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七五 维和

对于瑞典来说,幸运的是,冬季对于双方是平等的,俄国军队也难以在这种环境下有所作为,让瑞典在波罗的海南岸的军队得以退避到了里加城,背靠波罗的海进行防守。

卡尔对于威廉王储所说的讯息予以了承认,而威廉王储也给出了普鲁士方面针对俄国的作战计划,当然,这个计划只是很粗略的,更多的在于如何实现两国的军事战略的合作。

普鲁士方面的意思很明确,瑞典现在军队分两部分,被波罗的海分割开,一部分困守里加,没有转圜余地,另一部则部署在芬兰地区那里湖泊众多,沼泽密布,也不是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好地方。

威廉王储建议,瑞典方面尽可能的留少量军队防守,把主力通过海运的方式,运到东普鲁士地区,与驻扎当地的普鲁士军队合兵一处,做出解里加之围姿态,与此同时,普鲁士支持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在波兰复国,之后普鲁士主力军队从勃兰登堡地区出发,进入波兰境内,伪装成忠于斯坦尼斯瓦夫的波兰军队。

这样在南北两个方向调动俄军,而两支军队相互之间距离也不是很远,无论是俄军是离开里加南下救援波兰,还是继续围困里加,都必然会失去一个重要的成果。为了取得卡尔的信任,威廉王储直接表示,东普鲁士的军队可以接受卡尔国王的指挥。

这与卡尔想要的结果并不相同,卡尔想要的是普鲁士方面迅速参战,两国兵力集结,与俄国主力决战。但威廉王储明确拒绝了这一建议,理由再正常不过,两国军队没有配合的默契,而俄军已经展示出相当的战斗力,决战若是不胜,则无所得。

最终双方也没有达成什么具体的方案,只能商定派遣将领和参谋组织军官团,进行详细推演和论证之后再说,反正普鲁士和瑞典都没有想在冬季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想法。

西津。

到了冬季里,新年的氛围已经非常浓厚了,街道上熙熙攘攘的全是人,到处都可以听到放鞭炮的声音,城市里,各国的商人云集,来来往往,让原本已经拥有二十四万人的西津城变的更加拥挤。

新年之前,裕王行营也忙碌起来,各种迎来送往的着实不少,尤其是附近的几个绥靖区,那里的外藩贵族们当年可是跟着李君威西征创下的家业,如今听说裕王在西津过年,不少赶来拜会。

虽然李君威本人不喜欢这种场合,但架不住来来往往的都是老熟人,他也有心和这些人见一见,但见了面,多是对他倒苦水的。

大部分人都觉得,外藩改制之后,贵族们的日子不太好过了,受到约束越来越多,普通人对他们尊重也在减少。但这些人也就是抱怨抱怨,因为他们的利益并没有受损多少,只是不如以往舒坦了。

以往旗下有奴仆供他们差遣,想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现在却是要按照律法来,着实有些不适应。抱怨的人,多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生活比较传统的,身上残留了太多的封建领主因素,倒是他们的儿孙,对这些并没有太多的抱怨,因为他们多是在城市里上学长大,本身就适应了平等的生活。

“唉,头疼。”李君威回到书房,刚想休息一下,就听到儿子在抱怨,进去一看,这个家伙坐在书桌上,面前摆着各种账本,手边放着算盘,此时愁的捏着额角。

李君威打趣说:“现在知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滋味了吧,这点小事就让你头昏脑涨的。”

波尔塔瓦战役之后,虽然俄国和瑞典都已经撤兵,但南俄大草原也不算太平,因为战争,很多哥萨克、鞑靼人干起来打家劫舍的老本行,而第聂伯河两岸那些贵族、地主和商人,也不许远征军撤退了。

远征军管控了第聂伯河不过几个月,就被人赖上了。原来这条河流上,波兰、俄国都设卡收税,不仅两国政府收,两岸的一些贵族也在收,桀骜不驯的哥萨克也组成了黑帮一类的组织,刚刚退到此地的泽连科更了不得了,简直就是个大土匪。

反倒是帝国远征军,虽然军纪也多多少少有问题,可相比这些地头蛇,那可真算是军纪严明了。尤其是冬季到来,第聂伯河要封,商品要走沿河公路,就更离不开远征军维持秩序。

于是各国商人组成请愿团到了西津,联合了本地商会,请求远征军继续驻扎,这些商人还主动提出可以缴纳军税,来贴补远征军的出兵费用。

应商人所请,远征军索性沿河驻下来,维持秩序,而军费、物资采购等一系列事务,全部被李素交给了李昭承,这可是让张飞绣花,弄的这个家伙一个头两个大。

“爹,趁着快到年了,赶紧的,让远征军撤回来吧,咱怎么成了给人看家护院的了。”李昭承见了李君威,几乎要鬼哭狼嚎起来。

“是维和安全部队!”李君威纠正道。

在波尔塔瓦战役之后,远征军就改了一个名字,成了维和安全部队。

“好好好,维和安全部队。”

