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凝聚人心

秦国,正以勃勃的生机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与其中,你就能获得几十倍甚至于上百倍的回报,这是李原用心描绘的一幅宏伟蓝图,他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之人能够融入到这一发展的洪流之中。

秦军以德报怨,施救危险之中的楚军,这一事迹随着楚军、常山军的回归,逐渐在关东大地上传扬开来。

始皇帝时,秦国以酷法严律而闻名,让关东诸学士儒生望而生畏,如今的秦国,却是包融万物、容许各个学说流派的人士入仕。

“焚书坑儒”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渐渐的散去,说实话,只有身处在这个时代,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曾经被儒学子弟视为奇耻大辱的始皇帝污儒之说,其实不过是一波很小的波浪罢了。

始皇下令焚毁的,只是儒家的一部分学说,至于农桑、墨家的技术类书籍,则被咸阳的大秦府库认真收藏着,而在历史上,这些珍贵的书籍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一干二净,至于坑儒之说,则更是无稽之谈。

始皇这样的雄才伟略之人,平素最受不得夸夸其谈的家伙,而不幸的是,在秦末最为出名的儒家学士淳于越却正是那种只会口辩而不懂实务之人。

在巨大的战功面前,关东的百姓对秦国的忿恨渐渐的消散了,再怎么说,秦国真正统治关东的时间不长,始皇的律法虽然严酷了些,但在胡亥、赵高胡作非为之前,秦国的国政在李斯、蒙毅等人的治理下,还是显示出了发展的势头。

如今的新秦,对于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要强烈。

不仅仅是关中的老秦人。

秦国,需要更多的人才,关东的那些豪门大户。在观望了许久之后,也是应该作出决择的时候了。

李原求贤若渴。

吸引豪门大户投资盐井这样的官营机构,正是吸引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昔日晋国的故都曲沃,李原与司马家族的族长司马长庚的会面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作为春秋时“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大名士司马穰苴的后人,司马长庚这老家伙很不好对付,对于入股解池盐井的事情司马长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充分证实了他个人的眼力和智慧,但在具体的参股比例上,司马长庚却又表现出了斤斤计较的另一面。

缺乏长远的谋划。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是象司马长庚这样家族族长的通病,他们的一生都被家族事务所牵绊,极少有机会外放为官,这让他们在眼界方面、在考虑事情上多从家族利益出发,而不会去谋算更大更广阔的天地领域。

“胸有大沟壑,心有大气度。”这是司马家族族长司马长庚对李原的第一印象,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司马家族最终还是决定,将家族的利益与秦国的发展绑在了一处。

河东郡郡守司马印。现在不仅仅是司马家族新的代言人,也是李原嵌入到司马家族的一枚棋子,而现在盐井入股的诱饵已经抛出,李原相信。那些闻了腥味的豪门大鲨们,一定会争先恐后的前来洽谈合作事宜。

在司马家族作出决定之后,河东郡、邯郸群的大户也纷纷响应,通过商业上的合作。关东的豪族大户与秦国利益共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唯有这样,象司马家族这样人才辈出的豪门才有可能追随秦国的步履。否则的话,豪门心生怨恨,又迟迟不能融入秦国的权力中枢,必然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

时间。

就象一条永不停歇流淌的溪流,不管你是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它都以自己的节奏向前奔流着,而要想赶上它,就必须拥有超前的意识和创新的勇气。

蒲坂。

李原与司马印作别。

解池盐井开发等具体的事务,则司马印的河东郡负责,作为一个国家实际的管理者,李原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在河东停留,离开长安已经有半年时间的他,现在迫切的想要回到那个他一手督造出来的新都市。

亲军一过大河渡口,关中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随着秦国版图的东扩,函谷关这座昔日秦国的雄关,彻底的失去了它防御外敌的功能,现在,它不过是关中通往关东的一处小隘道,当年李原率军抢关时的城楼还在,不过,也已经历经风雨,破旧不堪。

在甘勇的陪同下,李原率一众亲兵登隘远眺。

这些人中,当年随他从三川郡拼死向西杀出一条血路的人,只剩下寥寥的三、四个老实汉子,其他的人,有的战役于沙场,有的被外放做了校尉、将军,就算是最不济留在身旁的几人,在亲兵队伍中也做了军侯一级的军官。

脚下。

在巍巍的万丈山崖,依稀看去,还可见到山谷之中隐有车辆残骸的影子,这些战场上的遗物早已和这座关城一样,成为了见证历史的最好凭证。

从函谷关城楼高处向西北方眺望,奔腾不息的两条大河交汇在一处,已经开始泛黄的大河,依旧清澈的渭水,就象一对孪生的兄弟,紧紧的依靠在一起,然后合成一股,向东奔流到海再不复返。

