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工商发展

按照毕宣溪的规划,当涂工业区设立在马鞍山附近的沿江地带,动用官方资金从农民手中收购了大量土地,然后再把这些土地出售给在该地办厂的企业。

而第一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入驻的企业自然是江南矿务公司了。

不过其他企业暂时入驻的并不多,大片土地都还将继续空着。

没办法,如今帝国内的重工企业一共也没有几家,而且大多数都集中在上海商贸区里,当涂工业区打出工业区的口号,而且发展的都是重工产业,自然没有多少人会在该地投资了。

当涂工业区的发展,还是任重而道远。

这不仅仅是当涂工业区一家的困难,实际上中华帝国虽然广泛支持工商业的发展,但是目前除了商贸区一地外,其他地方的工商业发展是相当有限的。

受限于过往的传统,现在民营资本基本都没有创办重工业的打算,至于办厂之类的也不多,除了商贸区以及周边地区外,唯一情况好一些的也就是湖州那边了。

因为湖州是生丝的主要产地,每年都向上海供应大量的蚕茧,一部分原本根基在湖州的大型生丝商行也是学习商贸区那边的同行,一个个搞起了蒸汽缫丝厂,虽然规模上远远无法和商贸区的那些大型蒸汽缫丝厂相比,但是胜在方便。

而湖州府当地政府为了扶持发展当地生丝产业,也是给予了极大的政策优惠,同时大量传统的生丝作坊破产倒闭,产生了大量生丝产业的无业人员,这在湖州搞生丝产业的话,还是具有一定的地理以及人员优势的。

至于杭州,宁波,苏州等地,在帝国的公司法等一系列扶持工商的政策下,最先发展的也不是什么重工业。而是各种各样的轻工业。

而且也不是采用机器的轻工业,而是传统的手工作坊,比如木材厂,酒厂。茶厂,瓷厂等,只不过规模要更大一些,规制章程要更合理一些。

一些新兴产业,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企业。比如说重工业,化学工业这些,目前还只有商贸区那边才有。

目前在林哲的主导下,工商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依旧处于一个非常原始的地步。

但是林哲相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间自行投资近代工业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大,到时候形成一个初步的工业社会是非常有希望的。

也许是看到了毕宣溪在当涂搞工业区的刺激,浙江宁波那边也是说要搞一个工业区,主打的自然不是什么重工业。而是生丝产业,宁波本来就是浙江生丝的传统出口港口,虽然说这些年被上海抢了风头,但是宁波依旧是生丝的重要出口港口。

浙江省巡抚晏端书虽然是个老派的官员,但他是个非常务实的人,并不会顾及什么传统的虚套客气,眼见浙江的蚕茧被上海那边源源不断的收购去,他自然是不能无动于衷。

于是乎,由浙江省巡抚亲自前头,湖州府地方和宁波府联合。准备整合浙江省内的生丝产业,用以和上海那边的生丝产业进行竞争。

于此同时,刚到位的福建巡抚陈祥猛也不甘寂寞,福建没有发展重工业的矿产和交通地理优势。也没有蚕茧产地发展不了生丝行业,但是福建的茶叶贸易以及木材、造纸等行业却是传统优势。

尤其是福建的茶叶,可是中国近百年来的传统出口商品,和生丝、瓷器一样是三大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当初南京条约签订要求把福州作为通商港口,就是因为英国人希望可以直接和福建的茶商打交道。就近收购茶叶,而不用被广州的商人转一道。

有着这样的传统优势商品,如果不加以做大做强的话,陈祥猛就对不住他屁股下的巡抚之位了。

所以他刚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办了官方指导的福州茶叶商会,这个商会很大程度上效仿了上海生丝商会,采取统一定价,对商会成员给予一定的帮助,以加强和洋商的议价能力,同时也有效避免茶叶走私。

随后,他又是专门针对茶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对于开设茶厂的企业给予极大的政策支持。

陈祥猛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是因为当今的茶叶是中国的拳头出口商品,要知道以前茶叶一直都是中国的最大宗出口商品,某些年份出口比例一度占到总出口额的百分之七十甚至八十以上,比生丝还要更多。

不过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厂丝一夜之间崛起,出口额连年增加,以往中国的生丝虽然说也有出口,但是主要市场实际上还是在国内,总出口额还是比较少的。

但是随着厂丝的大规模出现,上海那边已经形成了以厂丝为核心的产业体系,而洋商对厂丝也是大感兴趣,订购量年年增加,等到了1857年的今年,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里,出口的生丝货值已经是和茶叶持平了。

如果只算上海、宁波这两个通商口岸里,那么生丝是占据绝对的龙头地位。

尽管出口份额有所下降,但是茶叶的总出口量还是逐渐上升的,在福州、厦门这两个通商港口里,茶叶更是最主要的贸易商品。

在这种大环境下,陈祥猛想要做的就是统一整合福建省内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把福建的传统产业继续做大。

除了茶叶外,福建还有其他几项传统产业,比如说造纸和木材,这些和茶叶一样都是传统的手工产业,发展起来能够养活大量的从业人员。

从陈祥猛在福建扶持茶叶,发展造纸和木材来看,那么就可以折射出目前中华帝国内的整体工商业情况。

除了商贸区这个特殊存在外,其他地方的工商业发展以经济农作物,传统手工业为主,而近代工业暂时还没有发展起来。

实际上,如果把范围再扩大一些,那么就可以发现中国帝国的经济体系实际上工商业的分量是非常小的,嗯,尽管中华帝国收取的税收主要来之于工商业,但是养活近亿民众的却不是工商业,而是传统的农业。

