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三二 一些国策

苏日安回京也不过半个月的时间,但问题在于,他在离开东江行省的时候,已经交接了工作,只是到了京城之后,还未得到新的任命, 现在处于有衔无职的状态,想管也无从入手。只不过,他此次回京,却并非是任期到了。

一般来说,地方长官入京,都是任期到了之后, 但苏日安距离其任期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只不过皇帝调苏日安进京, 是做了完全打算的,不仅提前告知, 还安排了继任者前往。

可如果苏日安非要管,也并非没有办法,毕竟其回京之后已经陛见过一次,可以对皇帝提出,亦可以向内阁提出,只不过苏日安一向与申京的官员们没有什么私交,为了避免尴尬,也就没有说什么。

因此,现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也算是有他明哲保身的个人原因。以往的苏日安铁面无私,绝对不会如此,但经过了地方任职之后,苏日安已经有所改变,明哲保身并非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东江行省,以他这种状态和内阁及行政总院各部门的关系, 若是贸然提请,只会误事。

当着李昭誉和裴元器的面,苏日安把心中的担忧说了个通透。李昭誉闻言,轻轻点头,表示理解苏日安的难处,说道:“苏大人既是当世名臣,又是孤臣,以目前的身份,确实难办一些。”

裴元器则是说:“旁人你不去找,为何不进我的门?难道我裴元器是为了私人恩怨,不顾大局的人吗?”

苏日安只能告罪,并没有给出相关的解释,反倒是李昭誉说道:“裴叔叔也就是得理不饶人,东江的事,他已经帮苏大人你处理的尾巴,再过几日消息传来,一切就不是问题了。”

苏日安万万没有想到会是如此,他以为裴元器就是来兴师问罪的,因此问道:“裴大人是如何解决的?”

“战储仓库的棉花,我调了二十万担去了汉城。”裴元器说道,他用手掰着比较大的菜花和蘑菇,一边说道:“地方上那些行会和申京的期货市场,闹的也太不像话了。今年主要棉花产地,可都是没有天灾,中原产区不论是播种面积还是产量,都有增长。无论如何棉花是闹不到这个价格的,说白了就是一群妖魔鬼怪故意炒高棉花价格。

不收拾他们一下,还以为朝廷拿他们没有办法了。”

苏日安也知道其中道理,但这种事,也只有总揽全局的人才能办妥当。而裴元器虽然只是副相,首相是赵铭德,但他却实际掌握着帝国行政系统的实权,而且做事果决,不受寻常势力影响,因此做起来才能算是得心应手。

苏日安正要道谢,裴元器却是抬起手说道:“苏大人,我可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帝国。”

“也罢,总归裴大人救了东江行省的纺织业。”苏日安说。

李昭誉搅拌着蘸料,对二人说道:“棉花现在是紧俏商品,供需并不平衡,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棉花产量才是。”

“据我所知,中原、湖广和两淮,棉花产量依旧不足,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苏日安说道。

“苏大人,你说的这些,我们都明白。但棉花是战略商品,其产地和产量直接关乎国家战略,你可不要中了某些利益集团的阴谋诡计呀。”裴元器提醒说。

“我?怎么可能。”苏日安说道,而裴元器的下句话让他有些坐不住了:“尤其是你要接手国资组的这个时候。”

苏日安诧异看着裴元器,虽然他只是帝国副相,但却是皇帝在内阁之中最为信赖的臣子,从他口中说出来的话,肯定是皇帝已经下定的决心,那就是他的职位已经定下来了,那就是进入行政总院的中枢,成为部长级的高官,不仅如此,他还管着两个部,其地位相当高。

所谓国资组,是行政总院下辖的一个工作组,汇合了两个部门,也就是国有资源部和国有资产部。在帝国行政架构中,如果由帝国副相掌管这类事务的时候,两个部虽然不会合二为一,但却会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小组,由副相担任这个小组的领导。

苏日安显然没有这个资历,他只是成为部级长官,甚至连内阁阁员都不是。是担任这个工作小组的副手,同时在两个部门也担任副部长。

而在两年后,帝国内阁会有一次调整,到时候苏日安就可以直接进入内阁了,显然皇帝不仅安排了他的职位,就连他的晋升路线都已经安排妥当了。而在这一次内阁换届之前,国资组的领导就是苏日安眼前的这位副相裴元器。

如果裴元器不把事情说明白,或许苏日安也就不继续这个话题了,既然裴元器连他的个人安排都说出来了,那苏日安只能继续下去,他不再坚持自己不会中计的执拗,反而问道:“裴大人,您能把话说明白一些吗?”