“武侯,你看——!”一名亲兵指着两河的交界处,惊叫起来。

众人定睛看去,却见大河的河道里,众多的冰棱正在挤压着向合拢口而来,一块又一块的大冰块相互推掇着,发出吱呀吱呀的怪异声音,传说中的大河棱汛就这样以霸气无比的气势突显在李原等人面前。

从高处往下看,感觉又是不同。

而两河交汇处的棱汛,又更是与众不同,渭水走向由西向东,一般来说,不会出现和大河这样的奇特自然现象。

李原目视河口处的滂溥气势,久久无语。

人的一生,在自然的长河中,是何其的短暂,而要想留下自己的足迹,更需要大智慧和大毅力。

这几年来,他从一介小卒,因缘际会的成为了秦国的实际君王,中间有诸多的必然也有偶然,但最根本的还是一句话: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事情,最后不管是什么结果,就要在心里坦然的面对。

回顾过往,秦国的崛起的过程中,看似一帆风顺,实际却是危机重重。

李原的每一次出征,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万一要是失败,那秦国复兴的契机也随之中断,可以说,李原就象一个赌徒一样,将自己和这个沧桑短暂的秦国联系在了一起。

“报武侯,长安急报!”甘勇急促而来的脚步声打破了李原的暇想,在燕地一战后,李原决定让甘勇真正的独立领兵作战,只不过一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接替他的人选,所以,这一趟长安之行他还陪伴着。

急报。

还是来自长安的,这让李原心头一怔,长安的内政事务,在李原的一力坚持下,早在二年前就由陈平、李政负责的内政机构各级官员接管了过去,一般性的事务,陈平等人自然会处理,只有紧急的有可能影响到国家稳定的大事,陈平才会向李原汇报。

从甘勇手里接过帛书,李原展开看去,却见上头潦草的写着:汉中愚民兵乱,郡守赵贲被杀,南郑等数县尽陷乱民之手,褒斜道、石牛道断绝,沮水兵造被敌围困——。

“甘勇,速速集合队伍,我们下山。另外,飞檄传书关中、汉中、巴蜀各郡将领,聚集整肃队伍,随时侍命。”李原沉声喝令道。

汉中。

突生变乱——。

这是李原不曾料想到的,现在,他迫切的需要回到长安,向陈平、阎乐等人了解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否则的话,一旦秦国与南方诸郡的联系被切断太久,那极有可能会给那些窥伺份子以可趁之机。(未完待续。。)

第484章 海盗舰队第399章 河套大战(四)第328章 天火第244章 大决战(四)第465章 西伯利亚的新主人第502章 大秦VS罗马大海战(一)第383章 北战南和第473章 埃及艳后第119章 背水一战(三)第358章 真正底牌第363章 韩信伐齐第147章 黎明之前第518章 以身赴死第17章 鬼城大梁第80章 楼烦将第39章 老夫轻狂第162章 大叔很亲切第524章 海上争雄第220章 边骑南下第32章 权与谋第233章 背叛第127章 韩信归秦第511章 所罗门隘口争夺战第80章 楼烦将第22章 复仇之战第64章 一路向西第3章 生死一线第374章 白起子孙第347章 商山四皓第88章 逃亡在即第429章 巴蜀奇兵第290章 三十六使第130章 边军危局第497章 海战新武器第164章 霸王项羽第384章 小萌娃和女汉子第36章 共谋良策第525章 罗马军事化改革第203章 汉中攻略第36章 共谋良策第464章 标枪棱堡俱成灰第6章 大梁整编第480章 小公主第325章 凝聚人心第493章 美人心计第505章 孔雀王朝第164章 霸王项羽第23章 患难兄弟第473章 埃及艳后第382章 出路在哪里?第205章 激战不休第99章 陈仓之战(三)第417章 勇者胜第232章 分裂与团结第35章 风起云涌第371章 谁与争雄第318章 四大名士第81章 雷霆战车第454章 犹太人的复国梦第158章 复兴之路第136章 老对手第373章 决不做阙氏第367章 楚国覆灭第501章 热血从未止熄第246章 投掷风暴第456章 大马士革的未来第221章 虞姬第306章 联楚救援第176章 虎牢关大战(一)第42章 荥阳之变(一)第298章 秦楚伐匈奴第382章 出路在哪里?第253章 困守一隅第507章 左勾拳第517章 战象部队第491章 反罗马联盟第98章 陈仓之战(二)第305章 后路被断第300章 小推恩令第463章 斯巴达克斯第10章 顾芸娘第489章 生死搏斗第257章 李左车第343章 英雄的舞台第89章 阎乐之苦第203章 汉中攻略第80章 楼烦将第450章 天池之战(二)第94章 再遇故人第116章 无耻之徒第391章 两脚羊第240章 末日竞赛第138章 脆弱结盟第66章 清君侧第94章 再遇故人第217章 河东司马第235章 层层阻截第293章 左车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