虽然目前的帝国尽力扶持工商业发展,但是诸多地方官员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当地的农业生产,让人民可以吃饱饭,至于工商业发展之类的都只能排在后头。

也就是说,目前帝国的工商业发展是片面的,只局限在少数几个地区,比如商贸,宁波,湖州、福州、当涂等少数地区,其他地方的经济模式和以往区别并不大,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

不过虽然说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农业为根基,但是中华帝国的税收却不是依靠农业为主。

“截止到本月为止,财务部已经累计征收本年度国税三千六万圆,其中各种商税占据了百分之七十!”财务部大臣齐宣浩如此对林哲汇报着。

“而财务部的同僚们认为,目前我们的商税征收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难题,如果加以优化的话,各种商税将能进在目前的基础上,再增加百分之十以上!”

林哲接过了齐宣浩的报告书,随意翻看了两页道:“嗯,既然你们已经提出来相应的章程,那么就好好的落实下去,不过税收关乎帝国大计,不可放松的同时也不要急躁,切勿引起大规模的反弹!”

加强税务管制,优化征税条例,这基本就是代表着财务部这边要增收更多的税收,而多出来的税收从哪里来,还不是从各地商家手里征收。

税赋负担过重的话,很容易引起商人们的反弹!

中华帝国对待工商业的发展是有些两极化的,一方面是大力扶持工商业,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对工商业课以重税。

以至于让商人们痛苦并快乐着,一方面他们可以放心的经商,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税收。

齐宣浩见林哲放下报告书,当即又道:“另外农业税方面,如今的体制还是延续前清时代,但是我们的情况和前清大有不同,前清是国税低廉,但是杂税捐输以及徭役极重。”

林哲道:“哦,那财务部的意思是?”

齐宣浩道:“财务部的同僚们经过商讨,认为徭役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帝国的现状,可以适当取消,而各项杂税凌乱,应当整合到农业税里面,这样不仅仅可以增加国税的收入,另外一方面也是可以减轻农家百姓的负担!”

林哲听罢点头:“大方向是好的,你们财务部看着安排,回头拿出一个详细章程来!”

根据中国的传统,历朝历代的田赋其实是比较低的,如果只说正税的话,对于农民而言负担不大,但是自古以来,中国的地方官吏总会用各种借口让人民服徭役,并征收各种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以至于农民的负担极为沉重。

中华帝国成立之初,为了不影响到农民百姓的生活,对农业税收等没有做出变动,一律效仿前清时代进行,只对厘金等各种商税进行整合。

但是总不能一直这么下去,农业税的改革是迟早的,所以这一次齐宣浩就是正式向林哲提出了要改革农业税。

林哲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不过农业税虽然说已经不是帝国的主要税收来源,但是由于农业税对于国计民生的影响实在太大,搞不好就会让民众遭受无端端的苦难,所以必须慎之又慎,绝对不能继续加重农民的负担。

齐宣浩这边向林哲提出农业税改革之前,财务部的人就已经提前做好了相应的计划,不用两天时间,齐宣浩就是拿着农业税改革的方案再一次觐见林哲。(。)

第14章 自筹军费第161章 镇江战役第457章 将领调整第542章 紧跟本舰第537章 备战英舰队第413章 巡视当涂第403章 大势所趋第354章 清军出击第507章 津浦线开建第444章 后装枪时代的来临第157章 围魏救赵第168章 宫务厅情报处第365章 传统和科学的结合第567章 他们的战争(一)第187章 逃跑和封赏第135章 为什么要追第262章 李鸿章南行记第388章 北平大乱第166章 攻克南京第247章 沈驰云的野望第259章 把李鸿章带回来第281章 黄以典再现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353章 都兴阿的决断第675章 捷报频传第197章 恩科放榜第181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126章 倾巢而出第410章 海陆分家第435章 江道泉的野望第78章 各方利弊第202章 宫斗初现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668章 布拉镇第386章 大清的崩溃第778章 中美勾结第86章 企业式政府第96章 沉默冲锋第641章 势均力敌第114章 最后的齐射第119章 寒冬将临第359章 兵临济南第330章 后装步枪的时代第259章 把李鸿章带回来第35章 太平军的撤退第66章 许乃钊之邀第656章 智利购舰第527章 占据珍珠港第100章 太平军的战壕第417章 经济大臣第598章 年轻一代第296章 无法避免的战争第605章 三国之势第426章 昆明激战第408章 文武之争第54章 兵指青浦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惊第319章 特殊时期第576章 丝袜舰队第127章 步步紧逼第90章 骑兵出击第552章 英国人的顾虑第658章 海军上将科伦克级铁甲舰第551章 联军登陆夏威夷第578章 宁朝提亲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260章 骑兵追杀第75章 出兵松江第128章 跋扈和自傲的对决第632章 帝大系第138章 败退和首秀第383章 我还会再回来的第397章 史荣椿的抉择第302章 联军登陆第51章 团练大臣第154章 战火再燃第572章 东北铁路第97章 城头激战第313章 筹款国宴第14章 自筹军费第620章 租借横须贺第237章 甚于厂卫第113章 决一死战第220章 对决练军第295章 炮台和火炮第638章 宁耀安之死第412章 英俄威胁第312章 财务部的苦和乐第342章 林成庭的担忧第547章 海军技术改革第478章 密室会谈第511章 武装倒幕地两百零三章 宫殿后宫事第28章 太平军的反击第81章 林德1854步枪第539章 起锚迎战第74章 上任设衙第488章 所谓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