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海战新武器

达达尼尔海峡。

来自地中海与黑海的洋流在此交汇,暖与冷两股海流作用下,让这里成为渔船云集的天然渔场。

在渔场东南的偏僻一角,特洛伊海湾就象一轮弯月,静静的面向地中海半敞开着丰润的胸襟,在海湾中心位置,一艘艘大秦海军的舰船正在接受检阅巡礼。

黑色的战旗!

威武的军阵!

整齐的雁行队列。

当一阵阵激昂的战鼓响起时,海湾中央爆发出大秦将士山呼海啸的叫喝声。

“大秦、大秦、赳赳老秦,壮我河山;——秦有锐士,谁与争雄!”大秦西进的步伐无可阻挡,大秦将士也把复国之时的战歌稍作了修改,复与壮——,两个字的差别,显示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含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在经过了漫长的五个月的休整之后,大秦舰队终于再一次扬帆出海,甘勇、扈辄、雷被三箭齐发,桅杆上的镶边黑色战旗就象死神的镰刀,让人不敢仰视。

在舰队中心最为高大的旗舰上,海军统帅甘勇神情沉峻的站在船首,微微起伏的叠浪,让舰船前后左右的摇晃起来,不过,这一点浪头对于已经习惯了海上生活的甘勇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

扈辄、雷被为甘勇副将,栾布为后军将领,负责守卫特洛伊老巢,这样的配备,让大秦海军如虎添翼,论经验,扈辄足够丰富。论勇敢,雷被已经用事实证明,论沉稳算计,布贩出身的栾布最是斤斤计较,而作为主将。甘勇更是独挡一面多时,深得李原信任。

将榻弩安放到海船的甲板上。

这是甘勇、雷被等秦国海军将领提出的一个大胆设想,海上作战不比陆地,受限制的地方很多,比如战场的海域环境、船只的吨位大小、将士的水战本领甚至于当时的风力风向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让海战的结果变得越发的不可猜测。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海军要想掌握战役的主动权,依靠科技创建力量,对现有的武器特别是远程打击武器进行改进,是最可行的策略。榻弩装备之后,秦国海军可以利用榻弩威力巨大的远程打击能力。抢在对手发动袭击之前,给予敌重创,这是秦军先发制人的策略。

试想一下。当双方舰队相遇,一方试图靠近接弦近战,而另一方则拉开距离,在对方打击不到的距离上发射粗如儿臂的大弩,且不论这种榻弩的精准度有多高。单单是破空掠过的威慑力就已经让人不寒而栗了。

“哈哈,这家伙,要是安置在船头,那些罗马人的船只要是被射中,那还不散了架!”亲眼见到榻弩的威力,扈辄这些老兵油子喜形于色。

海上交锋。双方船只的距离不过百丈,这对于普通的机弩来说,是射程的极限,而对于个头足足大了有三倍的榻弩来说,则正是合适的距离。有了榻弩的加入。秦军完全能够在外海与罗马舰队一较长短,而不用担心近战时被人高马大的罗马人压制。

一个老兵的价值,抵得上十个新兵。对于海战中的双方来说,海军士兵的宝贵程度要更胜过陆地上。

别看甘勇的部队击败了格雷尔,但这种胜利只是一时的。如果在下一仗中失败,秦军将士的锐气就会丧失,而要想再恢复一支舰队的元气,没有几十年是不可能的,就象迦太基舰队一样,在被罗马人击败之后,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所以,经历过海战洗礼的每一个老兵,对于秦国海军这一支建立不久,又缺少底蕴的新部队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决战罗马在即。

大秦的战争机器也是隆隆启动,兵造工匠们的全力以赴,让一项又一项的新技术成果得到应用,在榻弩原始“火炮”之后,秦国兵造的工匠们又有了新的创意。

新一批的青铜机弩也已经配发了下来,这种新机弩样子和以前的青铜弩稍有区别,主要就是装载着弩矢的矢盒不再分离,而是十支连发,自动装填。单发的机弩虽然厉害,但由于装填时间的限制,在战场上的威力无法得到完全发挥。

在后汉三国时被诸葛亮发明的武侯连弩,提前三百余年出现,这种类似于古代“机枪”的弩机,是弩机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它跨越了从单发到多发的重要历史节点。在被天雷军压制了数年之后,大秦兵造的机弩匠师们终于突破了。

一艘海船。

能够装载的人员是有定数的,尤其是在这个没有机器动力的时代,船只的航行除了靠不确定的风帆外,就是依靠人力划桨来推进,由于这个原因,每条船上的战斗兵不会太多,在相等的条件下,舰长当然会选择膀大腰圆近战能力出色的士兵。

