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农忙时节

十九世纪的煤炭产业和钢铁产业一样,都是属于非常典型的重工产业,对于资本以及技术的要求相当高。

对于这种资本密集、而且成本回收较慢的产业,寻常民间资本是很难筹集齐大量资金进行投资的。

资本都是逐利的,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短视的,它们只会看见自己身前的短期利益,所以在没有可观利益的推动下,让他们投入重资进入钢铁和煤炭产业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

在这种大环境下,能够挑起煤炭和钢铁产业发展重任的也就只有带有官方资本性质的皇室产业了。

江南矿务公司就是皇室产业的全资企业!

该公司的股东虽然有好几个,分别是林德机器厂、上海造船厂、金陵兵工厂三家企业,而上述企业都是属于皇室产业的全资企业,就连为其提供大额贷款的也是皇室产业所属的皇家银行,

如此江南矿务公司自然也就是皇室产业的全资企业了。

该公司的启动资金并不算多,三大股东第一期筹集的股本只有六万圆而已,后期追加了投资,但是也不过追加十万圆。

但是该公司却是获得了皇家银行先后两笔,总数八十万圆的贷款,有了这笔贷款后,江南矿务公司才算是勉强把马鞍山铁矿的矿区、江南钢铁厂给建立起来,稍后还拿出一万多圆投资了一个池州煤矿。

尽管该公司自身的资金不多,但是背后站着一整个皇室产业体系的江南矿务公司不能用表面去看待,只要有必要,皇室产业那边随时都可以为江南矿务公司追加投资,同时通过皇家银行为该公司提供高额贷款。

江南钢铁厂乃是郭龙云治下的头等大型企业,所以郭龙云也是希望该公司能够继续在安徽加大投资,探测以及开采煤矿。

而身为郭龙云的下属,太平府知府毕宣溪自然是知道上司的意图,所以这才开口说什么要自给自足之类的话。

只是廖本安虽然是江南矿务公司的副总经理兼任江南钢铁厂的总经理,但是他也是没有权力决定总公司的重大投资。尤其是还是不归他管的煤炭事业。

目前江南矿务公司作为一个集煤炭探测、开采、铁矿探测、开采、炼铁炼钢的综合煤铁型企业,其构架是比较复杂的,公司光是子公司就有七八个,有江南钢铁厂。马鞍山铁矿,池州煤矿,江南航运等,甚至还有内设的机械修理厂。

分管钢铁、铁矿、煤矿、财物、货运等事业的副总经理就有好几个呢!

廖本安也不是分管煤炭事业的副总经理,他只管炼钢铁。铁矿和煤炭的开采和来源并不是他负责的事,所以面对毕宣溪等人的话,他也是打呵呵,然后话题一转就是重新回到了江南钢铁厂本身来。

廖本安转移了话题,毕宣溪等人自然是能够听得出来,不过也不好埋怨什么,他总不能强迫他们在安徽各地探测开采煤矿不是。

不过一旁的郭龙云却是心中暗自打定了主意,过上几天估计还得和宫务厅财务处的潘立宣聊一聊,让他们重视安徽的煤炭产业。

只是具体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根据他所知。目前江南矿务公司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在中华帝国的控制区内的沿江地带,尤其是长江流域寻找容易开采的煤炭矿区。

江南矿务公司之所以执着于在长江流域寻找煤矿,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交通!

在没有铁路的时代,大宗货物的运输就非常依赖于船舶运输,因此这煤矿开采不是有煤就行,还得靠近内河主航道或者干脆是在沿海地区,要不然挖出煤来也运不出去。

安徽境内也有不少传统的煤炭开采点,比如说池州,淮南、淮北地区都有,不过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很难满足江南矿务公司大规模投资的条件。

毕竟江南矿务公司就算是带有一定官方性质的皇室产业企业,但是其运转方式也是纯商业模式,而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自然是首先考虑利润以及成本回收等诸多条件。

如今江南矿务公司在长江沿岸没有找到大规模可以开采的煤矿后,已经是干脆把目光投向了直隶唐山地区。那里靠近沿海而且开采容易,更关键的是唐山地区的煤炭质量较高,不仅仅可以用来作为企业蒸汽动力的燃煤,同时也可以用于冶炼工业,还可以勉强充当军舰船舶的动力煤。

可以说开采价值非常高,适合大规模投资。

唯一的问题就是现在直隶地区还在清廷手里!

不过江南矿务公司对此并不担心。他们对中华军方抱有极大的信心,认为短则一年,长不过两年中华军就能够打到直隶去,到时候他们就会紧随军方的步伐到唐山地区投资开采煤矿。

如此情况下,江南矿务公司自然对一些深处内陆地区,开采又不容易,同时煤炭质量也一般般的煤矿没多大兴趣了。

郭龙云在视察了江南钢铁厂后,就是手书一封送往南京给了宫务厅财务处的潘立宣,试图争取江南矿务公司在安徽投资一个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基地。

不过后续如何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得到消息的了。

郭龙云离开了后,毕宣溪这个太平府知府自然也是离开了马鞍山地区,他这个太平府知府也是大忙人。

他被调往太平府担任知府,可以说是被上司寄托了极大期望的,组织部方面希望他能够办好马鞍山的铁矿开发,同样还希望他能够尽快回复太平府的民生,让这个位于大江南地区的平原地形的传统农业大县尽快回复生机。