李君威说:“不是定好了吗,十二月正式开始班师。”

“可荣王兄只是撤回战斗部队,还留了四千人的宪兵之类的部队,这些人的吃喝拉撒还是要我管啊。”李昭承几乎要哭了。

“是你要参军的,当军人就要服从命令。”

李昭承嘟囔道:“你当年率军西征的时候,也不见你像个军人。”

李君威笑了笑,虽然李昭承手里的事,未必是一等一的重要,但磨炼一下儿子的性子也是不错。李君威上前,盖上账本,说:“今天歇一天,你别看账本了,我也不听那些外藩叨叨,咱爷们去戏园子转转怎么样?”

“戏园子,看戏去?”李昭承来了兴致。

李君威板着脸:“怎么能说去看戏呢,咱是去工作,为驻扎在第聂伯河,为维护南俄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帝国将士,挑选一些慰军的曲目和演出队伍。这是为工作而看戏........。”

“走走走,为工作去看戏。”

西津的文化生态有些类似于申京,是帝国各种地方戏曲云集之地,这些年,帝国经济蓬勃发展,戏曲行业也是多有进步,脱胎于各种地方的戏曲经过改良,逐渐成为全国欢迎的艺术。

但这是民间曲艺力量的推动,而帝国城市之中,尤其是受过教育的新青年,也有自己喜爱的类型,比如话剧。

而在西津,这些艺术形式都有。

在某个话剧团,李君威正在看台上的表演,包厢的门被人打开了,侍从走进来,低声在李君威耳边说道:“王爷,尼德兰、英国领事在门外,说恰好也在这里看戏,想进来拜会一下您。”

李君威皱眉说道:“若还是格罗宁根号那件事,让他们去找荣王。”

所谓格罗宁根号事件,发生了两个月前,西津地区的海岸警备队在发现一艘荷兰商船格罗宁根号,在例行检查的时候,于船上发现了上千把燧发滑膛枪,这位违反了帝国海洋法,即出入帝国领海的商船,运输的军事物资,哪怕是合法贸易,也要提前报备。

倒不是格罗宁根号故意不报备,而是只要报备,帝国海岸警备队肯定不会让这批枪支运往俄国的。原因很简单,波尔塔瓦战役,俄国人赢了,帝国方面自然不会再无视俄国从欧洲采购军事物资的事情。而这批物资要是走第聂伯河,那肯定也到不了地方。

显然,帝国对大北方战争的态度就是,谁赢就限制谁。

“说不是那件事。”侍从坚持说道。

李昭承回过头:“你小子不会收他们好处了吧。”

“不敢,二公子。”侍从低头说道:“我在楼下的时候听到他们说话,卑职懂英语,他们应该是为了第聂伯河上维和安全部队的事。”

“他们管的可真够宽的。”李昭承说。

李君威想了想:“倒是未必是管,我觉得人家是来感谢我们的。”

“感谢我们什么?感谢我们挡住他们的商路,妨碍他们发军火财,前几天,他们的嘴脸您不是见过了吗?”

“你小子,太耿直了,搞外交的都两张脸,脸色比天气变的都快。昨天可能为影响他们发财而抗议,今天或许就因为某些事来感谢的。”李君威说,然后吩咐侍从,请两位领事进来。

驻外大使这一类的外交制度,虽然帝国谈不上首创,但肯定是帝国方面搞成熟的,帝国建立前,帝国只有驻欧全权特使,长期在里斯本工作,负责全欧洲的事务,后来逐渐有了驻各国的大使,而随着与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密切,又会有领事馆。

尤其是尼德兰,在海牙有大使馆,在阿姆斯特丹等一些主要城市有领事馆。

但外国驻帝国的使馆则不同,虽然大使馆都在申京,但实际上,驻西津的领事馆才是最重要的,绝大部分的经济外交都是在西津领事馆就能处理。只有重大外交事务,才会由申京的大使馆出面,这种情况,一直到十年之后,才有所改观。

“贝蒂勋爵,巴尔罗先生,请坐。没想到,在这里恰巧遇到你们。”李君威热情的向二人打招呼。

二人落座后:“这是偶遇,这家话剧团的话剧很好,我们原本是准备邀请他们的。”

“哦,领事馆的圣诞节也看话剧吗?”李君威笑着问。

贝蒂摇摇头:“不,我们邀请他们不是去领事馆表演,我们是邀请他们去赫尔松,去基辅表演,欣赏这些话剧的人,是维和安全部队的军官和士兵。这是欧洲商人联合会共同组织的慰劳活动,荣王殿下已经批准了。”

