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而十二章 独特的上海

外滩大道上的有着各国甚至不同历史时期风格的建筑如同一副副画卷一样,显得多次多彩,每每视线所及之处,总能看到和以往不一样的建筑。

郭龙云略微抬头,就能够看见远方那座最高的外滩饭店,外滩饭店的两侧,都是雄伟的各栋大楼。

短短数千米内,可以看见上海市政衙门 ,海关大楼,皇家银行总部,信德洋行,议和洋行,上海纺织公司总部等各种机构的办公大楼。

只是看一眼,你就知道自己身处的是一座发达的现代城市!

而和眼前这副繁华模样的上海比起来,国内的其他地方都是还停留在野蛮时代呢,不管是苏州还是南京还是北平又或者其他什么城市,这些城市现在说的好听一些就是保留了大量传统风格建筑,充满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气息,但说白了就是落后而已。

上海在这个时代,乃是中国乃至整个远东最为繁华的商业城市!

不过上海的表面繁华并不是真正吸引无数人前来投资办厂的主要原因,这些东西实际上只是商人们来投资后发展起来的结果,并不是一开始就吸引他们前来投资的理由。

真正吸引全国范围内甚至诸多洋人前来投资的真正理由,是因为上海拥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商贸区时代,这个商贸区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当时林哲在商贸区内推行的是全新的政治体系,并打破了传统的官府模式,采用大量雇员来治理商贸区。

当时的商贸区里真正的官员只有一个,那就是林哲这个督办大臣,其他的都是属于林哲的私人幕僚或者说雇员。

同时他采取的乃是企业式的行政模式,和传统的官府行政模式是极为不同。

当时的商贸区里的雇员说白了就是林哲请的服务员,用来服务那些商人们的,所以对待商人们都是尽心尽力,有什么问题立马就主动帮你解决了。

后来林哲造反称帝,商贸区和上海县合并后。但是新成立的上海市依旧保持着较为特殊的行政模式,首先依旧保留了商贸区时代的‘市政管理委员会’并选派五人为委员,拥有监督市政的权力,必要时候可以直接向林哲递交弹劾市政官员的折子。同时紧急情况下,这五位市政委员一致同意的情况下,能够临时性的否决\推迟上海市政衙门的一些行政命令,并把该行政命令直接递交内阁,由内阁做出最后的决断施行与否。

而这个‘市政管理委员会’。也算得上是上海以往作为经济殖民地的一个特殊遗留产物了,本来林哲打算把他撤销掉的,但是很多上海里有头有脸的商人士绅们都是出言,试图挽留这种来之民间的监督机构,来避某些情况下上海市政府的官员们脑子发热做出不恰当的举动。

不过以往里的委员会里的洋人名额却是没有了,五位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清一色的华人,而且都是上海地面里的商业大佬们,由上海的生丝商会、布业商会、钱业商会、粮油商会各推选一人,中央指派一人。不过不管是商会推选还是中央指派的,这五个人都必须是常年居住。并落籍在上海的人,同时还得年纳税达到千圆以上。

比较有意思的是,现任的五位委员里头,嫡属于皇室产业的企业负责人就有两个,一个是上海纺织公司经理,这是被生丝商会推选而来的,另外一位则是皇家银行的副行长兼任上海分公司经理,这是钱业商会推选而来的。

如果不是宫务厅财务处那边为了避嫌,估计还能再占一个名额。

这边比较独特的政治氛围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上海在一些具体行政措施上面,和是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走在前面的。

比如1858年的时候,上海那边就是出台了第一份地方性质的报业规范,正式批从官方审核上准许民间办报,不过报纸刊登的内容都必须经过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审核。绝对不允许刊登诋毁帝国,鼓动骚乱,诋毁皇帝以及皇室的任何言论。

但是好说好歹总算是正式明文规定可以办报了,不用和以往那样天天担心着官府什么时候就来查封了,要知道现在就连帝国中央都是没有和报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能不能办报全凭地方官员自行决定。有些地方的官员开明一些,比如上海,这样就允许办报。

如果地方官员是个顽固保守派,比如一河之隔的通州,现任通州知州是个在正经不过的儒家老顽固了,他虽然学着一河之隔的上海搞工业,大搞机织布产业,但是他却是对所谓的言论控制的极为严格,在他治下你要是敢办报,分分钟那些穿着黑色制服的警察就得上门抓人。

除了比较独特的政治环境外,上海当时商贸区和上海县合并以后,原有的商贸区雇员们依旧保持着自己只是雇员而不是官员的心态!

因此你去其他地方可以遇上一个小小的科长就跟你摆官架子,但是在上海这边,哪怕是上海市长萧昌中面对那些商人的时候,都得笑呵呵。

怎么说呢,政治待遇不一样!

你去其他地方投资,那些官员把你当肥羊,见了官员还得赔笑。

但是在上海市这边,那些官员把你当老爷,见了你得赔笑。

虽然上海市的官员们这样做显得没有官威之类的,但是效果却是相当好的。

1859年底的上海,和中国其他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着极大的不同,某种程度上来说到了上海,就跟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给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而这样的上海自然引来了很多人,甚至是内阁高层官员的注意和不满,比如说保守著称的江道泉,他就会上海的很多事看不习惯。

但是这些人不喜欢归不喜欢,但是却是没有一个人敢在林哲面前乱说话的,为什么?

因为1858年,上海一市的税收高达一千七百万,如果算上上海海关大约一千两百万的话,那么上海区区弹丸之地,就给中央财政贡献了两千九百万的税收,比除了上海外的整个江苏省都要多三四百万!

