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搛起来吃掉”

露露说道,是的呀。我们队上领导去其他生产队还看过养殖项目,还有沼气池的技术,后来觉得这些项目都不太适合,所以只好放弃了。养猪场就这样一直闲置到了现在。”

“想想-----,我记得是玛瑙螺的养殖,外公我讲的对吧?”小毛说。

外公点点头。

“玛瑙螺---?你是说的法锅蜗牛?”谢雨生问。

外公点头,问了一句:“你见过玛瑙螺?”

谢雨生笑了笑,说:“我老爸一直在外经贸系统工作,所以我跟着他在农村也见识过很多有特色的养殖项目。我记得在孙桥公社那边有养殖玛瑙螺,对伐?”

“对的。我们去现场看过。可是后来我们分析,这个项目还是不太适合我们村的实际。”外公笑笑道。

过一会儿,谢雨生想了想,说道:“实际上,农村有很多的养殖项目,一方面我们可以多去走走看看,另一方面,只要条件相差不多,就可以去试一试的,哪里又会有完全合适的项目?”

小毛觉得谢雨生说的有理,心里一动,站起来说道:“要不,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养猪场的现场状况?”

外公赶紧阻止。笑笑说:“等一些些就吃中午饭。养猪场就在那里,反正又搬不走的,先吃饭再去不迟。”

小花在最里边烤火,只看着他们说话,不作声。

而“四眼”,早就进厨房做饭菜去了。这次是外婆亲自打下手。

外公靠坐在椅子上,笑着看孩子们七嘴八舌热烈讨论。他知道,说说容易,可是真要把养猪场这个“后遗症”弄弄好,哪有那么容易?

不过有一点对外公很有触动,就是面前孩子们讨论事情,开始变得有模有样,一本正经。

小毛他们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逐渐成熟,关心自己身边社会上事情的?

他觉得,彷佛在一霎那间,孩子们忽然间就成长了。尽管他们身上还有各式各样的缺点和不完善,在思考的时候可能不是那么圆熟和理性,甚至言语方面还不乏天真和天马行空。

可就是这样,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应该有的特征和气质。谁又能说,自己不正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幼年的大鹏等到长大的那天便会趁着风飞扬而起,拍打着双翼会直接飞到九天之上。假如在风歇的时候停下来,那激起的力量会让沧溟的水都被簸干。

现在很多人看到幼年的大鹏都会说一些阴阳怪气的话,听到幼年的大鹏看似狂妄的言语都会报以冷笑。可是,孔先圣还曾说过后生可畏这样的话,大丈夫又怎么能看清年轻人呢!

外公心里想,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实际上正就是16-20岁这个年龄段。

年轻人就应该不墨守陈规,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有桀骜不驯的气质,敢于挑战不可能的那股自信和激情。

初生牛犊不怕虎,长了牛角倒怕狼。

虽然说,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年轻人难免会经验不足阅历不深。横冲直撞,我行我素,也难免会“踩雷”。

但有时候,没有“经验”,虽然表面看起来似乎处于“劣势”,却因为没有过去的条条框框束缚和畏难情绪,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顾虑,敢作敢为,能更有闯劲更有朝气,也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至少外公到现在,对小毛他们今天的表现心里很欣慰,尽管还不知道他们会讨论出来什么样的最后结论。

吃中午饭的时候,饭菜可口,气氛热烈,心情放松了许多。

可能是因为小毛和谢雨生都在上海上学的缘故,讲着讲着就说到了上海话和川沙话的不同上。

外公先讲了一个笑话。

上海话因“儿”(儿化音除外)和数字“2”同音,故将“儿子”说成“ni子”。川沙本地人“2”也说【ni】,但“儿子”却说成“hou子”,其发音完全跟“猴子”一样。儿子是“猴子”,这常成为浦西人嘲笑的乐子。当乡下的小囡去探望在浦西工作的阿爸时,一些上海人就会大呼小叫:“阿福根,(音:na)乡下屋里只猴子来看侬蛋。”随后就是一片哄堂大笑。真是岂有此理!

孩子们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笑完后,谢雨生说道,我也来讲一个。川沙人讲“拨伊吃只青皮蛋”,你们知道啥意思吗?

