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交锋之战一

唐大人是同李宇一道南下的,南下之前,还参加了李宇的婚礼。说来李宇的婚礼也是帝都一胜景了,难得文康长公主这般要脸面的人,把个亲事闹得跟娶荒亲似的,大家都没啥心理准备,李宇就速度的成亲了。以至于多少人家想仔细的准备一份贺礼的时间都没有,而且,头一天洞房,第二天李宇就拍拍屁股走人了,连三朝回门都是李宣送弟妹回的娘家。

好在,李宇这也是为朝廷尽忠去了,当天成亲时,其妻铁氏的诰命就下来了,李宇有伯爵的爵位,铁氏便是伯爵夫人,现在铁氏在娘家女眷里,也就比六皇子妃的姐姐差一些罢了。

李宣觉着有些对不住铁家,他弟这亲事办得急,难得铁家没二话。事实上,文康长公主那阖帝都有名的脾气,就是有二话,铁家也不敢说啊。尤其是,亲事是早定了的,长公主求娶,铁家也不能推辞,只是这亲事成了,闺女彻底嫁了,女婿外出打仗,铁家只有更担心的,生怕女婿有个好歹。毕竟,以往闺女未嫁时,女婿有个好歹,还能给闺女另寻亲事,这一旦出嫁,可就没有退路了啊。铁太太都想着,什么时候去西山寺狠狠的给女婿烧几柱平安香。

铁氏自己倒觉着还好,虽然跟丈夫不大熟,主要是以前没见过,新婚那日还要洞房,俩人话都没说几句,不过倒是有一句,叫铁氏觉着安心,李宇道,“咱们府里的事就交给你啦,你有不熟的,内院问孙嬷嬷,外院问沈总管。”这俩人是内外管事,然后李宇给了铁氏一本自己伯爵府的仆役名单大全,里面还记录着,各仆役的出身,直接就叫铁氏管家的。再有就是交待铁氏自己照顾好自己,服侍好母亲。

铁氏当初给文康长公主相中时就有十七了,耽搁这几年,都二十的大姑娘了,自不会是什么心怀绮丽的小女孩儿。这年头大户人家教导女孩,也都是教导女孩儿怎么做一府主母,而不是教女孩儿如何跟女婿山盟海誓,而且对男人的要求也很主流,那就是上进。吟风弄月啥的,没用,要真有才学,好生考取功名,日后也能封妻荫子,这才是本事。所以,铁氏这主流价值观的大家闺秀见李宇把府里的事交给自己,心下就觉着痛快,更兼李宇身边十分干净,通房丫头也没一个,又很知上进。这样的男人,在帝都也是上等了。哪怕李宇第二日就去了战场,铁氏对李宇仍是很满意,丈夫不是文官,武将不就是打仗时才用的么。铁氏对丈夫当然担心,可这是丈夫的本分,铁氏自不会拦的。她先前在嫁前也知道成亲后丈夫就要走的,故而在娘家时还给丈夫预备了一些常见的药丸药膏老参片啥的,带在身边。此一举,更是得到婆婆文康长公主的赞赏,觉着铁氏明理。

更兼铁氏是见过自己姐夫六皇子那混帐东西的,再一对比,愈发觉着李宇是个好人。铁氏年纪也大了,素来爽快,笑与父母道,“伯爷为朝廷尽忠,我在家替他尽孝,也是应有之义。”

铁太太笑的欣慰,“这话很是。”又问闺女,在长公主府可还适应。虽然李宇有御赐的伯爵府,却是没住过几天,先时没成亲,一个人住着不是个事儿。如今这倒是成亲了,李宇又走了,文康长公主也不放心儿媳妇一人住伯爵府,便依旧叫铁氏住在长公主府,也就近观察一下这个儿媳妇。

铁氏自然说好,也的确是真的好,文康长公主脾气虽大些,其实并不是不讲理的人,对子女的要求是得明理,规矩上并不搓磨媳妇,更没有那套自己吃着叫媳妇站着服侍的理,媳妇是用来管家照顾儿子生养孙子的,又不是家里奴婢,只要媳妇撑得起来,文康长公主也乐得疼她们,主要是她自己没闺女,这以后是她孙子的亲娘,干嘛要苛责呢。

铁氏三朝回门,虽未有丈夫相陪,铁家也还热闹,尤其过一时其姐铁王妃与姐夫六皇子都来了,六皇子么……其实好长时间不得铁家待见,当初六皇子掌掴铁王妃的事儿,铁家主要是对皇家没法子,不然换个亲家,铁家非过去拼命不可。