“说明白一些,那就是传统汉地的棉花种植面积,不能无序扩张。在保证各省耕地面积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才能调整种植面积。”裴元器吃着煮好的羊肉,平淡说道。

苏日安点头,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帝国一直坚持这样的政策。也就是说,海内各行省如果想要提高棉花产量,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通过改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的办法,提升单位面积内的棉花产量。而另外一个则是减少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腾出足够多的土地,来种植棉花。

之所以如此,是为了保证各行省土地的紧张程度。要知道,海内各行省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但帝国中央政府一直对开垦荒地进行限制,是为了逼着农民进城,进行城市化,或者倒逼着贫苦农民移民其他区域。

事实是,这种政策坚持了几十年,效果非常好。虽然西津、美洲等海外领地,迁移过去的百姓,受到这项政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海内人口密集省份周围行省的人口却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分布。

比如在明清战争中,人口只剩下几十万,成都城内都出现老虎的四川行省,就因为这项政策,得到了大量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移民,河南的百姓大量向陕西迁移、西疆地区迁移。河北和山东百姓迁移到辽宁行省和吉林、黑龙江等绥靖区的也有很多。

这些曾经因为战乱和历史因素而导致人口稀少的行省,都得到了补充。

在建国早期,四川行省人口不过百万,短短四十五年,已经超过六百万。辽宁行省刚建立的时候,也就八十万人口,现在也已经超过了四百万,都已经是帝国人口中等规模的行省。

而南方人口密集的行省,也在这类政策的倒逼之下,大量百姓下南洋,甚至远至澳洲去。

问题在于,帝国海内诸行省,并非没有土地,在明清战争中,大量的土地撂荒,此后因为帝国严格的土地管控,导致很多土地都没有开垦。尤其是陕西行省,现在百分之九十的人口聚集在关中平原,陕北广袤的土地,几乎成为了无人区,在大明时代的州府,现在降为了县,县降为了乡或者镇,就是因为,陕北时常发生旱灾,所以在帝国初期,但凡不能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一律被取缔,陕北人口大量移民因为战乱而人口稀少的关中地区。

促进帝国百姓向海外迁移,一向是帝国的国策,这一点从未有过改变。

毕竟帝国在海外有大量的土地,无论是河中之地还是美洲,都是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而那里缺少的就是人。

而苏日安要掌握的国资组,其中国有资源部就控制着帝国所有国有化的土地,其实也就是帝国绝大部分的土地,因为在帝国建立早期,除了明确属于私人的土地,其余的一律划归国有,即便是私人的土地,在帝国建立后,对地主士大夫进行严格的清算,其所拥有的土地也划归了国有。

中原、长江流域,这些都属于当年清算重点地区,私有耕地占据耕地的面积普遍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私有土地占据土地的面积也不超过百分之五。而保持国有资源比重,也是帝国的一项国策。

苏日安知道了这项任命,也就明白了自己的职责,虽然自己现在完全属于行政官员,但当世包公的属性是去不掉的。近些年来,国有资源的侵吞和国有资产的腐败案件屡见不鲜。苏日安明白,让他掌握国资组,就是要他清理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两大系统。

想到这里,苏日安更加联想到早先在宫正那里听说的皇帝的禅位计划,和后继之君以自己这把锋利的刀,靠反腐赚取登基威望。苏日安感觉,现在自己接手国资组,也是为那个长远计划做准备。

说白了,打铁还需要自身硬,不论是国有资产还是国有资源,都是帝国勋贵的利益范畴内,如果他苏日安要在将来对帝国整个系统进行刮骨疗毒,那么先把勋贵清理干净,到时候就会少很多麻烦。

“苏大人,其实东江行省所需的棉花,也并非一定要海内各行省提供。亚欧大陆桥可是要贯通了,来自西疆的棉花可一样合用呀。”李昭誉笑着对苏日安说道。

苏日安也不傻,他说道:“大公子的意思是,鼓励东江百姓向西疆地区移民。”

西疆有的是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而远疆区的河中之地也是如此,但唯独缺少人。早年,向这些地区移民,除了刚刚开拓的时候,帝国以行政力量配合军队大规模向当地移民之外,主要就是海路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当地移民。

从帝国的港口出发,坐上邮轮,哪怕只是到西津的港口,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辗转抵达安置地,可能半年时间就没有了,但如果坐火车,一个月或许就可以抵达目的地。

