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芦苇根

夏日炎炎的中午,火红太阳高挂,烤得人喘不过气。

小河浜旁,荒草萋萋。茂密的芦苇荡迎风摇曳,野趣横生。

小毛、“四眼”和小花从外婆家里溜出来,与秋生还有“草上飞”在这里会合。脱掉上衣,在岸边选好位置立定,四男小歪叫着号子,“一二三”纵身下水。

后来到了初中,王建东才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中所描述的蒹葭,其实就是这种在灌溉沟渠、河堤沼泽四处常见的芦苇。

没有大人看管的时候,四小孩下河主要就是两件事:一是多抓鱼,一是挖芦苇根吃。

这个季节正是芦苇最茂盛的时候,也是芦根正新鲜粗壮的时节。匍匐横走在芦苇丛根部泥土里的芦根,很容易就能挖到。

长圆柱形的芦根,质轻而韧,在清水中洗去泥浆,放嘴里嚼嚼。只觉得脆嫩清凉甘甜,良久后余香仍会在心里回味无穷。

吃得多了后,小毛他们就有了经验。芦根条以粗壮、黄白色、有光泽、无须根、质嫩,从节的位置拗断,断口处可见排列成环的细孔,外皮疏松,可以剥离者为最佳。

天热的时候,外婆总是挖些芦苇根,用清水洗去上面的泥沙,然后切成半寸长左右,熬上一大锅的汤,再稍微加上一些白糖,让孩子们当茶水喝。有时候还用芦根和绿豆清水一起煮,做成绿豆粥吃。

外婆说新鲜的芦根性凉,能清热祛火,清热生津,能解大热,是一味不花钱就能退烧的民间草药。平时多喝喝芦根水,能起到防中暑的作用。

小花这时候在岸上大叫道:“小毛古古,我也要吃芦苇根的。”

小毛挑出来好几根最大最长的干净芦根,淌水给小花送过去。小花笑着接过来,寻到不远处的树荫底下,一边看着他们抓鱼,一边自己吃芦根。

在外婆家里的时候,小花大部分时间都是和露露在一起学习玩耍。但是只要小毛往外走,她却是一定要跟着小毛出来的,哪怕就是像现在这么炎热的中午也不例外。

也就是说,只要小毛在哪里,反正她就跟着他到哪里。小花对此理由十足,一是“四眼”生性好动,要帮着舅妈看管好伊。另外,她说好不容易出来一趟,自己也想多看看乡下的世界。

这些理由听起来好像都很有道理。不过几次以后,明眼人就都能看出来,小花真正的想法和用意,还是她不能离开小毛太远。

之所以这么判断也是有理由的。有好几回只是“四眼”一个人出去找秋生他们玩,小花却从来一次都没有跟着“四眼”出去的,更不要说是主动了。

小姨有一次开她玩笑:“小花,到底谁才是你阿哥的啊?”

小花不响。见小姨一直盯着自己,她才有些不自然地低声解释:“他们俩都是我的阿哥。”

不过话说回来,小毛对小花也是优待有加,照管细致入微的,甚至比之于“四眼”这位真正的表哥,还要更加周到和用心用力。

小毛对小花好,他自己寻思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知道小花的亲生父母远离上海,要一年才能见上一面,小花一介头在上海其实就是一个外来户,就是周围人话里俗称的“闯入者”。

由于没有上海户口,小花在上海属于“借读生”,当初还是父母去学校里使劲求情才把她收下的。

小花从小懂事,自知能“闯入”上海读书不容易,所以在学习上很努力,也知道怎么去讨老师们的喜欢。

而更大的挑战其实并不在学校里。

虽然外婆一家人都对她挺好,但是她们有她们的难处。最现实就是家里居住条件差,几代人都蜗居在斗室里,本身就已经很困难。现在来了一名“小闯入者”,所以有时候免不了也会有一些话中有话、冷言冷语、甚至厉声厉气的时候。

还有,“四眼”爸爸的教育方式就只奉行一条:棍棒底下出孝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四眼”在家里没有少吃生活。每次“四眼”一吃生活,小花总是莫名的感觉自己特别害怕,就更加觉得自己的孤单和无助。

