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关陕25

经略关陕(25)

他如此一说,众人面面相觑,却也觉得言之有理。宋自开国以来,向来是宰相与枢密相互制衡,还没有哪个大臣同时手握政权和军权。

李纲其人,众人自然相信,所以在皇帝下诏命时,并没有人上书反对。

而李纲自己,却是一语道破其中厉害。

平章军国事,权力当比唐朝宰相,甚至更有过之。若是被野心家获得这个职位,却又有谁来制衡?

看到众人发呆,李纲更是坚定了固辞的决心。当下又与众人寒暄一阵,便有小吏上前,引导着李府家人前去安置。

张浚等人原要去他府中,与他一起商议战守大计,李纲却连连推辞,只道:“诸位有将要位列宰辅的,也有掌枢密的,聚集在我府中商议军事大事,有违制度。还是等见了陛下,当着陛下的面陈说的好。”

他如此小心谨慎,却也是以前吃亏太多,不得不如此行事。

各人知他用意,便只得看他颤微微上了马车,缓缓离去。

赵鼎原为御史中丞,李纲被贬斥后,隐然成为赵构属下文臣的主战派代表。只是赵构重用汪、黄二人,对赵鼎很多排斥,而在扬州败后,此时皇帝已经有命,令他签书枢密院事,待李纲离去后,他便向张浚问道:“陛下回驾长安,不知关防如何料理?你我身为枢密,殿前三衙亲军竟不向我们禀报,这成何体统。”

张浚摊手苦笑,只道:“此是陛下圣意,我有什么办法?”

赵鼎面带薄怒,道:“陛下所为不合体制,大臣当据理力争,怎么能推诿圣意如此而不管?”

张浚被他抢白,又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韬光养晦,以取得皇帝信任的苦衷,而只知道胡乱指责,当下拂袖怒道:“皇帝反正也回来了,赵公如此强项,今晚便由赵公向陛下陈说好了。”

两人身为大臣,当街如此说话,类似争吵,周围戒备的士兵,俱都围拢上来,一个个看的目瞪口呆。

谢亮等人知道其中关节,这两人在扬州时,就因意见不和,常有争吵。两个都是性格坚毅刚直,极为自信的人物,张浚不肯在朝为相,一意要求离开中央,经略川陕,也有不想和赵鼎在朝中争执的意思。

当下各人上前,将这二人劝开,都道:“体制大事,我等位列大臣,自然要向陛下力争,两位不必如此。”

只是这两人都是固执已见的性子,各人哪里劝的过来,赵鼎只道:“张公既然如此一说,那今晚陛下召见,自然会让张公看我如何行事。”

张浚冷哼一声,也不打话,只向旁人拱一拱手,便自离去。

如此一来,气氛很是尴尬,各人也只得再劝慰赵鼎几句,便各自离去。

赵桓前日就已返回长安,却是不曾进城,只有赵鼎等大臣知道他就停驻在长安城外不远的灞桥左近。因皇帝早有招呼,待李纲到得长安后,与诸臣一起陛见。

灞桥,距长安十余里路。唐时长安城中有人离开都城,便是将人送行至此,当春风扑面,柳絮飘飞之际,折柳赋歌,为好友壮行,极尽风雅。

赵桓在灞桥停留,御营地址原是驿站,他自己住在房舍之内,随行的数千御前亲军,就在驿站四周,扎营护卫。

他原本也是着急回来召见李纲等人,向着这些后世名臣,询问战守大计,询问改良政治,改善经济状况,促进农耕,改革军制的策略。

只是在川陕一行之后,一路上奔波辛苦,也并不能使他完全消弥心中的疑惑。

李纲,赵鼎,甚至张浚,都是史书名臣,想来能力并不会差。可是宋代名臣,又难道少了?为什么真宗年间,丈量东京附近的土地都做不到?

王安石改革,以惨败告终,最后落得个新旧党争,徒然消耗了宋朝国力。

冗员,冗费,冗兵,这三冗带来的沉重负担,到了这个丧乱之际的亡国时候,居然一点改善的迹象也没有。

他阅览过很多当时的财政报告,国家的收入在六千万贯和八千万贯之间徘徊。失去了河东、山东、河北、河南,甚至江南湖南湖北各路,也被金兵数次攻入,很受破坏,财政收入不但没有减低,反而有所增加。

而这些收入,百分之九十用在了官府费用、俸禄支出、军费,用在公共设施的改良,赈济,科教文化医疗等后世需要大力投入的各项领域里的,几乎为零。

自宋真宗以下,宋室就开始积贫积弱,财政几次面临破产的危机。在仁宗庆历年间,国家就腐败到了难以支持的地步。

浪费,贪污,隐田,优厚的官俸,使得宋朝的士大夫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顶级待遇,而宋朝税收之重,却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两税制,它的精髓便是量出为入。每年在收取赋税完结后,官府制定出明年所需的花费,然后来制定税额。

