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四十六 暗杀苏咏霖

山东地区是江南老人为官数量最多的地方,也是战争结束之后最快展开建设发展的地方,当然也是守旧思想回潮最快的地方。

不单单是江南老人,一些山东出身的仅次于江南老人的深厚资历者也对这样的变革感到迷茫无措和惊恐。

他们多数都是能力不足以更进一步所以被迫原地踏步的人,对于苏咏霖的施政怀着深切的不满,只是慑于他的威望,什么都不敢做。

可现在苏咏霖要退位了,不做皇帝了,要搞什么九人决策小组了,连帝国都不要了,这算什么?

没了苏咏霖,他们还有出头之日吗?

当然,这并不足以让对苏咏霖的威望感到畏惧的个别人产生什么激进的想法。

真正让梁元凯感到绝望并且决定放手一搏的原因,是他在中都进行活动的行为被都察院巡查发觉,并且准备展开调查。

都察院对于中都官员和地方官员之间的联系一项非常关注,不管是正常往来还是不正常的往来,只要被他们发现,绝对一查到底。

而梁元凯这种行为绝对是说不过去的。

这种事情一旦被查明,他的前途和未来就全部没有了,连现在有的一切都将会全部失去,大明的《官员法》对他们这种人的处置是毫不留情的。

能去库页岛建设边疆都算是幸运的了。

这一事实让梁元凯本就崩溃的情绪完全垮塌。

他绝望了。

无边无际的绝望之中,梁元凯怀着满心的怨恨和不甘,决定放手一搏。

他一边联系愿意与他携手共进的人,一边试图利用杜非的情报关系网络打探中都方面苏咏霖的消息。

之后,随着他的上下走动以及威逼利诱,他拉拢到了他在山东行尚书省内部的亲信,负责民政工作的姜锦和马文,以及负责财政工作的史阳荣。

姜锦和马文长期和他有“孝敬”关系,他们无法摆脱梁元凯,必须跟着他一条路走到黑。

史阳荣资历浅薄,为了往上爬,各种送礼巴结表忠心,最后也是梁元凯动用行省内组织部的人脉关系给他提拔上来的,更无法拒绝他的要求。

虽然史阳荣本身不愿意加入到这种事情当中来,但是梁元凯随即用威胁手段逼迫史阳荣,于是史阳荣无可奈何的加入了他的团队,为了活命而奋斗。

除了这三个人之外,还有过去的岁月里与他交好的一些同僚。

比如益都府知府穆明、沂州刺史张茗、密州刺史黄刚等人。

梁元凯准备向中都活动的时候,这些久久辗转于刺史职位上的官员们也试图寻求突破,与梁元凯“交好”,明里暗里赠送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

这就成了把柄。

但是该说不说,虽然他们之间的合作有威胁因素,却也有“志同道合”的因素。

因为他们也不想在后苏咏霖时代成为被放弃的人,更不想在梁元凯倒台之后被他牵连。

梁元凯若是倒霉了,他们必然无法幸存,去库页岛或者西域之地搞边疆建设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这些人无可奈何的选择了和梁元凯的合作之后,又带着他们各自的亲信,与梁元凯组成了一个团伙。

他们开始秘密交流情报和组织关系,进行合作。

因为杜非的原因,天网军情报系统对他们无法产生真正的威胁,他们互相联络,在沂州和密州开会商讨,最后决定玩一把大的。

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苏咏霖决定退位这件事情的牵扯到底有多大,能让他们为此感到绝望,那么也能让其他人产生不安、担忧等等情绪。

尤其梁元凯还十分聪明的提出皇帝制度在中华大地上运行很久,人人不说多么喜欢,至少是习惯皇帝制度的。

苏咏霖骤然决定废弃皇帝制度,不管他之前做了多少铺垫,事情真的决定下来之后,必然产生巨大影响,不单单是他们这些做官的难以适从,普通民众也会感到恐慌和不理解。

而这种恐慌和不理解,就是他们可以利用的最佳良药。

利用民众的恐慌和不理解,煽动民众的焦虑情绪,造谣言,说苏咏霖根本不想退位,之所以退位,是因为之前生病的时候一时不察,被所谓的九人小组给架空了。

现在苏咏霖正在他们的胁迫下做出种种可怕的决定,中都的九人小组是危险的叛徒,我们必须要反对九人小组,并且组织起来,向中都进军,发起二次革命,去中都救下苏咏霖,重新守护他登上皇位。

梁元凯的建议提出来之后,团伙众人都觉得他是个天才,这个想法非常的妙。

就是危险系数太高。

而且一旦真的煽动起来了民众向中都进军,后续必然引起大军进入山东,他们岂不是要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他们都不是军事系统里的人,就算煽动,也只能煽动起山东的民兵,只靠山东的民兵系统,怕是连宁海州驻扎的水师陆战队都打不过。

就这还进军中都?

梁元凯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

“进军中都不过是个幌子,你们想想,他苏某人若是知道了山东乱局,会怎么做?他是会调动军队来山东,还是自己亲自来到山东?”

众人犹豫一会儿,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答案非常一致。

苏咏霖会自己来,而不是让军队来。

以他们对苏咏霖一贯行事风格的了解,苏咏霖必然会来山东,亲自现身发表演说,安抚群众的情绪,以此消弭一场灾难。

而以他的威望和能耐,必然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到那时,等待他们这群人的,恐怕就是死亡的终末了。

梁元凯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提出了最终解决方案。

趁着苏咏霖来山东,暗杀他,除掉他。

苏咏霖一死,以当前局势,天下大乱就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届时他们立刻登高一呼,率先指责苏咏霖之死是中都九人小组所做的,以此剧烈煽动群众的情绪,使得民兵系统群起响应,躁动的山东民众必然跟随他们进攻中都。

而整个山东的官僚系统都会被他们绑架,成为他们的手中刀,为他们的野望和目标而服务,为此“抛头颅洒热血”,到头来,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死。

完善而强大的山东基层动员力将成为他们最大的依仗。

届时会发生什么,可就不是中都朝廷那几个人能决定的事情了。

这可太有趣了!

