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绅天下

1909年的最后一个月,古老的北京城常常银装素裹,大雪掩盖下的厚重城池,成了叶开脑中最不可磨灭的景象,寒冷的空气似乎让年末的人变的慵懒了许多,以至于对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也变的浑然未觉。

除了几件还值得一提的事,风雨飘摇的大清国似乎就要这样无声无息地步入新的一年。

端方被罢免,外交工作又彻底失败,手中再没有什么底牌可打的奕-劻,决定以退为进,暂避锋芒。几天时间内,他陆续辞去了外务部总理王大臣和陆军部总理王大臣的职务,这些官职对他来说已经成为拖累,他必须壮士断腕,丢卒保车。

或许是为了向载沣示好,或许仅仅是某种策略,除了军机大臣和政务处大臣的职务外,他一口气主动交出了所有权力,事情发展的太突然,让得到消息的载沣也感到有些太惊讶。

紧接着,奕-劻就请了一个长长的假期,关起门来,躲在家中,对外宣称的口风是,身体抱恙,不离**帏,垂死之年,仅以药物勉强度日也。

当然,这一套说辞糊得了别人,却骗不了叶开,不说奕-劻身体倍棒,还有十几年的寿命,就以他的政治秉性来说,恐怕也不想白白丢掉苦心得来的尊荣。

能躲过严冬的除了冬眠的野熊,还有缩进壳里的乌龟,奕-劻一向圆滑,这次他不介意认一回栽,当一次缩头乌龟,反正政治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要还在游戏场上坐着,就有翻身的机会。

事实证明,奕-劻果然是耍弄政治的老手,谪居在家十几天内,他就用敏锐的嗅觉觉察到某些异样东西,正逐渐的逼近帝国的心脏四九城,隐隐的奕-劻有种感觉,这些突如其来的东西或许能让他摆脱掉目前不利的局面。

奕-劻选择忍耐,并且全神贯注的忍耐。

作为他的隐形对手,叶开同样严阵以待,站在后世人的角度,他甚至比奕-劻看得更远,看得更清。就在新年伊始的头一月里,一场不小的乱子就在天子脚下发生,而从那一刻开始到岁末的这一整年,被帝王之气笼罩五百年的京师,将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狂潮之中。

伴随着这场狂潮,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大清官场这盘棋,如果说上一局的赢家是叶开,那新一盘刚开始,所有人就迎来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士绅

他们高举的大旗上就写了两个字,立宪!

........

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清廷一纸割台,紧接着的百日维新以血终结,立宪的思潮开始悄然发芽,当然随后发生的事大幅度的助长了这种趋势,日俄战争日本以区区弹丸小国掀翻了俄国老毛熊,帝国的统治者才意识到只有立宪才是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一时间,立宪思潮在全国汹涌澎湃,手上沾满维新派鲜血的慈禧太后这时候幡然醒悟,宣布新政,仿行立宪,刚刚宣布康梁是异端学说,这套做法无异于自己打自己的脸。

原本的朝廷通缉要犯,一下子成为座上宾,梁启超取代康有为,成为立宪派的首脑之一,他在海外迎风呐喊也成为立宪思潮横行的一大原因,总之,被视为异端学说的立宪理论成为了香饽饽。

早在一年之前的1908年8月,清廷在立宪派的鼓噪声中,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及《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和《议院未开以前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并宣称“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

一场自上而下的立宪运动就此诞生,它要掀翻的是中国绵延二千余年的****制度,一个农业文明下超稳定的社会制度。

清廷正式颁布宪法大纲、搞公开政治的做法,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亘古未有之事。按照《筹备事宜清单》,中国的宪政思路仿照日本,既以九年为限,逐步过渡,并详细开列了这9年的筹办大事和时间表。

第一年(1908年)筹办谘议局、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国民普及教育、编订重要法典等。

第二年(1909年)举行谘议局选举、颁布资政院章程、人口调查、设立各级审判厅等。

第三年(1910年)资政院开院、筹办厅州县地方自治、颁布文官考试制度等。

第四年(1911年)续办各级地方自治、颁布地方税章程等。

第五年(1912年)各级地方自治初具规模。

........

从规划和时间表来看,设立议员,人口普查,减少文盲,地方自治,召开国会等92项重大改革,每一项都是新鲜至极的大事,对于一个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旧中国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现代国家推进,随着立宪的进行,传统的国家正在逐步解体,特别到了预备立宪,更深刻地触动传统政治体制中最保守最核心的成分---****皇权。在这个结构性变化即将来临的时候,任何的鲁莽和冒进都将给中国的未来带来灾难。

对大多数国民来说,立宪的前途的是光明的,但是,举朝欢呼中,却又一点人们看不见的隐患掺杂其中,正如日本首相桂太郎冷眼旁观的那样,“立宪和国会等制度是好的,但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中国现在走得太快,一定会出问题的”。