不过,六皇子自从劳动改造回来,倒真长进不少,铁家虽不待见他,他同铁王妃来,也不会慢怠了他。更兼此次六皇子十分幸运,遇到了李宣,李宣的好性子是帝都有名的,俩人表兄弟,也能说得来。闹得铁御史也心下叹息,想着倘六皇子真能改好,以后少不得给他些好脸色看呢。

李宇与唐大人带着军队南下了,谢莫如走前还被唐大人拜托了一件事,其实这事吧,唐大人也是突发奇想,主要是见李宇成亲了,唐大人孙子辈的倒不急,但儿子辈的小唐比较急啊,小唐年纪不算大,今年二十芳龄,却也不算小了。原本唐大人是想着,这小子是个纨绔货,寻个同僚家的能干闺女,门当户对的给儿子寻门亲事也就是了。当下人结亲,一则看门第,唐大人官位不低,二则也要看孩子人品本事,这方面,小唐就有些个……先时唐大人也就想给小儿子寻门殷实可靠的亲事罢了,谁晓得傻人有傻福,运道来了,挡都挡不住,傻小子先是在闽地中了个举人,要知道彼时小唐也不过十七,这就很能拿出手啦。唐大人对小儿子的亲事的档次要求就不禁高了一个等级,刚要琢磨亲事,闽地打仗,打仗也无妨,唐大人得了不少奖赏,只是耽误事啊,事儿太忙,就把小儿子的亲事给耽搁了。这耽搁倒也不是坏事,现下傻小子又傍上了江北岭这面金砖牌坊,而且,不只是应个名儿啊,傻小子是真的跟江北岭做学问呢。唐大人心下暗喜,觉着儿子的亲事档次该再往上调一个等级了。只是,现下老妻在老家,兵荒马乱的,老家也没啥显赫人家,怎么给儿子说亲呢。

且,此去江南,又不知几载能归?

唐大人就有了主意,把小儿子的亲事托给谢王妃了,请谢王妃瞧着给他儿子结门亲,唐大人都说了,“老臣这一去,不知何日归来。臣那老妻如今在老家,还叮嘱臣给阿锦寻一门亲事,臣只担心近年是不得这空闲的,又不想耽搁阿锦青春。听阿锦说,娘娘待他极好,臣便厚颜请托了,只要娘娘看着合适,那必是极合适的。”小唐大号,唐锦。

谢王妃平生第一遭被人拜托做媒婆,她倒没一口回绝唐大人,她问,“我认识的人有限,唐大人要我去给小唐做媒,怕就要在我认识的人里选了。”

唐大人心下乐颠儿的很,谢王妃是什么圈子啊,唐大人当下便道,“一切都请娘娘费心了。”

谢王妃又问唐大人有什么要求没,唐大人想了想,道,“阿锦性子跳脱,唯愿有一稳重佳妇。”

谢王妃表示知道了。

唐大人谢过之后再谢,这才辞别了谢王妃。

于是,在小唐不知道的情形下,他的婚姻大事转到了谢王妃的手上,谢王妃难免要听一听小唐的意见,小唐甭看平日里蹦蹦哒哒的个人,在婚姻事情上竟十分传统,小唐很干脆的说,“明理就行。明理的人,哪怕不十分有本事,也不会办坏事。”正当谢王妃暗赞小唐有见识的时候,小唐得意洋洋道,“这是我家祖训上说的,听祖宗的,总不会错。”

谢王妃颌首,想着果然世宦之家,纵子孙跳脱些,倘肯依祖训,也能过好这一辈子的。

谢王妃本就要拉拢唐家,便将小唐之事放在了心里。然后,转天她就收到江南大捷的消息,五皇子捷报的奏章来的比永安侯奏章要晚一些,但收复赣地是实实在在的大喜事,闽王府上下,皆是喜不自胜。

谢莫如也收到了五皇子的家书,五皇子家书写得很详细,先是说了年初自蜀地得了不少粮草,后勤上极是得力,再说此次收复赣地的事,倒不是五皇子柳扶风用兵如神,实际上是赣地自己先乱起来的,自从靖江王用了那套不投降就灭你满门分你田地的政策,江南的大户豪门大受打击,而且,靖江王为了收买人心,是把豪门的土的分给百姓的。这里要介绍一下靖江王的政策,其实对待那种死不投降的大户啥的,靖江王属于进攻的一方,真不必太客气,老子拿刀都砍进来,你还不降?不降自然要接着砍死你。至于分土地的事儿,人都砍死了,身后遗产自然是靖江王接手,而靖江王出于收拢人心的考虑,按家户人口分给百姓,百姓们开心的要死,可要知道的是,这分下去的土地半点儿不少收税的哦。