宋朝的优礼士大夫政策,使得它可以征税的耕地年年减少,巨额的税收落在了佃户和中小自耕农身上。

宋朝的职业雇佣兵政策,使得它需要负担一百多万职业军人的一切费用,这样庞大的开支,只能用更大力度的压榨来支付。

赵桓在川陕各处所见,便是农民被压的喘不过气来,中小商人被压的接近破产,甚至获得盐茶酒专卖的大商人,也开始叫苦连天。

若不是宋朝的工商农业都比较前代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的盛行为它带来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它治下的百姓还能接受这样高额的税收,甚至在巨大的压力下,还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

而到得此时,北方大量的土地被人抢去,南方有很多地方面临灾荒,税赋不减反增,却也难怪史有明书,北宋末南宋初年,农民起义时有发生。

而如此种种情况,相当大的一部份是由于优礼士大夫的政策所造成的。大量的官员人浮于事,却领取着高额的俸禄,赵桓若要改革制度,第一刀便得先向官员下手。

在当前的条件下,他却万万不能如此。

赵构在等他出错,金国虎视眈眈,如果这时候在他手中闹出轩然大波,失去了士大夫的支持,他纵是帝王,又如何来号令天下。

这些天来,他辗转反侧,难以安睡。

原本一心要回到长安,开始改革的心,也渐渐冷却下来。前世身为一个奋斗到高层的官员,他知道这个时候,所要开始的第一步,只能是肮脏的权力斗争,只有把绝对权力拿到手,他才能随心所欲的改革。

他端坐帐中,手捧一些奏章,只是看不下去。百般无奈,便拿了几本时人的诗词稿件,轻声来读。

宋时,印刷业极为发达,文人官员将自己的书稿和诗词汇集成册,便立刻发行天下,博取名声。

只是他手中拿的,却是用毛笔抄录而成,显然是近期刚刚写出来,还没有刊印成册。

正看间,窗外薛强小声道:“官家,李纲等人奉命来见,现在传请吗?”

赵桓精神一振,笑道:“朕亲自去迎。”

说罢,穿上鞋子,自己手中持烛,待房中近侍打开房门,便一脚踏出。

他房内生着火炉,不觉寒冷,待刚一出门,只觉得寒气刺骨,不觉将身体缩上一缩。

只见房外人影中,走出一个衣着青袍的老者,向着他跪下叩首,连声道:“臣怎当起陛下如此厚待,竟开门相迎。”

赵桓心知这便是李纲,连忙将手中腊烛交给旁人,自己伸手将他扶起,笑道:“一别数年,朕出来迎一下,又能如何。”

李纲在赵桓手中数度沉浮,东京被围时,曾经朝夕相处,却是从未见过皇帝如此亲近,连气质神情,也是大有改变。

他一边又连声逊谢,一边只是想道:“人都说陛下不同以前,怎么竟好象是换了一个人一般。”

第143章 一笑泯恩仇第52章 潼关大战(20)经略关陕11第133章 大战在即第一 卷蒙尘北国12第7章 学习班(2)第85章 长安道第一 卷蒙尘北国15第55章 李显忠第143章 一笑泯恩仇第171章 殊死一搏第165章 翻越太行第174章 父子相见第一 卷蒙尘北国3第83章 初见易安第86章 峰火太原第58章 折家将第5章 政事堂第85章 长安道第70章 行人弓箭各在腰第一 卷蒙尘北国16第54章 攻伐河东第十四章第108章 突火枪第134章 点将第八十二章身返故国8第51章 潼关大战(4)第51章 潼关大战(14)第75章 兄弟别离经略关陕4第51章 潼关大战(6)第152章 士气高昂第155章 当者辟易第145章 扑朔迷离经略关陕3第118章 拟诏第89章 中伏第89章 中伏第11章 苗刘兵变(2)第115章 郓王楷第81章 驿站第90章 壮士意气第126章 上京风云第51章 潼关大战(7)第54章 攻伐河东第141章 血色战场第81章 驿站第71章 疾如电,驰如风第51章 潼关大战(3)第三十六章第64章 出巡第20章 殿前会议第123章 兴亡感慨第158章 封赏之道经略关陕9经略关陕6第80章 往事可追第113章 柳暗花明第105章 诏见第一 卷蒙尘北国7第一 卷蒙尘北国18第93章 破城第二 卷身返故国1第119章 罢相第51章 潼关大战(10)第127章 托孤第101章 坐而论政第十三章第58章 折家将经略关陕12第三十七章第二十九章第118章 拟诏第52章 潼关大战(21)第92章 夜袭经略关陕24第7章 学习班(2)第51章 潼关大战(14)第63章 赦封降将第四十一章第53章 龙口大捷第147章 打草惊蛇第154章 再见铁浮经略关陕16第158章 封赏之道第113章 柳暗花明第83章 初见易安第四十五章第51章 潼关大战(12)第136章 胜捷军第51章 潼关大战(6)第139章 前夜第二十六章经略关陕27第二十五章第四十四章经略关陕7第165章 翻越太行第165章 翻越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