这倒是李君威没有想到的,他看向李昭承,李昭承想了想:“好像是有这么回事。”

“我能问一下,欧洲商人们为什么这么热情吗?”李君威主动问道。

“这是应该的,贵国的维和安全部队,为了南俄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让我们都受益的事情。”巴尔罗主动说,他看了看贝蒂,索性直接说出了来意:“我与贝蒂勋爵一起,既是想表达感谢,也是希望您能延长这支军队的维和期限,扩大他们的维和范围。我想,这也是各国的商人和政府的共同心愿。”

贝蒂也说道:“是的,真的是这样,据我所知,葡萄牙和热那亚的两国的领事,也在组织类似的活动。”

维和安全部队的维和行动之所以得到那么多国家的认可,是因为他们确实保障了各国的利益,其中最大的利益就是粮食安全。尤其是对于英国和荷兰两个依赖于粮食进口的国家来说。

两国刚刚脱离了战争,正在进行重建,国内的失业人口需要救济,农牧业还在恢复,对于外国粮食进口依赖程度很高,而且战争给两国带来了太多的国债压力,实在是承担不起高企的粮价了。

两国的主要粮食就来自黑海周边,尤其对南俄地区的粮食依赖最重,如果这个地方出现大规模的战乱,其粮食缺口是别的地方难以补上的。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李君威也想着趁此机会,再收拾两国一顿,但是发现,完全不可能。

若是在十年前,这是可以的,因为那个时候,帝国的西津行省也是粮食出口地区,可现在,西津虽然也在出口粮食,可补不上失去南俄动乱的缺口,因为西津和乌城的城市化让本地就消耗大量的粮食,而近些年,西津地区的粮食产量赶不上粮食消费的增长,出口量年年降低。

究其原因就在于,抵达西津的新老移民发现,在北高加索地区种粮食的收入,完全赶不上前往河中之地种植棉花的收益。而埃及地区也在大规模扩充棉花种植面积,大量进口粮食,奥斯曼帝国的帕夏采取的是与西津的大农场长期合作,订购粮食。

所以,如果现在搞乱南俄,不仅荷兰、英国粮价高涨,西津的物价也会失去控制。

章三三一 就是针对小日本章一七九 日本维新社章一二二 殖民时代章六九 分锅章九六 关原之战 上章八七 长崎事变章二零七 安全形势章一七九 日本维新社章七七 詹姆斯之子章五 长梢弓与穆什克特章四四八 两国章一七七 新的爪牙章四一五 沙皇章二八 对澳支持章三零四 苏伊士地区章三五七 计划章一三五 继承之事章四九八 无国之人章六一 围攻章四九五 大筹码章八一 误会章一七零 计划章四六四 会面章七二 正面接触章一五四 投效章一一七 德鲁伊特尔的应对章十四 实力与计划章四三 西班牙的应对章二八九 国联章四四零 宗教归化章一五四 母马计章二十三 远征准备章五一 利益交换章八六 卜加劳铸炮厂章四四八 白教章三六 甩手掌柜章一一四 尾声章三五零 亲授经验章四二一 别做傻事章五三 吴三桂章一七九 父亲的烦恼章十三 内政外交章三七九 不同的殖民地章十五 兴师章九八 荷兰人的反应章三零九 适合 不适合章六八 黄宗羲章一一八 宗教改良章二零二 明清章三九 钱谦益的橄榄枝章四二 大鱼吃小鱼章四五一 布子章九五 谁是伏击者章二二三 三皇之战 胜利章八十 勤王章一四六 民间章三七 先剃发章一零七 需要的赏赐章二十四章二八九 国联章一七零 死前诛心章二三 济州岛章一八六 调解章四五九 江川章四零八 三件大事章二一五 政治章八六 满清的应对章二三五 英国的信誉章九三 套住国王的绳索章二九 建立帝国章二一 不见章四七八 嘱托章三八八 高乔人的出路章四三 漠北情势章八 陷城与筑城章三一三 更多的安排章九四 三刀章四二 移陛滇京章十一 纵横家章二十 无耻的读书人章五六 多尔衮的狗见识还真准章二零六 禅位计划章三八二 兄弟章四十 下马威章三八九 李君威的阴招章一八九 刺杀章二七零 都是人精章三一 曾樱的手段——联姻章五一 分析章一七三 生存的奢望章二二七 逆贼再现章一七二 藩政章一六一 宣传章一四六 民间章一六八 劝降宁古塔章一九零 落子埃及章四三八 突尼斯章二二六 禅位风波章二三七 说白了,还是钱章八 和平解决 大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