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江南矿务公司

新版银元、铜元的发行,对于中华帝国的金融政策来说只是最开始的一步,接下来就会一步一步施行‘废两改元’,实施统一制式的货币。

而废两改元成功后,没有了诸多乱七八糟的银元宝,银角子之类的白银货币,也没有制钱等铜币,其货币的价值得到初步稳定后,那么财务部就是实施下一步的货币改革方案,那就是发行纸币。

这些货币政策都是一环扣一环,需要逐步实施,绝对不是说现在林哲说发行纸币就可以发行纸币的了。

而作为一系列货币政策的开端,那么首先就得有一套新版货币,同时还得把这套货币发行下去。

这就需要货币发行单位:银行!

可以说,中华帝国制定的逐步货币政策,正是催促皇室产业筹办银行的最主要原因!

五月六号,财务部宣布成立‘帝国中央银行’,该银行为纯粹的行政式机构,并不提供商业银行的业务,其职能只有发行货币、金融业监督等。

成立当天,帝国银行就是宣布将会发行新版银币、铜币,同时宣布辖区内的所有民资钱庄、票号、外资银行都需要接受帝国银行的监管。

同时也是宣布要推动帝国内金融行业的正规化,使各地的钱庄、票号等尽快的转化为现代化的银行。

为了响应帝国的金融政策,由皇室产业投资的‘中华皇家银行’也是在次日在上海商贸区外滩大道挂牌成立。

该银行由皇室产业筹集了约前期十万银元为首期投资,同时获得了财务部的二十万银元贷款,也就是说该行的注册资本是在三十万银元

这个资本规模别说和国外那些大银行相比的。就算是大名鼎鼎的晋商票号、钱庄也是无法不如的。

但是这家银行作为当代中国首家非外资的现代化银行,其意义远远不是它的注册资本可以代表的。

中华皇家银行的成立。乃是财务部对金融改革,货币改革的一系列措施的前奏。

所以刚成立呢。就是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是财务部宣布,今后将由皇家银行代存国家税款,而后的国家军政开支一律从皇家银行走账,并把国库里的五百多吨白银,十多吨黄金转入到皇家银行内的金库。

同时宣布,政府雇员的薪资一律发放到雇员在皇家银行的账户上,而不是以往的直接发现金。

而军方那边也是应林哲的诏令,宣布军方后续的所有收支都从皇家银行走账。并宣布今后军人的薪资一律直接发到军人在皇家银行的账户上,而不是继续发放现银。

仅仅是代发薪资这两项,就为新成立的皇家银行新增加了数以十万计储户!

而代存税金,更是让可以让皇家银行今后每年都能够获得数以千万计的存款!

一家商业银行最关键的有两点,那就是存款和贷款!

贷款先不去说,光说这存款的话,如果只是和普通银行一样依靠普通手段拉拢存款,那么对于新生的皇家银行而言是绝对难以发展的。

但是如果直接代理了国家税金,政府部门的收支。人员薪金发放等相关业务,那么就足以让皇家银行瞬间成为国内拥有存款最大的商业银行。

有着这么丰厚的基础,如果皇家银行还发展不起来的话,那么就说明潘立宣等人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没救了!

虽然是赶鸭子上架,但是潘立宣等人还是做足了准备,为此他们提前收购了一家小型的外资银行。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学习人家现代的银行管理经验。同时重金从商贸区里的其他几家大型外资银行,以及大规模的民资钱庄挖墙角。

最后匆促而成的这个皇家银行的高管里头。大部分都是临时挖来的人才,其中洋人占据了三成。

依靠充足的资金,皇家银行迅速在商贸区、苏州、南京、杭州等中华帝国控制内的城市开设分行,毕竟皇家银行由于需要代理政府收支,需要触角延伸到中华帝国统治区的每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分行根本无法有效运转。

短短一个月内,皇家银行的开设的分行就高达三十八家之多,几乎遍布了帝国的所有中大城市,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大规模的大区域型银行,而皇家银行开设分行的步伐并没有停下,将会随着中华军的步伐抵达每一个地方,等中华军统一全国的时候,皇家银行也就能够开遍全国,未来成为全国型银行指日可待。

铺开摊子的同时,皇家银行也是紧跟帝国的金融和工商发展政策,通过诸多的分行把大量新版银币、铜币发行到苏南、浙北等范围内。

同时也是开始调集存款等资金用以扶持工商业的发展,向需要资金进行扩大生产的八家纺织企业、五家机械性质企业、以及十余家其他行业的企业批准了高达两百余万圆的贷款。

除了对这些现有企业提供资金外,皇家银行还预计向国内的首家钢铁企业‘江南矿务公司’提供高额贷款,以资助该公司开发位于皖南的铁矿,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马鞍山铁矿。

随着国内的工商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高速发展,对钢铁的需求急剧增加,以往的民间钢铁供应都只能依靠一些手工作坊,小矿山。

但是随着国防工业的高速发展,对钢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造枪造炮可都是需要钢铁的。

之前的林德机器厂是内设炼铁厂,通过收集苏南、浙北地区的小铁矿的铁矿石进行冶炼,不过规模不大。

而随着金陵兵工厂的成立,再加上上海造船厂那边以及其他各重工业产业对钢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单单依靠林德机器厂内设的小型炼铁厂根本供应不过来。

为了彻底解决钢铁的供应问题,林德机器厂那边主动提出。把该厂的内设炼铁厂独立出来组建一家大型的钢铁公司。

而国内钢铁的其他几个大用户,包括林德机械公司。上海造船厂,金陵兵工厂也是积极响应,投入资金参股。

最后上述四家企业集资六万银元,用于在芜湖当涂那边开设‘江南矿务公司’,以开发马鞍山的铁矿。

不过这几万银元对于要开发一个大铁矿,同时还需要建设一个钢铁厂显然是不够的,近代玩钢铁产业,几万两银子扔进去,连水花都溅不起来。几十万银元砸进去也只能听个响,没有几百万银元打底,根本无法建立一个大规模的钢铁厂。

