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释迦摩尼

万仙阵后,准提、接引带领众仙回归西方。准提为佛母,接引称阿弥陀佛。文殊广法天尊称文殊菩萨、普贤真人称普贤菩萨,弟子木吒跟随慈航作惠岸行者。而慈航道人则成为观世音菩萨。观音将自己道场设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又收了龙女作右近侍。接引分身降世天竺历劫。

天竺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属于憍萨罗国,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另说由乳母抚养。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生有一子名罗睺罗。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在当时十六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作为没落部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他有意为迦毗罗卫争取思想权威的地位,从而巩固刹帝利的统治。

沙门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

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佛陀29岁出家。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然后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剃发和托钵是当时出家沙门的风尚,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

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

瑜伽禅定是印度东方哲学的具体形式,到释迦时代则十分流行。这里的“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无色定”中。佛教在禅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并无法契合真理。禅定虽是心的锻炼,但出定后又回到动摇不停的心,所以禅定自身是盲目的。

释迦牟尼苦行处是尼连禅河畔的优娄频罗聚落。苦行流行于各时代,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达到解脱,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时间深入极端苦行,摧残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为他将丧命。最终他认为苦行无益,因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所以放弃。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认为这可能有所帮助。他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陈如等五随从因此厌弃他。这成为佛后来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即佛教的教义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

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聂兴源忽然显现在他面前。释迦牟尼万分诧异:“你是?”“吾乃本元道人是也,见你苦苦寻道而不得故来与你一见。”“不知前辈有何高见?”“大道造化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大道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并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这也是大道的恩赐。大道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无所增添、无所减少。这样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并且大道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日光之下、在审判之处有奸恶.在公义之处也有奸恶。大道必审判义人和恶人.因为在那里、各样事务、一切工作、都有定时。乃为世人的缘故、是要试验他们、使他们觉得自己不过像兽一样。因为世人遭遇的、兽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空,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故此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因为这是他的分.他身后的事、谁能使他回来得见呢。所以世间一切皆为虚空,唯寻得大道,以道为心方可成矣!”随后为他开辟一个空间后世称为“掌中佛国”随即消失不见。而释迦牟尼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或31岁)。据上座部所说,成道前,当他努力调伏自心,七年来围困他的“魔”在此时“现形”。其“十魔军”不乐梵行;饥渴;贪爱;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荣誉与非正名声;贡高我慢。诸天无法战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战胜“魔军”。

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佛陀开悟后享受于法乐中。他感到其学说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愿说法的心理。

佛静坐约一个月期间有二商人供养麸蜜)后开始游行。他欲寻找离开自己的五比丘。途遇诡辩外道郁婆伽问他师从何人,他表明无所师从而成道,这位异学者只说“也许吧”,摇摇头往另一条路走了。这里暗示为一条邪路,郁婆伽的反应象征有些人还不愿了解这种新的学说。

他来到位于波罗奈城郊外的鹿野苑,这里距伽耶城约210公里,有野鹿自由活动,当时的宗教家聚集于此。他找到五比丘,他们有意表示冷淡。佛表明自己已经证悟,将示法教化。五人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质疑,但最后认可了他并听闻教导。他们在鹿野苑过着集体生活,五比丘一一领会了说法的内容,成为佛的首批弟子。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首次说法。

这段时期说法的内容,一般认为他首先阐明“中道”,后说“四谛”或“八正道”。对此也有很多分歧,也有人认为“八正道”或“四谛”的系统化此时并未完成。上座部和说出世部的记载都说后来佛向五比丘作了一番更深奥难懂的讲话,他将经验现象分析为“五蕴”并提出“无我”的学说。

释迦牟尼前期以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为中心传教,较晚才涉足北方憍萨罗国的舍卫城。皈依于王舍城的须达多长者,是舍卫城的首位佛徒;由于他的活动,佛教才在舍卫城奠定了基础。他买下太子祇陀的一块地,修建祗园精舍赠送给教团,释迦牟尼后半生才得以在舍卫城传教。

