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马政杂谈

自从帝国成立后,为了展现帝国新气象,官方主导废除以往的诸多陋习,比如跪拜礼等,禁制官员乘坐人力轿,倡导推广畜力车。

尽管政府该用畜力车,尤其是马车后的成本要比普通的人力轿昂贵一些,但是这对政府而言的行政成本并没有加大多少,同时还可以带动一些经济发展。

比如马车制造业,要知道近代的马车制造业,实际上就是现代的汽车工业,也是属于工业的一个主要分类,当代的马车产业纵然无法和后世的汽车产业一样拥有庞大的能量,但是产值也不算小,从业人员也是比较多。

尽管目前国内的很多马车都是一些小型的手工作坊里生产,甚至有的人都可以自造,不过工业嘛,都是从小作坊发展起来的,然后再到大作坊,再到集中化生产的大工厂,这一步一步发展之后,马车自然也就变成了汽车。

现在帝国官方带头使用马车,民间也是逐步开始接受这种风气,毕竟上有所好,下有所投,那些商人们要较好地方官员,总不能官员都只能座马车,而你却做个四抬,八抬的轿子,这岂不是说明你比官老爷还牛逼?这以后还想不想混了。

不过这种风气暂时一般局限在官方、上流社会,而一些偏远地区,尤其是道路交通情况不便利的地方,人力轿子依旧很多,嗯,一些传统仪式上依旧使用轿子,比如婚礼上新娘子乘坐的轿子。

同时推广马车,不仅仅会带动马车制造业的发展,还会加大马匹,骡子等的市场需求,也许你会说国内的马匹本来就不多,这样会不够用。

但是帝国又不是南宋,马匹的来源其实相当广泛,而且牲口的价格高了以后,牧民们甚至普通农民看见有利可图。那么就会养更多的牲口,如此也能够为农民增加一些额外的收入。

而让民间养殖更多的马匹,这一直是政府和军方大力推广的政务。

这些年帝国培育的几种新马匹可是极大的优化了国内的马匹质量,句容马和伊河马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为了改进全国范围内的马匹质量。增加战争时期可以从民间征召到足够多,并且质量也足够优秀的马匹,军方的畜牧司和骑兵司等部门是联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两款马匹,而不是和现在这样,只局限在军方的数大马场里进行培育。

一些内陆地区的民营马场。北方草原地区的牧民更是军方的主要推广对象,为了让他们有引进培育新马匹的热情,军方不仅仅开放了更多军马的采购名额,同时也是提高了优质军马的采购价格。

同时为了保证军马的质量,尤其是骑兵的乘骑用马的质量,军方也是一再提高军马的标准,骑兵乘骑用马的肩高,已经从以往的一米三,直接提高到了一米三五,而仅仅是这一点。就足以把大部分矮小的原种蒙古马淘汰出局。

这个一米三五还是普通骑兵军马的标准,而在近卫军里,其乘骑用马的标准更为严格,肩高至少要一米五以上,实际上这个标准就是按照句容马来制定的。

近卫军下属三个师,也就是说有着三个师属骑兵团,目前其中一个骑兵团已经全员换装句容马,接下来近卫军还会打算把其他的两个骑兵团也换装为句容马。

不过受到句容马价格昂贵,喂养成本价格高昂,注定是无法被皇家陆军大规模接受的。

一个近卫军才三个骑兵团而已。了不起了才两千多骑,加上军官用马也不过几千匹而已,但是陆军的规模太庞大,骑兵的规模也更加庞大。

皇家陆军的骑兵和军队总数的比例配置。大约是十比一,独立骑兵和步兵师属骑兵加起来,约有七万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皇家陆军并不仅仅有陆军,同时它还有大量的守备部队,而在蒙古、乌台、直隶、新疆、浩罕、东北三省等北方、西北以及东北方向的省份里。其守备部队是包含了大量的守备骑兵的,而且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些北方省份的守备部队,其骑兵的比例还在逐渐加大。

目前,守备部队里有着一万多名骑兵,而军方的目标是增加到一万八千骑。

陆军和守备部队的骑兵加起来,那就是将近九万骑兵!

同时军队里还有诸多军官乘骑用马,这算下来的话,偌大的陆军需要的乘骑用马至少是十万起步。

这么多的马匹自然不可能都用句容马,这也不是说昂贵养不起的问题,而是句容马的繁殖数量不是很多,十年功夫了也才培育出来那么几千匹而已,这培育速度远远不如伊河马。

军方未来的主力军马,乃是伊河马!