长久以往,小花在心理面其实对自己的外婆家里多多少少是有些抗拒的。可是她在上海又没有其他地方可去,更谈不上有多少要好的朋友。

小女孩成长快,心又细。马上三年级的小花刚好九岁,正是顽皮倔强的年龄和心思敏感的时候。

这样一来,小花小小年纪就要真正面对成年人的世界,不仅要学会察言观色和在夹缝中生存,还要承受本不该在她这个年纪承受的许许多多的东西。

小毛对小花的处境心知肚明,并且自己家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大家的人都对自己很好,由己及人,自然小毛从心底里就觉得小花特别可怜。

所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尽量多给与小花一些帮助。当然,可能更多的还是对小花学习上的辅导等方面。要知道小花外婆家里,能辅导小孩功课的人都基本上没有。

日子久了后,小花就记住了小毛对她的好,她对小毛的依赖就更多,也更强烈了。

吃完芦根继续抓鱼。四眼靠近小毛说道:“小毛,我们要尽量多抓鱼,晚上放到小姨供销社冰柜里,明早上还可以带回去自个家里做一顿新鲜鱼汤。”

这一段时间,四眼对抓鱼有特别大的兴趣。鱼抓得多了就吃不完。后来外婆想出来一个主意,把剩下来的小鱼全晒成鱼干。

小毛没有答话,只是静悄悄抓鱼。四眼又说道:“外公去县城好几天了,也不见他什么时候能回来。我们明早走,总归得要和爷爷打声招呼的吧?”

小毛呵呵一笑:“你开始懂得礼貌了啊,很有进步。”

他想了想,接着说道:“他们大人的事情,我怎会知道?听小姨说,外公好像是去县城寻找什么发展机会去了。反正我也不太懂的。”

第302章 没有结果第268章 报社浦东办事处第118章 第一号工程第128章 两个担心第278章 比特区还特第246章 三林老街第158章 盛夏的江南水乡第123章 “未雨绸缪”第24章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第159章 痛苦来哉第322章 伤脑筋的养猪场第336章 “农村三霸”之首第25章 两句话第187章 么得劲第208章 盾构机第26章 初夏的风第64章 担心第241章 元旦致辞第71章 钢宗镬子第189张 出师不利第174章 政策桎梏第191章 终于功成第75章 大桥合龙第38章 误会第22章 冻猪头第85章第44章 采菱第217章 你怎么看?第273章 大饼油条第128章 两个担心第85章第75章 大桥合龙第289章 美则美矣第243章 宣讲会第141章 “诚信”隔离网第325章 过年的讲究第308章 分组寻找第353章 四眼相对第326章 小绍兴白斩鸡第265章 “ 西服热”第175章 早做准备第57章 轻舞飞扬第16章 剃头摊第135章 深以为憾第137章 黑杜酒第239章 主敬涵养第88章 谁没有规矩?第242章 阻力第98章 这也能听出来?第124章 宿舍火锅第187章 么得劲第17章 公共厕所第126章 一点的奥妙第72章 三林塘肉皮汤第71章 钢宗镬子第81章 苦日子何时才是个头?第183章 大姐的实话第85章第165章 大喇叭第248章 国营饭店第179章 准备登船第267章 承前启后之年第312章 住房的困难第230章 川沙干部分流安置第289章 美则美矣第311章 竹园新村第281章 市郊经济作物第291章 腔调第32章 多多学习第155章 杨高路的动拆迁第129章 柴爿馄饨第25章 两句话第40章 关系第72章 三林塘肉皮汤第158章 盛夏的江南水乡第22章 冻猪头第278章 比特区还特第7章 红烧肉第257章 小花从东北回来第310章 王建好留学美国(1994年)第203章 上海丈母娘第76章 鲜活的大桥第116章 “三转一响”第298章 巨浪潮头第339章 眼圈发红第365章 老同学见面第277章 为什么要搞金融贸易区?第209章 最后一桩第44章 采菱第98章 这也能听出来?第215章 掉进露天粪缸第253章 谢路得辞职第282章 文登路商业街第212章 告诫和交代第349章 垫矮凳脚第30章 桥何名欤?第45章 围城题外第357章 恻隐第170章 幽兰报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