其工业产值占据全国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九十五!

中华军是怎么统一中国的,是靠着上海的上海的粮食,收取的税收支撑下来的,尤其是起事之处的1856年底到1857年初这半年左右的时间,中华军就是依靠上海这个弹丸之地的支持才拿下整个苏南以及浙北地区的,进而奠定争霸基业的。

同时上海的很多政策理念其实都不是现任上海市市长萧昌中制定的,而是当初林哲亲自敲定的,把官员当成雇员也是林哲的理念,采用企业式的行政管理模式也是林哲一手推动的,现在的萧昌中不过是继续执行这些政策而已,所以内阁的那些人就算不喜欢上海,不喜欢萧昌中,但是也没胆子说什么。

外部的地理交通等环境,内有独特的政治环境,这就让上海在这个时代的中国里爆发出来不同寻常的活力,不仅仅有诸多人带着庞大的资金来上海办厂做生意,同时还有很多士绅富商们到上海置办地产家业,就算不把全家搬过来但是也会买上一栋房子当别院。

导致上海在1857年后太平军退出江苏、皖南等地后,上海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依旧没有停下,而是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去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总数已经是达到了八十万,今年预计能够突破百万。

不过也带来很明显的副作用,那就是上海的地价,房价的增长速度也是跟坐了火箭一样,一栋距离黄浦江大约一千米的一栋带花园的两层小楼,1856年的价格大概也就千圆左右,但是现在没有三四千圆根本拿不下来。

至于外滩大道的话,那些能够用来建办公大楼的地皮基本都是十万起跳,如果是外滩大道的一栋多层公寓里的一套大约百来平方米的临江公寓,价格都是数以万计。

基本上,这地价或放假是距离黄浦江的直线距离越近越贵,而外滩大道则是以上海市政府大楼为核心,向两边延伸则是逐渐便宜。

最为昂贵的地段自然是那段区区千米左右,却是汇集了上海市政府大楼,海关大楼,皇家银行,上海纺织公司,议和洋行,信德洋行等大名鼎鼎的机构总部的原英租界沿江地段。

不过就后世里的印度城市都有贫民窑,中国的城市都有城中村一样,这个时空里的上海同样有着大量的地方生活着中低收入的民众。

对于这些从外地来上海谋生的普通民众而言,靠近外滩的一栋小洋楼一千圆还是一万圆,那些外滩大道的公寓是一万还是十万都没有任何的差别,他们都是属于连看一眼都是看不起的群体。

这些人要么生活在各大工厂里的生活区,要么就是生活在远离黄浦江好几公里以外的那些廉价租房呢。

远离黄浦江的内陆地区,这里不仅仅有着各种各样的工厂,而在工厂的周边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简陋住房,大多是那些专业的房地产商人,购买了地皮后修起来的简易房屋然后出租给那些来上海谋生的人。

虽然单个租金不是很高,但是这些廉价租房修建的非常密集,区区一百平方米的地方他能够隔出来五套,然后出租给五个家庭,而且造的都是廉价无比的房子,下雨漏水什么的都是平常事,估计过上几年的话,刮个台风都会被吹到。

那些房地产商人们才不在乎这些呢,反正在地价越来越贵的上海,房子不值钱,地皮才是值钱的,房子刮到了在修就是了,反正地皮又刮不走。(。)

第658章 海军上将科伦克级铁甲舰第253章 沈驰云入沐阳第278章 兵临广州第436章 铁路发展计划第620章 租借横须贺第175章 生丝产业链第590章 海关舰队第691章 中美密谋第240章 国债和资本第287章 联军总攻第565章 阿瓦恰湾第135章 为什么要追第221章 骑兵之冲锋第41章 三冲敌阵第109章 四千对四万第75章 井喷式发展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224章 清点战果第37章 遭袭第405章 湘军动乱第83章 添船够炮第369章 太平军入川第308章 胜了吗?第300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二)第661章 朝鲜局势动荡第705章 中英宣战第9章 训练再训练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596章 林成庭之死第477章 日`本内战第42章 胜负在此一举第333章 大肆封赏第393章 雪地逃亡第590章 海关舰队第484章 薛焕入阁第603章 倾销地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306章 壕沟防御式第637章 惊天大秘密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586章 腾飞中的海军第45章 南撤湖州第276章 战前准备第524章 英法美关注第55章 轻松胜利第368章 协防师改革第674章 围歼俄军第45章 南撤湖州第660章 确立金本位第366章 北上直隶第2章 土匪危机第348章 对策第694章 炫耀武力第695章 现代文明推广运动第410章 海陆分家第366章 北上直隶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625章 阴谋在行动第368章 协防师改革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692章 各有顾虑第339章 私营教育第646章 皇子独立第10章 出征第482章 立储风波第433章 皇家科学院第21章 谎报和扩军第504章 瓜分中亚第八十八 掌增援湖州第686章 陆军革新第601章 李昊通的恐惧第71章 扩军五千第639章 联合调查局插手第274章 应对第552章 英国人的顾虑第521章 裕祥号事件第380章 石琅翼的野望第184章 线列对射第388章 北平大乱第176章 银行和货币第713章 英国的退缩第120章 先赏后剿第178章 夏季攻势第241章 战略之争第156章 围点打援第336章 新战略计划第429章 缅甸局势第142章 革职下狱第239章 狮子大张口第174章 生丝和税收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707章 帝国兴衰在此一战第423章 北岸工业区第434章 教育发展计划第498章 湘潭起义第41章 三冲敌阵第340章 江南大学第85章 大婚第570章 俄军的投降第124章 这是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