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

^_^在帝国内部,陆军一直都是主张对俄作战的中坚力量,尤其是面对中亚和西伯利亚方向的扩张,陆军方面是表现的尤为热心,为了支持在西伯利亚和中亚方向的扩张,陆军不仅仅表现在对外政策上(清末枭雄671章)。有)?意)?思)?书)?院)

同时也是积极支持两大铁路的建设,那就是北方铁路和东西铁路的西北段。

陆军虽然不可能直接拿军费出来修建铁路,但是为了扶持铁路公司加速修建进入乌台省以及新疆省的铁路,陆军方面在军列的运费上,是给予了铁路公司非常大力度的补贴。

同时还经常以训练等名义出动工程部队进行铁路建设,主要是解决一些高难度的施工。

毕竟相对于部队的专业工程部队而言,民间的施工队还是存在着较大的技术不足,部队的工程部队可是逢山开山,遇水架桥的强兵,不管是工程器械还是技术人员的能力上,其实都比民间的施工队伍强得多。

至于其他时候的一些小辅助,比如铁路修筑的时候遇到一些地方性的问题,军方虽然不好插手,但是也会向地方施加一定的压力,免的拖延工程进度。

因为只有这两条铁路修建完毕,那么帝国陆军主张的向西扩张才能够顺利施行,要不然的话帝国陆军就算空有百万陆军,但是也过不去啊。

不过有反对就有支持,帝国这样的庞大国家,除了陆军以外,还有其他诸多势力,比如说同为军方的海军。

虽然和陆军那边一样,海军同样是坚定的对外扩张政策支持者,但是和陆军主张向西、向北扩张,把俄罗斯视为最大的对手不同(清末枭雄671章)。

海军虽然在六十年代的时候也一度支持陆军的北上政策,但是他们主要是支持对新东省以及阿拉斯加等地区的作战,而且海军也是在征服新东省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力量。

但是等到现在新东省已经成为了帝国领土后,海军那边却是迅速改变了主张,在一些公开场合里,诸多海军将领已经不是叫嚷着向北扩张,而是叫嚷着‘向太平洋挺进’。

海军方面是希望帝国能够把扩张的方向放到东南亚地区以及太平洋的诸多岛屿上,在进入七十年代后,诸多受到海军支持的专家学者们开始不断的撰文论述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对帝国的重要性。

国防安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外他们还在不断的吹嘘东南亚地区物产丰富,称东南亚那边的土地肥沃,随便种点农作物,就能够收获大把的粮食,在报纸上也出现东南亚地区的一些趣闻,比如说当地人天生懒惰,一年到头什么都不干,但是他们为什么还没有被饿死?

因为他们随便种点东西,甚至都不用去打理,但是依旧可以收获大量的粮食。

这个说法让国内的大量民众是一边鄙视这些东南亚土著的懒惰,但是另外一边又是羡慕他们有着这么肥沃的土地,不少人都说,这样的肥沃土地给这些土人实在是太浪费了,如果能够给我们就好了。

又说东南亚有诸多特产,比如橡胶、石油、香料、木材、稻米等,这是为了吸引国内的工商阶层诸人的。

当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崛起,一些原材料也是变的重要起来,比如说橡胶,十几年前国内有谁会在乎这玩意啊,但是随着这些年的工业化进行,国内每年进口的橡胶数量也是逐渐加多,而橡胶的用量正在越来越多,不少人都是能够看到橡胶的前景的。

还有石油,以前国内的人同样不知道石油为何物,但是随着国内的工业化程度越来也高,煤油灯这种新式的照明灯具也是开始普及。

而煤油灯的燃料煤油是怎么来的?是从石油提炼的。

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以后,石油开采、提炼、销售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工业模式,美国那边是石油工业化开采最早的,如今美国乃是全球范围内的第一大产油国,其产品销往全球各地。

中国目前每年就向美国进口不少的成品煤油!