而榻弩和连弩的出现,让机弩威力上了一个台阶,甲板上的巨弩是远程打击的利器,而连弩的应用,帮助海军解决了战斗兵员不足的难题。

以单桅桨船配备为例,只需要五个机弩兵,就能连续不简歇的射发五十枚弩矢,海上接弦战时,当敌方士兵从船弦上跳过来时,一般会排成密集的阵形,而这时如果遇到连续的矢雨,那就是死路一条。

一连串的新式武器投入战场,这是大秦国力强盛的佐证,同时,也是李原多年来重视科技研发的回报。

咸阳、晋阳、汉中——,在这三个秦国的重要兵造机构的基础上,位于关东的荥阳城,已经成为秦国的第四个兵造基地。相比咸阳等地,荥阳靠近中原腹地,优越的地理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让荥阳兵造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快速追赶的势头。

——。

人口的大量迁移。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

民族融合步伐的加快。

李原以一己之力,改变了秦国短暂的王朝,而今,在大秦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国策下,东方文明正以无可阻挡的气势,向异邦外域扩散着。封建社会二千余年,数个朝代起起伏伏,世人和学者都把这种循环的起落比作东方文明的局限使然,但却不知,其实根本的原因,是资源与人口的矛盾。

新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历史进程,楚汉相争四年造成的人口急剧减少的惨况没有发生,大秦的人口相比始皇帝统治的最强大时要增加了不少,始皇时的傅籍数为五十万户,而到了大秦新历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189年,据大国的傅籍统计,秦国原有的各郡傅籍户数达到了七十万户,其中在册的人丁有近六千万人。

这其中,单看户数不能只看增加了二十万户,真正测算的话,还要除去秦末战乱时的减少人数,换句话说,在新秦统一的这十几年里,人口的增长呈几何式的喷发,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喷发并没有给秦国的社会结构带来实质的损害。

众所周知,人口的增加,不可避免的带来财富的大量消耗,如果总财富的量是衡定的话,那么按照中国历史的循环进程,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安居发展了有十几年之后,将无可避免的慢慢步入到发展的停滞期,然后是在最顶点上来回的动荡,再往后则是一个朝代开始没落。

而今,大秦不断的扩张,亚欧大陆的丰富资源正好抵消了人口增加带来的紧迫感,大量的移民西迁,缓解了国内的矛盾,也让这种矛盾保留在了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虽然离开家乡是痛苦的,但新的地方就是新的希望,也正是这份希望,支持着秦国就象一辆轰隆隆作响的坦克,一往无前。

注:床字被屏了,只能换榻,汗,床弩呀

第89章 阎乐之苦第484章 海盗舰队第316章 黥布发难第524章 海上争雄第267章 再战巨鹿第253章 困守一隅第488章 大海战开启第22章 花木兰第64章 一路向西第92章 兵入关中第173章 请君入谷第39章 老夫轻狂第288章 斩楼兰第36章 共谋良策第126章 瓮中之鳖第379章 东归英雄传第463章 斯巴达克斯第273章 群狼战术第140章 封狼居胥第391章 两脚羊第18章 竹枪威武第219章 半渡第313章 谁与争锋第188章 妇人心第194章 李仲翔第35章 风起云涌第22章 复仇之战第492章 斯巴达勇士们第111章 丰收季第74章 老将辛胜第154章 李原VS张良第229章 商贾心向第194章 李仲翔第64章 一路向西第480章 小公主第380章 此仇不共戴天第149章 神武侯第273章 群狼战术第249章 末路狂奔第317章 人心第518章 以身赴死第27章 白马之战(三)第287章 断敌右臂第14章 刘邦来犯第372章 鬼戎白羊第396章 河套大战(一)第448章 秦匈三番战第525章 罗马军事化改革第46章 荥阳保卫战(三)第436章 神武大帝第233章 背叛第66章 清君侧第70章 一网打尽第478章 凯旋归国第214章 青羊观第180章 虎牢关大战(五)第242章 大决战(二)第204章 强攻城垣第14章 刘邦来犯第215章 瘟疫第134章 炮灰部队第149章 神武侯第35章 风起云涌第501章 热血从未止熄第315章 逼退匈奴第266章 秦赵交锋第171章 猜忌重重第456章 大马士革的未来第290章 三十六使第272章 真死了第371章 谁与争雄第312章 楚军突围第276章 萧何投秦?第258章 禅让汉王第477章 城市平民暴动第280章 唇枪舌箭第431章 突入岭南第494章 三个女人一台戏第248章 一败涂地第383章 北战南和第138章 脆弱结盟第339章 赢氏被斩首第335章 云梦大泽第69章 千金散尽第262章 冷酷无情第397章 河套大战(二)第10章 顾芸娘第109章 新移民城市第135章 亲兄弟第310章 绝望反击第525章 罗马军事化改革第449章 天池之战(一)第3章 生死一线第179章 虎牢关大战(四)第313章 谁与争锋第98章 陈仓之战(二)第38章 谋士陈平第189章 难消美人恩第91章 惊天大变第461章 干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