佛教在舍卫城的传播,经历了敌对势力各种阻碍。本土宗教以六师外道占支配地位;从国王起,传统婆罗门教形式上仍受重用。据载,舍卫城一个祭火婆罗门见释迦牟尼正在托钵,对他破口辱骂。佛教在当时环境不被轻易接受,佛陀也遭到他们的陷害。和妓女有关的旃遮伪装怀孕事件、孙陀利被害事件,这两起婆罗门势力制造的阴谋都发生在舍卫城传教最初期。

尽管有外界种种阻碍,佛教也在舍卫城得以广弘。波斯匿王的皈依有重要作用,他看到佛受民众崇敬,自己也成为佛教的热心保护者。其他重要弟子如富楼那、须菩提、迦旃延,都是在舍卫城皈依佛教的。其中须菩提是须达多长者的外甥,其他二人则是慕名而远道来访的。

被誉为“双贤弟子”的舍利弗与大目犍连,在佛陀晚年游化各方,使佛法得以有序开展。在耆那教记录中,甚至认为佛教教团是由舍利弗统率而非释迦牟尼。然而这两人先于佛陀相继去世。舍利弗因病而死于故乡那罗陀村;目犍连在罗阅城遭婆罗门袭击,伤重而死。不久后佛陀在一次说法时说:“舍利弗和目犍连入灭后,我觉得这样的集会,犹如虚空……”

“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将尽、年寿将满,年龄已八十矣。

阿难,犹如旧车辆之整修,尚依革纽相助,勉强而行。”

生命的最后一年,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时间。

从灵鹫山回故国迦毗罗卫,是最后的旅途。然而他在返回故乡的途中逝世,见接引后设一空间称作灵山被成为如来佛祖,诸佛菩萨法身皆入莲花座。

第八十章陈氏代齐第四十七章大会万仙阵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五十五章三藏奉旨西行第十九章妇好第八十五章商鞅变法第六十一章大卫第二章身临地狱第一百零七章耶稣传道第一百一十三章道成肉身(二)第一百八十二章红孩儿皈依第一百六十九章五庄观(二)第一百五十七章猴王随西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宫第一百六十七章四圣试禅心第一百六十四章路遇黄风怪第一百零七章东方朔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二百零四章太宗执政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汉第一百零八章十二使徒第三十六章子牙为相第七章盘古儿女(二)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对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一百六十九章五庄观(二)第一百七十五章智激美猴王第八十五章商鞅变法第五十九章白龙马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五十五章三藏奉旨西行第二百零九章教会分裂第十五章夏第一百零六章杂记第二百二十章寇准第一百九十一章悟空斗女妖第二百二十一章汤若望第二百零六章杨延昭第一百零九章大圣战小圣第一百零六章杂记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马懿第二十三章哪吒闹东海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达摩(二)第二百一十六章张三丰第二百一十九章王阳明第八十八章合纵连横(二)第一百七十七章国王托梦第二百零四章太宗执政第一百九十三章终到灵山第一百九十四章九九归真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一百章项羽(二)第第一百三十九章关羽第一百六十五章灵吉降妖第一百七十九章国王归位第四十章魔家四将(三)第二百二十四章宗教改革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一百四十七章隋文帝杨坚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二十章劈山救母第二百一十三章道济和尚第一百五十七章猴王随西第四十七章大会万仙阵第一百六十六章沙悟净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一百零九章叛徒犹大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五十八章周公第六十一章大卫第八十八章合纵连横(二)第四十三章孔宣兵阻金鸡岭(三)第一百六十四章路遇黄风怪第二百章会昌灭佛第十七章牛郎织女第一百二十九章使徒传道(六)第四十章魔家四将(三)第二百一十三章道济和尚第六十章扫罗王(二)第一百七十章五庄观(三)第一百九十三章终到灵山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宫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对第二百零六章徽宗赵佶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发展(二)第五十四章兵临朝歌(三)第一百八十三章悟空再被逐第五十章大会万仙阵(四)第四十八章大会万仙阵(二)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四)第二百一十五章马可·波罗第二百零二章陈桥兵变第二十章劈山救母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