帝国有着林哲在,自然不会在石油工业上落后太多,六十年代的时候,林哲就是开始皇室资产管理处那边成立了相关的石油企业,这个石油的公司和其他的皇室企业一样,取的名字都比较高大上,称之‘帝国石油公司’。

不过该公司成立后,最早从事的进口煤油销售业务,而后是从美国那边聘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引进技术,然后试图在帝国内找到石油。

在这个时候,最早发现石油,并进行工业化开采的却不是后世的那些大型油田,什么玉门关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之类的,暂时都还没顾得上,林哲虽然知道后世的一些大型油田的名字和大体位置,但是国内的大型油田有个特性就是,那就是普遍比较深,大庆油田可是深大三千多米呢,别说现在了,就是等到二战时期想要开采都够呛。

因此帝国石油公司在国内的石油探测,主要是寻找一些容易开始的油田,比如说台湾那边就是先后发现了几个小型油田,苗栗那边更是在六十年代早期就发现了石油,在1868年的时候,帝国石油公司就是在这里设立了工厂,然后进行工业化的开采。

不过产量是相当的少,目前这个油田的每日产油量只有几吨而已,基本上产生不了多大的经济以及政治利益。

目前帝国石油公司在国内的多个小油田里,每日产出的石油总量只有区区十来吨,这个量别说和后世相提并论了,就算是和现在的国外石油公司相比,那也是没法比啊。

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石油产国是美国和俄罗斯,美国是在六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开采、提炼。而俄罗斯的石油开采,则是因为巴库石油在1873年被发现出来,现在已经进行大规模的开采。

目前这两个国家的生产出来的石油,嗯,准确的说是提炼出来后的煤油,几乎占据了全球所有市场份额。

现在的石油虽然因为用途有限,最大的作用是用来照明,也可以作为润滑剂使用,但是还没有成为动力的燃料,因此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不大,在政治上重要性也不大,要不然英国人也不会在十九世纪一直都不重视石油的探测和开采了。

目前的石油,乃是一种普通的商品,但是这种商品因为目前的垄断性,所以其利润非常丰厚,就算是在国内,也有不少人想要从石油里头分一杯羹的,目前的石油价格还是比较高的,虽然这些年波动比较大,十美元一桶有过,两三美元也有过,而最近几年石油的价格基本保持在六七美元一桶。

这个六七美元一桶的价格,和后世的上百美元一桶相比自然是不值一提,但是你得知道,其实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石油的价格也就二十到三十美元,甚至有时候更低。

更关键的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七美元和二十一世纪的七美元,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没法比。

如果不是价格高昂的话,帝国也不会开采那些只有几百公斤日产量的油井了。

帝国石油公司在国内大陆地区找不到容易开采的石油后,最近两年已经是把主要的目光投向了库页岛,因为在这里,他们发现了极为难得的容易开采的大型油田,只不过因为距离和气候问题,使得开采的难度比较大。

此外,帝国石油公司也是用各种名字,公开或者是偷偷摸摸在东南亚各地区进行探测,当然了,为了探测南洋地区的石油资源,他们甚至是向南洋矿务公司低头,寻求该公司的帮助。

南洋矿务公司虽然是国内的民资企业,在国内的业务也不算多,但是却是一家名副其实跨国巨头,其业务是遍布整个南洋地区,甚至最近两年都是跑到了澳大利亚开发煤炭和铁矿等。

同时名为矿务公司,但实际上也经营其他业务,这个南洋矿务公司还是国内最大的橡胶供应商,在南洋地区拥有大量的种植园。

说实话,南洋矿务公司在南洋地区的影响,比国内其他企业全部加起来还要大,如果不是帝国没有这种殖民企业的话,估计这家南洋矿务公司就能够演变为大规模的殖民公司。

南洋地区的大量资源,是吸引了民间工商业资本的前往,不过当代的投资就不是单纯的投资,你想要开发矿产,做贸易,有钱没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背后得有一支军队站着为你背书。

当代的国际贸易利润之丰厚,足以让每一个商人为之自杀,但是这种丰厚的利润背后,是国家的武力支撑。

而帝国的皇家海军,就是诸多前往南洋投资的商人们的刺刀!

因此在对向南洋扩张这一点上,国内的部分工商阶层是和海军那边保持了高度一致的声音!

除了同为军方的海军外,还有文官集团,这个文官集团从建国时代开始,就是比较反对战争的,尤其是为了些许蝇头小利的战争。

如今帝国的文官集团和十几年前一样,认为现在帝国正在处于最关键的发展时期,当下最重要的事就是稳步发展,在国力上追赶西方列强,然后以庞大的国力迫使其他国家在军事层面的屈服,他们想要的是以势压人,不战而胜。

在文官们看来,所谓的战争和将士的勇武没啥关系,靠的就是谁家的大炮和战舰多,而强制大炮和战舰是怎么来的?还不是靠国内的发展而来,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够建造更多,更先进的枪支大炮以及战舰。

到时候几十艘战列舰往敌人面前一摆,还用得着打?敌人还不得被吓得乖乖投降啊!