靖江王此举,非但拉拢百姓之心,还遏制了土地兼并。

只是,凡事都得有个度。

不肯投降的死大户都砍死了,肯投降的士绅,你就不能搞直接砍死没收家产那一套了,不然,你一点儿活路不给人家留,人家宁死也不会再降了。

问题就出现在这儿,靖江王的政策其实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宣传导向出了问题,当然,哪怕靖江的宣传导向没问题,五皇子也得让他出点儿问题。百姓见打死士绅就能分得田地,纷纷要求再多打死两口子士绅,分其田产。不要以为提起百姓就是温顺如羔羊一般,实际上,面对利益,羔羊也不会吝于进化为肉食生物的。最初是有百姓举报士绅通敌朝廷,然后这举报百姓得了奖赏。之后举报的更多,以至赣地豪门人人自危。当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的时候,往往社会的安全也是无法保证的。本就是动荡的年代,刚打下来的地盘儿,原就不大稳当,再加上相临的五皇子虎视眈眈总是发坏水儿,五皇子还没打过去呢,赣地自己先乱了,你靖江王不就是给咱们分点儿地么,这拨人打出的旗号可不是分田地,人家打出的旗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家说了,跟着造反,以后给个王当当。

五皇子在信里也着重介绍了,这是一伙子山匪趁势起兵,其实没啥组织装备,不过于当地路线非常熟悉,很能给靖江驻军添乱。五皇子往赣地派了不少细作,要知道,五皇子对于跟什么山匪海匪的合作,那是非常有经验的。且天下匪类,有段四海道行的也就段四海一人了,这窝山匪明显道行不够,五皇子派了个细作去入伙,结果,这窝山匪就给这细作忽悠傻了,非但给五皇子做了内应,事后还叫五皇子把山匪头目在乱军中不幸被“乱箭”所伤,一蹬腿归了西。然后,五皇子也没收编他们,而是继续让自家细作领导余下山匪百姓,一路扛着锄头往皖地去了。

五皇子一到赣地,赣地士绅见他如见甘霖,那叫一个激动啊,纷纷拿出好酒好菜的劳军招待。其时,赣地官员多已殉国,五皇子倒也干脆,就让分派出驻守赣地的将领暂领政务,当然,一般做将军的对政务可能不大行,这也没关系,先拟出几样抚民条例来,再招几位当地名士帮忙。是的,靖江虽然杀了不少豪门,但对于广有名声的儒士还是很客气的,这些人家财不算丰厚,名声却是响亮的很,纵有一二犟种,靖江开出名单,于是手下将士也强忍了他们。如今五皇子一来,立刻请他们出面帮忙,这些人听说五皇子是来拨乱反正的,都很欢迎。以往没觉出朝廷好来,有靖江这一对比,这些人立刻觉着朝廷都是好人。

至于在靖江占领赣地时给靖江溜须拍马的,五皇子也没客气,收缫家财,一半军用,一半民用。

五皇子就这么把赣地给收复了。

这里头,当然有五皇子的运气,但很明显,五皇子因势利导的本事也是一等一。由于收到五儿子收复赣地的好消息,穆元帝大喜过望,当天午饭都多吃一碗。太子闻知此事,也是大大的夸赞五皇子有才干。

满朝文武皆因此奏章士气大振。

此时朝中尚不知,五皇子刚占领赣地就受到了来自靖江的疯狂反扑,尤其是靖江大将冯宛冯飞羽,真是恨的五皇子牙根痒,这场战事拉据时间之长,一直由夏初打到冬至,期间五皇子两次被赶出赣地,这还是在有李宇增援的情形下。

最终五皇子占稳赣地,倒不是把冯飞羽打死了,而是因靖江王府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此事震动之大,直接把冯飞羽从前线震回靖江——参加靖江世子丧礼去了。

靖江世子死了。

说句老实话,倘是靖江王死了,可能也不会有这般震动,毕竟,靖江王有了年岁,这会儿就是死了,也不算寿短。可靖江世子不同啊,靖江世子正值壮年,刚四十几岁,平日里没灾没病的,怎么就死了?

这也忒突然了吧。

有点儿想像力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好死。

靖江世子的确不是好死,他是在自家三弟的家宴上给毒死了。

究竟是怎么给毒死了?

