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45万赵国将士丢掉了生命。失去了军事依仗的赵国,如同一个待宰的羔羊,已经没有了生存的自主权。
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白起当然不会看不透着一点。只要秦军一鼓作气,迅速就可以拿下赵国。战斗是一个军人的天职,取得辉煌的战斗成绩,更是每一个优秀军人的梦想。
白起向秦昭襄王主动请战,准备将赵国的从战国的版图上彻底抹去。
面对功勋卓著的大将军白起,面对唾手可得的赵国领土,秦昭向王犹豫了。
秦昭襄王已经在位四十多年了,作为一个资深国王,他早已经学会,争霸天下不能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要全盘考虑所有可能的因素。
从白起身上,秦昭襄王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那是一个王者,对自己难以驾驭的事物产生的天然敏感。
客观上去分析,现在的白起只是控制了秦国的军队,如果让白起占领了赵国,他就有了赵国这个控制实体。从理论上讲,他就会有可能拥兵自重。以白起的威望和能力,秦昭襄王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这个时候范睢又跳出来了,人就是不能太聪明,作坏事的都是聪明人。范睢就是因为来到秦国后缺德事干得太多,日后遭到了报应。
范睢是秦昭襄王身边的近臣,揣测上意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经过这么多年的朝夕相处,他比秦昭襄王肚里的蛔虫,都更了解秦昭襄王。
范睢怎么能不明白,秦昭襄王迟迟不下令攻赵的原因?其实,他本人也不愿意白起接着攻打赵国。
白起对于秦昭襄王,对于秦国的威胁还停留在可能的阶段。但是对范睢的威胁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了。
本来范睢和白起共同辅佐秦国,两人相安无事,秦国欣欣向荣。但是白起长平之战的胜利,打破了这种平衡的局面。白起因为军功的关系,在国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范睢。再任由他攻破赵国,那范睢就注定要被白起骑在脑袋上了。
想阻止一个功勋将领为国争光的正当请求,必须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是秦昭襄王现在最头疼的问题,他似乎没有立场拒绝秦国领土的扩张。
没关系,这不是还有范睢么?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秦王排忧解难就是他的本职工作。
范睢在朝议上对秦昭襄王说:“我尊敬的大王,赵国现在决不可灭。”
秦昭襄王听见范睢这么说,别提多高兴了。心里面嘀咕,这老小子肯定又有歪主意了。表面上却严肃的问:“爱卿怎么跟国家政策唱反调啊?是不是不想本王平荡天下啊?”
范睢就是给秦昭襄王摆姿态的机会,现在看秦昭襄王做足了戏,连忙告罪一番,说出了自己的理由:“长平之战刚刚结束,这一战打的昏天暗地,实在惨烈,我们在大王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可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次战斗倾全国之力才取得了胜利。现在国库空虚,所有的外汇储备、粮食储备都即将告竭,实在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了。而且,这场战争已经让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供应前方战士的吃喝以及战场的消耗,他们的负担太重了。”
范睢这些话把秦国说的凄惨无比,却把秦昭襄王乐坏了:“那就为了百姓的福祉,不打赵国了,让老白带部队回来休养生息吧。”秦昭襄王终于找到了解除白起威胁的理由。拿百姓做借口,这是承天意,顺民心。
接到这条王令的时候,白起的心太乱,想哭的他却怎么哭也哭不出来。就算他再清楚自己是遭遇了政治暗算,也无计可施。棒打出头鸟,要怪只能怪他风骚太盛。
白起收拾收拾,打包回国了。心灰意冷之下,向秦昭襄王请了个病假,一甩手啥事都不管了。
秦昭襄王正高兴白起这么做,心里称赞他识时务。给白起颁发了一个终身成就奖,让他退居二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