桂太郎的语预言无比精准,权力的分配如果不经过小心翼翼的精确切割,必然会把绝好的大局葬送,而接在预备立宪的第二年,大事接二连三的发生了。

一手这些大事的有个共同的属性,士绅阶层。

作为立宪派的急先锋,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士绅群体,在封建王朝落寞的最后一刻,走上了历史舞台的最前列。

他们的到来可不是什么好消息,除了满口立宪主张,心中怀揣的是一颗怎么也等不及的心。

按照1908年的筹备立宪路线图,清廷要进行九年的预备工作后方能召开国会,颁布宪法。但是,一旦民众的力量被发动起来,其进程和结果便不是改革的设计者所能控制和预料的了,随着慈禧太后的突然逝去,中央权威荡然不复,改革进程再也无法按计划进行,一个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国家要搞一次接骨续命的超级大手术,那无异于作死。

“九年立宪太久,最好三年,或者就在今年!”

立宪派叫嚣着,他们急迫的想从封建统治者拿走权力,而权力欲一旦膨胀起来,势必会和初衷背道而驰。

从1907年秋天起,各地立宪派便纷纷上书清廷,要求速开国会,而在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第一次开会时,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通电各省咨议局,建议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方联络,各省代表于12月18日陆续抵达上海,开会商议请愿速开国会之事。

当然,商议的结果众所周知:一步一步来?抱歉,我们等不及,快点,再快点,最好一步到位,家天下?呵呵,现在是绅天下。

“期以一年之内召开国会,则天下幸甚!”

以士绅为主体的咨议员抱着这样的想法,毅然踏上了进京的火车,“缩短年限,速开国会”,就差后面再跟上一句“超英赶美”了,总之,他们就是要把这样的声音,传进最高统治者的耳朵里。

于是,1909这一年的头一个月,载沣,叶开,以及清廷所有的重臣都能听见同一个声音。

一大波立宪派正向京城逼近.....

第二百三十一章 浦东设想第二百六十九章 紧急会议第七十章 致命一击第三章 凛冬将至第一百三十九章 上达天听第二百五十五章 华人神探第二百零九章 袁项城可保王爷第二百二十四章 目标,上海!第四十一章 大太监的心思第二百九十九章 以新政之名第一百六十五章 商量对策第九十六章 权力之道第三十八章 情报至上第十二章 卸妆时刻第五十三章 走钢丝的大活佛第十五章 肢解权力的三个建议第八十二章 隐藏任务第一百六十四章 血色之夜第一百五十二章 赦免康梁第一百五十八章 无可奈何第一百五十九章 雷霆手腕第一百七十八章 局外人的动作第一百九十七章 谁是议长第二百四十章 就是要闹大第三十一章 阴谋树下的并蒂花第一百零六章 终结第二百八十三章 大刀阔斧第九十四章 总督府的风声完本感言+新书推介第二十六章 帝国如斯第二百二十二章 同盟会内部第六十章 特务头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阴谋阳策第九十一章 荣誉加身第五十章 争论第二百一十章 对抗第三十章 铁良时代的终结第二百五十七章 审讯第八十章 可疑,可怜,可敬。第二百三十九章 紧急状态第一百三十章 盛世危言第二百二十五章 江宁将军第二百六十二章 对峙第二百一十五章 布置第八十七章 白热化第一百八十九章 应对第三百二十七章 最后的对话第一百一十一章 辩解第二百七十一章 两桩交易第十三章 中国版的最高参谋部第二百二十三章 武汉三镇第二百八十四章 革废南北洋大臣第四十四章 军营议事第三百三十章 英国调停第十四章 军机处暗流第四十六章 局座第二百九十九章 以新政之名第二百七十三章 逼迫与妥协第八十章 可疑,可怜,可敬。第二百四十三章 银商联合会第一百九十八章 枷锁第二百二十九章 双喜第二十一章 经略陆军部第一百二十章 金融救国第七十五章 入主邮传部第一百七十四章 百密一疏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清洗与大洗牌第三百二十七章 最后的对话第一百零六章 终结第二百零九章 袁项城可保王爷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袍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京城动态第九十一章 荣誉加身第一百零一章 庆那公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线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军机大臣第一百三十四章 偷拍事件第四十五章 毕业生们第一百六十七章 开院在即第十八章 一时情旖旎第一百六十七章 开院在即第一百三十六章 绅天下第二百三十章 华界和租界第二百章 皇族内阁第一百七十九章 螳螂捕蝉第一百零三章 骚乱第二百三十二章第十章 云幕始开第二百二十五章 江宁将军第一百八十八章 艰难抉择第三百四十章 江宁城下的枪声第一百五十九章 雷霆手腕第三百二十九章 平边靖寇大将军第九十七章 敲定人选第一百三十九章 上达天听第三十六章 常系盔带者胜第九十二章 这是你应得的第二百八十三章 大刀阔斧第七十五章 入主邮传部第二百二十七章 江宁不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