当然了,这说的都是那些超大规模的钢铁厂,目前这些对于中国而言还太过奢侈,目前的中国对钢铁的需求量虽然比以往多了很多,但是也多的有限,主要就是民用建筑行业和国防工业对钢铁的需求量比较大,但是这个需求量也是不算太大的。

这年代。头号强国英国人的钢铁产量都是和后世里动则几千万,几亿吨无法比较的,如今英国的生铁产量都只有几百万吨,而原钢产量也只有几十万吨而已。随便一战后拿出一个大型钢铁厂来,其产能都完爆这个时代的英国全国钢铁产量。

林哲也没有太大的奢望,只要有个几十万吨的生铁产量。再来一两万吨的钢产量,那么对于现阶段的中华帝国而言就已经非常充分了。

再多的话。说实话还真用不了这么多钢铁产量!

要对钢产量的需求急剧增加,只能等大造铁路和钢铁轮船的时候了。现在嘛,用钢铁最多的就是国防工业,其次就是农业生产需要的农具以及现代市政建设需要的建筑钢铁了。

有着林哲的直接支持,再加上联合投资的几家企业实际上也都是皇室产业,算得上彼此都是一家人,所以江南矿务公司的成立是比较低调的。

在商贸区的那些富豪商人还不知道的时候,江南矿务公司就已经是低调的接受了来自皇家银行的高达三十万银元的首批贷款,然后购置设备准备开发马鞍山铁矿,并就近建设一家钢铁厂。

随着江南矿务公司的成立,在皇室产业带动下,中华帝国内的重工业体系已经初见雏形,其林德机器厂内设还有火药厂,算得上是化工业,而上海造船厂代表了造船行业,林德机械公司的织机和蒸汽机代表了机械制造,江南矿务则是代表了钢铁产业。

尽管这里头还缺乏了众多的东西,但是最基本的一个体系已经构成,接下来就是需要继续不断的加大投入,填补一项又一项的空白,最终建立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而这所需要的时间就不是几个月几个月,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而是需要数以十年计的时间,林哲乐观估计,等到五十年后能够建立起来完整的重工业体系,那么就是一个创举!

江南矿务公司的建立,有望在两年后甚至一年后为国内提供大量的钢铁产品,而在这之前自然是继续用着各种小矿山挖出来的煤铁矿,手工作坊炼制出来的钢铁了。

纵观这几个月中华帝国的一下子工商业发展,金融货币改革等措施,其实都是短时间看不到效果的那种,它需要至少一两年后才可以看到基本效果。

这从中华军的军械供应依旧还是老样子,而且未来一年内都不可能有大变化就可以看得出来,尽管金陵兵工厂已经建设当中,江南矿务公司也已经成立,但是这些至少需要一两年后才能够看到最基本效果的东西对于中华军而言太过遥远。

毕竟中华军不可能停下步伐来等待国内的工业发展,中华军的征战步伐是不会因为工商业的发展苦难就停滞不前的,中华军的扩军步伐不会因为军械供应不足就停下步伐。

既然军械不够,无法短时间内大规模扩充皇家陆军,那么军方就是把目标再一次瞄向了协防军部队。

1856年型的小口径米尼步枪没有,难道火绳枪和刀剑还没有吗?

第556章 全球海军的变革第664章 汉化改革第701章 战舰云集第28章 太平军的反击第184章 线列对射第241章 战略之争第439章 财政和军费第611章 陈月川回京第142章 革职下狱第99章 撤军和追击第19章 主动追击第630章 建设浪潮第130章 打到镇江去第493章 初临北平第650章 超前的设计第377章 都兴阿的担忧第358章 第六军渡江第320章 编制改革第536章 利益得失第661章 朝鲜局势动荡第220章 对决练军第105章 浴血冲锋第659章 敌人和朋友第388章 北平大乱第298章 进犯上海第89章 湖州之危第635章 李平桐第649章 海军革新第13章 见黄宗汉第295章 炮台和火炮第24章 新军服和军衔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447章 产业整合第601章 李昊通的恐惧第56章 为了战利品第12章 机器缫丝厂第185章 扬州城破第129章 火炮和战马第502章 战争一触即发第141章 起兵的借口第647章 皇子所第53章 东进上海第541章 钢铁巨舰的对决第702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一)第219章 桃源大决战(二)第594章 海军修正案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74章 上海商贸区第416章 外忧内困第584章 二等铁甲舰的争论第326章 夏税和铁路第236章 腥风血雨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141章 起兵的借口第75章 井喷式发展第66章 许乃钊之邀第212章 苏北大战初起第638章 宁耀安之死第288章 崩溃和反冲锋第296章 无法避免的战争第3章 比烂的战争第569章 他们的战争(二)第415章 横扫巴东第620章 租借横须贺第566章 战舰和炮台的较量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315章 帝国风气第25章 广德激战第672章 弹药告急第16章 贼军来袭第124章 这是抄袭!第55章 轻松胜利第109章 四千对四万第709章 巨舰对决(二)第688章 中英谈判第646章 皇子独立第197章 恩科放榜第572章 东北铁路第585章 掌控太平洋第476章 炮击下关第62章 破城第582章 新舰招标第618章 阅舰式第572章 东北铁路第354章 清军出击第249章 一追一逃第373章 军官缺口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554章 四国条约第682章 储君人选第706章 凌晨海战第603章 倾销地第230章 阿来,放狗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695章 现代文明推广运动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523章 千里最强兵力第506章 宁沪线试运营第401章 与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