也就是说,虽然大家都有着同样对外扩张的心思,但是军方那边是主张考现在的战争去获得胜利的果实,而文官那边则是主张依靠强大的国力直接迫使敌人屈服,从而获得利益。

虽然追求的目标一样,不过手段却是不同。

也就是说,别看这一场西伯利亚战役规模浩大,但实际上在国内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支持力度。

海军那边不说了,不给你使绊子就不错了,顶多就是派一支浅水炮舰过去意思意思,其他方面反正和海军关系也不大,于是乎就直接闭嘴了,但是陆军你要想趁着这场战役在本年度的军费分配中占多份额,海军是坚决不会答应的。

内阁那边大体也如此,那些大臣们一个个都是态度非常坚决:陆军你要打就打,反正陛下都下令了,我们反对不了,但是你要说临时战费?开什么玩笑,今年的预算早就花光了,那里能够给你们陆军拿出来几千万圆啊,而且你们陆军要了,那海军那边还得不也要,如果不给的话,还不得说我们内阁偏袒,最后他们来拆总理内阁府,你们给重新修一座啊?

而且,你们陆军每年都上亿军费拿着,而且已经十几年没有什么大战了,这么多年积蓄下来,现钱我知道你们一毛钱都没有,但是这枪支大炮,还有消耗用的炮弹、子弹什么的肯定是多的不得了,先拿出来用着呗,用完了我们再说这临时战费的事。

于是乎,这场战争,实际上陆军那边一毛额外的战费都没有得到,只能是靠陆军的老家底打仗。

已经建国二十多年的帝国,其文武之争、海陆之争,在这一场西伯利亚战争里可谓是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416章 外忧内困第660章 确立金本位第704章 世界大战的边缘第7章 募兵买枪第502章 战争一触即发第565章 阿瓦恰湾第567章 他们的战争(一)第382章 武重文轻第294章 视察江阴第691章 中美密谋第339章 私营教育第276章 战前准备第169章 定都大典第165章 石达开的艰难抉择第523章 千里最强兵力第120章 先赏后剿第112章 余胜军协防团第367章 战略调动第139章 逼宫谋割据第549章 蚩尤级万吨铁甲舰第624章 婆罗洲第52章 上海乱第434章 教育发展计划第119章 寒冬将临第439章 财政和军费第92章 抽十杀一第174章 生丝和税收第130章 打到镇江去第20章 伤亡悬殊第480章 炎帝号铁甲舰第62章 破城第600章 开战争论第134章 救援天京第159章 王疯子第315章 帝国风气第623章 后装野战炮第16章 贼军来袭第587章 嫦娥号装甲巡洋舰第524章 英法美关注第341章 办学难第439章 财政和军费第152章 登基称帝第376章 第九协防师改革第418章 纸币发行第574章 赵大黑闯关东第425章 提亲第61章 爆破攻城第414章 方德嫔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556章 全球海军的变革第207章 激战六安第386章 大清的崩溃第175章 生丝产业链第623章 后装野战炮第191章 清军南援第485章 视察上海第126章 倾巢而出第604章 北海国第615章 舜帝级战列舰第185章 扬州城破第365章 传统和科学的结合第337章 继承人第778章 中美勾结第498章 湘潭起义第579章 宁朝动乱第81章 林德1854步枪第279章 洋人出兵第39章 董阳红的冲锋第575章 交通和工业第430章 军援林成庭第32章 大战前夕第160章 军事散步第400章 元宵佳节第399章 西征展开第665章 李允慧见闻第464章 后宫版八国联军第5章 县令相邀第641章 势均力敌第13章 见黄宗汉第80章 扶持军工第590章 海关舰队第24章 新军服和军衔第306章 壕沟防御式第632章 帝大系第90章 骑兵出击第64章 该走还是留第41章 三冲敌阵第76章 乱世重典第522章 殖民时代的外交官第415章 横扫巴东第328章 后装步枪的首秀第408章 文武之争第41章 三冲敌阵第256章 绝望之战第688章 中英谈判第178章 夏季攻势第635章 李平桐第558章 租借金兰湾第368章 协防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