梁元凯的这个方案不可谓不大胆,他居然想要暗杀苏咏霖以至于天下大乱,甚至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他。

其他人都觉得这个方案太危险太可怕,但是梁元凯却认为只有如此大胆的计划才能干掉苏咏霖,并且为他们争取一片未来。

因为苏咏霖狂妄自大,绝对不会想到有人会计划暗杀他。

而且暗杀苏咏霖看似难以操作,可实际上,有杜非在手,暗杀苏咏霖的计划绝非不可能。

二百零七 金国中央军来了一百零一 发起反击夺取胜利的时刻已经到来了九百一十七 祝赵官家安好三百四十七 成功的奇袭三十三 赵玉成感觉苏咏霖一定知道答案一千三百九十二 问题的根源在我的身上?四百二十二 完颜亮痛斥苏咏霖的为人之恶劣一千一百六十六 让他们不要被遗忘四百七十 光复军杀入南京路五百三十九 务观,你多虑了七百四十六 张俊旧部VS川蜀吴氏四百九十七 渝关之战还是打起来了八百八十七 我真的好羡慕苏咏霖啊二百零八 他们都急了第1663章 你想不想真正的活一次?一百五十二 这是赵开山的阴谋?二百三十七 这就是人心的力量吗?一千三百零九 他没有勇气九十二 直面金军一千二百二十二 我希望你比我活得长久五百一十九 难道能拦住我南下灭宋之路吗?一千一百二十八 你们这群硕鼠去卖国吧!一千一百八十二 心中枷锁尚在,谈何地上天国一千四百九十 知错能改谢元良一千五百八十五 这是你的真心话吗?一千一百四十 望上国宽恕江南国之罪(五更求月票、推荐票)四百八十八 四面楚歌的中都内城一千一百二十九 他们不想和大宋共存亡九百二十七 这仗是打不下去了六百四十七 苏咏霖想要让辛弃疾看到的世界一千二百四十八 这就是明国的革命三百一十三 我看他们是在瞧不起苏某!一百零一 发起反击夺取胜利的时刻已经到来了一千五百一十七 大明,真的就只是苏咏霖一个人的大明二十一 咱们终有一战?七百三十 赵玉成的深切感悟四百三十六 收复燕云!洗雪耻辱!驱逐胡虏!光复中华!一千二百九十六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二百二十 真定城破七百八十一 任得敬之心,路人皆知三百二十二 原来不是普通的家宴啊五百零五 他苏某人的性格也是相当恶劣五十三 这个世界真的是个比烂的世界八百二十六 清洗行动拉开大幕五百三十九 务观,你多虑了一千五百九十八 过时的传统智慧九百八十三 他们生来便只能吃糠咽菜吗?四百八十八 四面楚歌的中都内城一千四百二十六 发展工业城市一千三百二十九 清官少,贪官多一千零三十九 明军南下?四百九十四 金帝国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一千四百四十九 竭尽全力的演员五百二十四 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七百零七 真的一滴都没有了六百八十二 失去先机的刘錡一百二十 赵开山满脸得意三百四十一 契丹人的起事不可能成功一千零一十一 夏人多沉溺于明国善政,不思复国一千四百四十四 大明会要求大理国遵照大明的法令办事吗?二百五十三 赵惜蕊有些好奇一千四百二十一 爸爸,快来救我!一千二百五十五 川东之战九百五十五 苏咏霖书中所写的一切都是真的?四十九 土办法也有大用处六百一十二 大宋和明国是盟国,不需要再多一个三百三十四 高存福绝望地哭泣着二百二十三 这群人里面,绝对不会有人背叛苏咏霖一千四百四十七 《十三将士归玉门》一千四百三十二 大明的未来不需要皇帝一千五百四十一 他们想要保护自己心中的神二百五十一 苏咏霖并不抢手五百九十三 新的国家不养吃白饭的废人四百五十五 完颜奔睹的黄泉路四百八十八 四面楚歌的中都内城一千三百九十六 苏咏霖不需要这些人的心二百九十三 这该死的看脸的人类社会八十四 飞火枪六百一十八 牵一发而动全身二百八十一 苏咏霖露出了自己并不长但相当锋锐的獠牙第1677章 我就问你怕不怕!第1629章 世界革命果然是应该推进的一千五百四十七 梁元凯已经顾不得许多了第1660章 将要被撕碎的人,是谁呢?四百六十二 这个人的步伐,值得他追随一生六百八十一 第一次明宋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七百九十四 三千铁鹞子又算什么?六百七十一 周至想要去上课一千三百八十七 孔茂捷对他们的威慑力有限六百四十五 辛弃疾一点都不觉得自己的味蕾很挑一千四百七十九 马斯乌德沉不住气一千四百零一 我要让他们知道革命的厚重!八百六十四 赵昚有些羡慕苏咏霖了二百一十八 完颜阿邻没有退路了一千三百一十二 三百年苦难,至此而终八百六十一 邵宏渊决定以分散对分散八百三十三 我不需要孔氏彰显我的正统九百九十二 召见南宋使节六十二 戴着向往滤镜的辛弃疾九百零四 逆贼张中彦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