露露笑笑,说:“我知道的。就是‘给他一拳头’,让他脸上留下乌青的拳头印。”

外公再讲了一个笑话。

在川沙,“后妈”被叫作“慢娘”,称呼父亲的妹妹叫“孃孃”(niang niang),称呼父亲的姐姐为“媎媎”(本地话音:du du)。这些都还好理解。如果是父亲的大阿姐,那就会叫成“du du du”,要是不熟悉川沙话的人,一定会听得如入深雾、茫然若迷的。

他说,其实,在川沙还有很多连仅一江之隔的上海人可能都听勿懂的方言,交交关关的。

比方讲玉米,在上海浦西都称“珍珠米”,但在川沙特别是川沙的南部区域,因玉米穗呈锥形而多称为“锥锥米”。

还有,“狼藉”,本来有许多种词义,但用的最多的是形容杂乱无序貌,比如:一番觥筹交错后,饭桌上杯盘狼藉。而在川沙本地话中却恰恰相反,以“狼藉”来表示“糟蹋、浪费”之意用得极为普遍。比如说,当小孩子吃饭将饭粒散落在桌面上时,大人就会训斥:“不许狼藉粮食!搛【本地话注音:jie】起来吃掉。”

----

吃过中午饭,孩子们当真大呼小叫的在寒风中去了曹家沟河边的养猪场。

外公自然也跟着去了。

看过场地,谢雨生站在养猪场大门口,想了想,说道:“---,倒是有一个主意,我觉得书院公社那边种植蘑菇的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去考察看看的。”

第195章 虎头奔第194章 难舍的乡愁第232章 好茶第78章 碗对碗第27章 白斩鸡第279章 丰收在望第230章 川沙干部分流安置第295章 印象深刻的老师和事第364章 值班安排第325章 过年的讲究第315章 触目惊心第248章 国营饭店第274章 陆家嘴的形成第24章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第120章 金字招牌第189张 出师不利第253章 谢路得辞职第88章 谁没有规矩?第286章 外婆家的葡萄架第363章 门当户对第311章 竹园新村第138章 夜晚的黄浦江第156章 一言难尽第16章 剃头摊第257章 小花从东北回来第158章 盛夏的江南水乡第223章 南京路商业街第199章 驴车第277章 为什么要搞金融贸易区?第171章 金榜题名第325章 过年的讲究第182章 包饺子(元旦快乐)第349章 垫矮凳脚第44章 采菱第72章 三林塘肉皮汤第265章 “ 西服热”第358章 赌上一回?第108章 拷老酒第79章 油墩子第156章 一言难尽第253章 谢路得辞职第97章 “裤衩经济”第281章 市郊经济作物第195章 虎头奔第243章 宣讲会第76章 鲜活的大桥第309章 查电话第114章 说来话长第288章 全运会火炬接力第129章 柴爿馄饨第102章 灵活变通第61章 运气好第253章 谢路得辞职第195章 虎头奔第151章 因材施教第350章 半个知识分子第278章 比特区还特第46章 就该扯蓬第45章 围城第62章 小炮筒子第106章 东昌路消防瞭望塔第224章 外滩“情人墙”第103章 意外第166章 夜航船第245章 崇福道院第302章 没有结果第238章 三十六计?第66章 回不去了第20章 吃生活第282章 文登路商业街第265章 “ 西服热”第170章 幽兰报知己第164章 校长相请第333章 盛开的水仙花第159章 痛苦来哉第215章 掉进露天粪缸第126章 一点的奥妙第85章第218章 好风凭借力第168章 第一次第155章 杨高路的动拆迁第280章 沼气技术第216章 下海潮第206章 “挖地道”第75章 大桥合龙第17章 公共厕所第317章 黄浦江边有个烂泥渡第283章 “ 微缩版的山东”第122章 优化第156章 一言难尽第44章 采菱第255章 珍惜眼前人第106章 东昌路消防瞭望塔第351章 深以为然第129章 柴爿馄饨第168章 第一次第26章 初夏的风第256章 高桥松饼第223章 南京路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