苏日安听了李昭誉的话,一瞬间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逻辑链条,而且他还想起几年前,大公子李昭誉在河中之地的进行的努力。

当时河中之地也在扩张棉花种植面积,非常缺人,但李昭誉认为,所谓缺人,本质上就是缺钱,因此倡导引入了欧洲资本,允许来自欧洲的商人,在河中之地投资建设农场,雇佣帝国百姓种植棉花,并且大规模解禁属于绥靖区的扎萨克,让这些已经半游牧半农耕的民族参与到棉花生产之中去。

那个时候,苏日安也刚刚抵达东江行省,对所有有关棉花的新闻都感兴趣,因此对这件事非常了解。

按照报纸上的报道,这种引入外资的政策在当地大获成功,确实加快了人口向当地的迁移,并且提升了当地的机械化水平。当然苏日安也清楚,事实或许没有说的那么美好,但至少是有用的。

苏日安正是想到了李昭誉的这件事,感觉这位大公子是一位实干家,因此很愿意就这件事和他讨论。

“朝鲜半岛上确实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困境,近些年,人口不断向城市里聚集,也开始向关外移民。”苏日安说道。

李昭誉问:“这么说,半岛往外移民,这件事有的搞咯?”

苏日安点点头:“大公子对这件事有兴趣?”

李昭誉含笑不语,这次因为太上皇驾崩,两位公子都紧急结束了在海外的任务,回到了国内。虽然李昭誉面临大婚,李昭承刚刚有了孩子,但私事总是好解决,早有传言,皇帝已经准备正式安排这两位成年皇室子弟在行政系统内工作,进行历练。

裴元器接口说道:“苏大人或许还不知道,大公子也会进入国资组工作。至于移民这种事,应该属于移民局,而据我所知,二公子可能要把移民局的差事管起来。”

苏日安点点头,感觉李昭誉这么问,肯定不是要给自己弟弟捣蛋,相反可能是为其多着想一些。

章一四二 登闻鼓章五七 对策章一六二 英王被困章三八 沙俄政变章二四七 谋夺章二零三 分家吧章三十 陷城章九四 军事会议章三零八章 贝都因人章七四 马威章六四 李倧章二九 荣耀堡的意义章五一一 一网成擒章八三 主力战舰章四一零 热情洋溢的信章四三 西班牙的应对章七九 入彀章九五 留下后手章十三 派遣舰队 下章一七八 夷兵凶猛章六二 琼州的窘迫章四一四 会学习的蜜蜂章二三 先下一程章三三一 就是针对小日本章一一零 城墙章四四六 李家传承章一七七 分崩章三九三 防疫大成章九八 登陆战章三八六 战斗章九零 琉球章四一一 麦克司章二一 不见章二七 山东攻略章二一八 错乱章四十 下马威章三八 沙俄政变章四零九 奥斯曼章三一七 治沙章十八 海盗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职业章三一四 三海联运章二八九 国联章二二 登莱大撤退章七五 野蛮冲撞章十五 天可汗章八二 打破反华联盟章五十 锄奸孙可望章六零 海军长远规划章二五零 《资本家正在拉低我们这个民族的道德水准》章一零六 深度合作章一零四 重磅的礼物章三四 悲惨往事章九 三封信章九九 条件章十八 求活章七一 铁甲机动舰队章一四四 配合你演出的我视而不见章一零三 机会,马尼拉大帆船搁浅!章一九五 太上皇亲自出马章四八 几多反复章七四 藩务章六零 注定挨抢的朝鲜章四三四 挑选章八七 长崎事变章十 武士的觉悟章五四 意图章八六 商屯章四九三 反奥斯曼联盟章四四 国力不足章九五 呼玛尔章六一 公车上书章一五一 即刻进军章三一 选择章一三一 定性章一四三 疯狂章一七四 内迁之路章一九六 三思而行章三四一 个中问题第三零七章 殖民者来了章三三七 暗斗章三五三 买办章十九 横扫清水师 大发横财章一九七 更大的意外章四七 如愿章七六 自费移民章一三九 被侄子教训章九一 倒幕联盟章四一零 一个请求章四零五 目标章二十 君度的风流章一五三 津疆联动章十八 占领圣胡安 上章四四 马尼拉大帆船章一三五 安定人心章九 各部章二七一 普鲁士方面章三一零 一个记者章一三一 侄子与儿子章三五九 查克拉章一八九 合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