呃——

还不清楚。

是的,还不清楚。

按理,在穆三郎家毒死世子,这事儿,起码穆三郎脱不开干系,就是靖江王也立刻亲审了穆三郎,穆三郎冤的自己都想喝毒酒了,此人痛哭流涕,抱着老爹的大腿直喊冤,哭诉道,“儿臣万不敢有此心!再退一步讲,谁会在自己家下毒呢?”

再加上穆三穆他娘是靖江王的心头好,也帮儿子说情,“就是傻子也干不出这样的事呢。”

可你说不是穆三郎干的吧,靖江王一向偏爱这个儿子,且穆三郎势力之大,已能与世子分庭抗礼。世子一死,他得利最大。按照受益者便是凶手的逻辑推断,非穆三郎莫属啊!何况,事儿还是穆三郎府上出的。

穆三郎就是八百张嘴也说不清啊!

冯飞羽是谁,冯飞羽正是靖江世子的心腹之人。

因冯飞羽在前线打仗,靖江世子的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嫡系派正为此高兴呢,结果,咣铛,世子死了。真是痛彻心扉啊!

其他人已经开始盘算世子过逝后的□□势了,冯飞羽是真的痛彻心扉,要知道,能成为心腹,其实靠的就不仅仅是利益了,除开利益,还有感情。

冯飞羽少年贫寒,一路走来,受得的就是世子恩惠。如今大恩未报,恩人死了。

冯飞羽再不罢休的。

于是,将军仗也不打了,专在靖江盯着刑部属司查案了。

这可不就让五皇子一伙人捡了个大便宜么,主要是,冯飞羽这家伙打仗太凶残了,虽然柳扶风也不是善茬,但五皇子自赣地二进二出就能看出来,冯飞羽打仗本领,并不逊于柳扶风。

当然,冯飞羽回去查案,打仗的事不能停,靖江王派出的是亲穆三的将军赵阳。有冯飞羽那凶残的家伙在前,赵阳用兵虽稳,却着实少了一股锋锐之气,多有不及柳扶风之处,就这么着,五皇子占稳赣地。

作者有话要说:  PS:晚安~~~~~~~~~~~~~~~~~~~~~~~~~~~~~~~~~

第348章 东宫之十一第139章 进宫第87章 于氏第278章 交锋之御膳第187章 兵事第263章 交锋之争功第244章 交锋之六第265章 交锋之还朝第386章第149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4章 人间记第329章 夺嫡之三二第393章第280章 交峰之告靖王书第254章 交锋之十六第121章 议储位一第21章 宋家,逸事第5章 丈夫第107章 重阳第366章 皇后之九第342章 东宫之五第177章 恩威并施之一第325章 夺嫡之二八第326章 夺嫡之二九第153章第13章 生存的智慧第176章 深谋第144章 松口气第40章 李樵第242章 交锋之四第49章 值得第119章 逼宫计一第251章 交锋之十三第52章 志向第28章 暴雨第26章 遮掩第275章 交锋之行云之二第57章 鹦鹉第135章 流言之四,两道雷第1章 谢莫如第335章 夺嫡之三八第250章 交锋之十二第117章 第一更第217章 白哭~了呀~第301章 夺嫡之四第80章 变色第186章 李宇第129章 五皇子的好评第340章 东宫之三第357章 东宫之二十第256章 交锋之十八第194章 女人与女人第239章 交锋之一第212章 小唐~第208章 杠上第131章 分封之一第331章 夺嫡之三四第6章 不过小事耳第279章 交锋之浮影第212章 小唐~第269章 交锋之老唐第134章 点个赞第241章 交锋之三第357章 东宫之二十第169章 将行之二第370章 皇后之十三第332章 夺嫡之三五第311章 夺嫡之十四第306章 夺嫡之九第352章 东宫之十五第51章 文康长公主第388章第196章 了无牵挂第188章 铁御史第393章第152章 各方第208章 杠上第280章 交峰之告靖王书第351章 东宫之十四第90章 要出手了第376章 皇后之十八第316章 夺嫡之十九第342章 东宫之五第27章 祸根已生第183章 与世同浊第68章 使团归期第227章 苦心第380章 太后之二第322章 夺嫡之二五第141章 庸人自扰第333章 夺嫡之三六第23章 衣裳第139章 进宫第51章 文康长公主第137章 闪着了第224章 南事之一第261章 交锋之极少数的人第290章 交锋之彭大郎第222章 谢氏分争第241章 交锋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