浦大桥题字时,老人家毕竟已经是87年高龄的老人了,拿毛笔时手一颤抖,结果在写那一点时,一时失误把“浦”字右肩上的一点点到了一横下面,也是有可能的。

讲到这里,徐进忍不住问道:“这说法靠谱么,我咋觉得不对劲?即便老人家老了,下笔时点错了地方,也完全可以再重写一遍啊。”

王建东说道:“所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个“浦”字是老人家有意写错的。”

这又是为什么?

当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在南方的深圳,在广东“珠三角”流域。

而反观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上海,几乎成了老大难的代名词。

尽管上海的工业产值、出口创汇、上缴利税等都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在这座曾经位居远东第一大都市里,没有一栋摩天大楼,机场里没有公共电话,指示牌上没有英文说明,菜市场里买不到充足的蔬菜。

浦西地区的住房拥挤程度全国出名;交通太差,市民上下班等车要花两三个小时;人均道路面积全国倒数第一、人均居住面积倒数第一、“三废污染”却是全国第一。

有一个名词想必大家都知道——“深圳速度”。深圳“三天一层楼”还是相当罕见的。因为深圳的高效率,当年甚至连计划生育工作都向深圳学习,结扎上环都要讲究“深圳速度”。

到了现在,经过十一年的改革开放,上海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变化,甚至可以说成绩前所未有,大桥的建成就是其中的一个标志。

但在当时政治大气候和偏左的意识形态下,上海远没有今天这么有生机,这么大胆,这么开放,这么有成就。

作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老人家,虽然早在两年前便彻底退出政坛,结束了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使命。但是,老人家身退心未退,始终惦记着自己设定的改革开放路线和进程情况,对中国大陆第一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的改革开放更是放心下来,可以说目光时时刻刻都放在那。

早在前年4月,国家便向全球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但上海却并没有完全放开手脚,效果远没有深圳那么理想,有人仍在姓“社”、姓“资”上纠结。

老人家当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不改革是死路一条啊,他不时利用一些场合给同志们“洗脑”。

这次南浦大桥建成,上海请他题字,老人家也没有放过“提醒一下”的机会。

在题字时,老人家有意将“浦”字右肩上的一点写到下面。现场官员还以为老人家落错了笔。实际上老人家是有意为之。

笔下之意是:现在上海的改革开放比深圳慢半拍,没有走在前头。希望上海的同志们改革的胆子能再大一胆、开放的步子能再快一点,取得的成就能再辉煌一点。

“点错这一点,老人家可谓用心良苦。”王建东笑了笑,接着说道: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错写“浦”字还有一个后话。据说***当时许诺,如果上海全面超越了深圳,各方面都上去了,他也会让这一点‘上去’,重新题字。”

明白老人家的意图后,上海的“同志们”坐不住了。就在老人家题字之后不久,上海突然开始发力,“开发浦东”全面启动。不久,在“深圳速度”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词语——“浦东速度”。

老人家呢,在题字之后,也没有闲着,而是“出去走走”。这年初,老人家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完成了他人生最后岁月里最大的一次动作——南巡。

很遗憾,如同未能在香港回归后亲自到“香港走一走”一样,老人家也未能再重题这个字,那个错字如今已永远定格在南浦大桥上了,定格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上!

但从此流传下来一段佳话:当代哪一个错字能有老人家写错的这个“浦”字给力?称之为当代第一错字绝不为过。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第140章 找原因第143章 洋辣子第98章 这也能听出来?第65章 读书重要第299章 罗山立交纪念章第159章 痛苦来哉第290章 真心不容易第140章 找原因第315章 触目惊心第284章 绒绒的小毛驴第255章 珍惜眼前人第343章 修行靠个人第218章 好风凭借力第254章 参股第207章 盾构第6章 没出息?第158章 盛夏的江南水乡第298章 巨浪潮头第211章 梨子的滋味第134章 动员大会第294章 教室里的老鼠第192章 拜祭先祖第140章 找原因第132章 “内部谈话”第285章 天地良心第11章 高强螺栓第94章 要好好着读书第247章 浦东成陆第64章 担心第289章 美则美矣第150章 晒书第58章 爆米花第337章 罪过的啊第362章 图什么?第244章 再卖棒冰第23章 名额第205章 打牌的体会第99章 冬天汰浴第197章 看“西洋镜”的交警第313章 过了这个村第308章 分组寻找第200章 乖乖隆地洞第27章 白斩鸡第132章 “内部谈话”第289章 美则美矣第129章 柴爿馄饨第195章 虎头奔第222章 识货的老先生第55章 困难于斯第359章 做个好人第8章 小酒馆第68章 “ 粉丝厂长”第63章 星期日工程师第141章 “诚信”隔离网第323章 “搛起来吃掉”第191章 终于功成第187章 么得劲第172章 父子俩喝酒第160章 “桥头跳车”第304章 心事重重第12章 外婆家第114章 说来话长第265章 “ 西服热”第134章 动员大会第189张 出师不利第229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363章 门当户对第260章 上海人读书有多“疯狂”?第174章 政策桎梏第283章 “ 微缩版的山东”第162章 老友相见第255章 珍惜眼前人第137章 黑杜酒第330章 村级供销社第363章 门当户对第303章 有一说一第86章 出师大捷第116章 “三转一响”第20章 吃生活第175章 早做准备第294章 教室里的老鼠第56章 小花爸妈第191章 终于功成第358章 赌上一回?第297章 念想第80章 如约而至的水灾第336章 “农村三霸”之首第181章 糖糖(新年快乐)第207章 盾构第80章 如约而至的水灾第212章 告诫和交代第154章 细节第361章 四眼相对第67章 借宿敬老院第152章 良苦用心第270章 八百壮士第25章 两句话第79章 油墩子第16章 剃头摊第216章 下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