太平府虽然说所辖的县州不多,只有当涂、芜湖、繁昌三县而已,但这却是皖南地区仅有的一片平原地区,乃是典型的江南平原地形。

但是这块传统的农业产区因为太平天国和清军以及中华军的来回拉锯战,导致人口大量减少,大量上好的田地抛荒。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太平府各县一直都是尽力的恢复农业生产,目前虽然还没能恢复到往日的鼎盛时期,但是多少已经恢复了生气,长江南岸的大片农田已经相继恢复耕种。

今年上半年也没有出现什么大规模的天灾人祸,让太平府迎来一个近五六年来的首个丰收季,如今整个江南地区正处于夏季农忙时期,农民们忙着收割已经成熟的水稻,然后犁田翻地播种秋季水稻。

而如果今年下半年也风调雨顺的话,那么太平府今年就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丰收年了!

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头等大事,对于当代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怎么说呢,中华帝国可以没枪没炮,大不了就是打不赢仗而已,但是没有粮食却是不行的,因为那是会造成大规模饥荒,对外败一两次大不了签订几个不平等条约,等实力上来了发动战争就能够收回来,但是要是大规模饥荒饿死几千万人,可就无法挽回了。

所以哪怕毕宣溪是以擅长工商实业闻名的官员,但是其担任太平府知府以来,实际上大部分的精力还是放在了农业生产上,保证全府百姓的温饱问题才是他的首要工作。

如今农忙时分,他自然是变的更为忙碌,亲自下乡巡视,敦促下面的一些基层官员做好农忙工作。

连接在外头跑了好几天,等回到位于当涂的知府衙门时,他整个人都是晒黑了一圈!

外头巡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各县的农忙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也许是得到了今年难得丰收的刺激,下面几个县的士绅们比较积极的参与到了知府衙门组织的水利工程修复中来。

有的捐款,有的动员本村本族的乡民参与义务劳动,用以开挖、疏通水渠。

等秋后时分,整个府县水利工程就会走上日程,而根据现有的计划,到时候官方的投入并不会太大,只是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而已,水渠的开挖都是乡民自行开挖,施工期间的伙食之类的一般也会由当地的士绅富商阶层捐助,而府衙门为此付出的只有前期大约五千圆的资金而已。

而当毕宣溪等地方官员忙着夏收农忙工作的时候,财务部的官员们也一个个忙碌着准备征收夏税。

尽管从账面上来看中华帝国的税收体系里,农业税已经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依旧非常重要,在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江苏省(不包含商贸区)的话,尽管盐茶、商税等占据了大头,但是农业税依旧占据了大约百分之三十的份额。

而在一些工商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农业税更是占据了大头,比如说太平府这边其农业税就能够占据整个税收比如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而放到整个中华帝国的统治区域里,农业税将会占据所有税收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农业税这么重要,这财务部的官员们不重视夏税的征收才怪呢!

早在六月份的时候,财务部的各级财务厅,财务处,财务科就已经是磨拳搽掌,夏收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是提前做好了准备。

如今夏收刚开始呢,那些基层的财务部官员就已经是走乡下村,正式开始了夏税的征收工作。(。)

第212章 苏北大战初起第291章 谈判退让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337章 继承人第46章 他敢打吗第699章 海军军备竞赛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39章 董阳红的冲锋第8章 营制第306章 壕沟防御式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458章 控制越南第551章 联军登陆夏威夷第291章 谈判退让第695章 现代文明推广运动第202章 宫斗初现第65章 吴健彰进城第347章 李鸿章面圣第404章 林成庭的选择第306章 壕沟防御式第64章 该走还是留第431章 新旧更替(一)第188章 营造皇宫第217章 北上迎敌第283章 大战将起第307章 骑兵出击第315章 帝国风气第84章 水师初成第151章 三拒劝进地两百零三章 宫殿后宫事第425章 提亲第319章 特殊时期第50章 林德机器厂第104章 追击和崩溃第192章 选秀和国本第156章 围点打援第217章 北上迎敌第152章 登基称帝第264章 十二月调整第57章 一路横扫第365章 传统和科学的结合第247章 沈驰云的野望第218章 桃源大决战(一)第398章 横扫北方第354章 清军出击第431章 新旧更替(一)第191章 清军南援第338章 科举改革第285章 势均力敌第115章 刺刀冲锋第86章 企业式政府第222章 步兵对骑兵第366章 北上直隶第546章 战后封赏第105章 浴血冲锋第527章 占据珍珠港第219章 桃源大决战(二)第250章 半斤八两第490章 检阅海军第32章 大战前夕第250章 半斤八两第714章 太子监国第270章 战争通牒第315章 帝国风气第181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8章 营制第333章 帝国在行动第587章 嫦娥号装甲巡洋舰第703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699章 海军军备竞赛第94章 狂傲第186章 黄宗汉的选择第373章 军官缺口第124章 这是抄袭!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586章 腾飞中的海军第84章 水师初成第675章 捷报频传第606章 中岛佐木第673章 内部妥协第665章 李允慧见闻第641章 势均力敌第611章 陈月川回京第40章 五十对八百第693章 中亚叛乱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675章 捷报频传第387章 咸丰东狩第553章 争锋相对的谈判第149章 董离第573章 东北大开发第12章 机器缫丝厂第342章 林成庭的担忧第382章 武重文轻第2章 土匪危机第373章 军官缺口第233章 中华门第51章 团练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