而且伊河马乃是属于乘挽兼用型,部分马匹可能更偏向于乘骑,部分则是偏向于挽驮,五十公里的乘骑行进大约为一小时四十五分钟,一百公里则是七小时三十分钟。而用于驮挽的话,双马拉一辆载重一千公斤的四轮马车,在土路上行进二十公里,极限速度只要一个小时多一点。每天行进八个小时,走大约三十五公里的话,这种状态可以一直保持在三到四天。

换句话说,两匹伊河马可以拉着一吨左右的火炮保持高速行军三到四天,行程约一百二十公里左右。

这种速度和耐力以及挽力,放眼全球各种马匹里也算是少有的。

伊河马的各方面素质非常的综合,非要说缺点的话,也就是在乘骑爆发力上不如句容马这种高大威武的马匹,但是在驮挽上,却是完爆句容马,嗯,至于蒙古马这种小个子就更没法比了。

一个标准的六门十二磅前装炮炮兵连,用原种蒙古马需要一百五十匹左右,而使用伊河马,只需要一百二十匹,其他的连续行军,极限行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是相差甚大。

各方面的素质综合起来,才让伊河马成为了军方的首选,而军方不仅仅需要超过十万匹以上的乘骑用马,更需要至少十五万匹以上的役用马。

这年头军队的火炮机动,后勤运输基本只能靠畜力,嗯,这种机动模式用军事专业术语来说就是骡马化。

从古代一直到一战,全球军队清一色的骡马化,甚至二战以后也有不少大国的军队还是骡马化。

由此可见,马匹对于当代的军事发展是多么重要,如此也就不难想象军方为什么会下大力气推广伊河马,甚至自建军方内部的马场还不够,还想要向国内的民间推广伊河马。

因为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的话,依靠军方保有的马匹数量是严重不足的,到时候必然会大规模征召民间的马匹,如果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种战争,一场战争下来,至少也要征召一百多万匹战马才勉强够用,如果马匹存量丰富的话,两三百万匹也是能够消耗掉。

而如此巨大的马匹数量,是军方的几个内部马场无法供应的,只能靠民间来养马才能够保证到时候能够征召到如此多的马匹。

为什么说战争期间要大规模征召补充军马呢?

因为军方在和平时期其实保有的马匹数量不会太多,主要是骑兵以及军官的乘骑用马,如果是炮兵、辎重等部队的役用马,其实和平时期的保有量并不多,只有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少量战备部队才会保有满员的役用马。

一般而言,到了战争时期,部队动员后才会补充大量役用马。

军队为什么平时不保有大量役用马呢?倒不是买不起,而是养不起。

通常而言,军马的饲养标准比较高,高到什么程度呢的?养一年的钱基本可以买三匹同样的马,相对而言,养士兵比养马贵多了。

所以哪怕是财大气粗的军方,其实也是难以在和平时期就保有大量的役用马,不过骑兵的乘骑用马却是没办法,因为骑兵用马要经过长时间的密集训练,临时征召而来的马匹很难发挥出战斗力来。

军方对马匹的庞大需求,准确的说是对国内马匹保有量的需求,也就促使了国内对马政的普遍重视,改良马种只是最基础的,而更重要的是提高国内民间的马匹存量。

军方的初步要求是,在战争时期,军方要能够征召到至少五十万匹合格的军马,中期要求是征召到至少一百万匹军马,而到后期,只需要能够确保征召到两百万匹的军马。

别以为这个数字很多,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屁大点的陆军,就征召了一百五十万匹军马,隔壁的法国更牛逼,他们征召了一百八十万匹的军马。

而陆军规模注定远远要超过英法等欧洲国家的帝国陆军,就算到时候军马的比例少一些,但是也不能少的太离谱啊,至少百来万匹战马要保证吧!

要不然的话,谈何称得上是世界强军啊!

大战期间,没有百来万匹军马,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列强陆军,还是和那些二三流的小陆军一起玩泥巴去吧!。

第158章 王吕云遇敌第227章 捷传江宁第244章 线膛火炮第262章 李鸿章南行记第120章 先赏后剿第253章 沈驰云入沐阳第255章 近代骑兵的对决第295章 炮台和火炮第699章 海军军备竞赛第612章 陈月川的野望第290章 战争中的和谈第80章 扶持军工第537章 备战英舰队第382章 武重文轻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19章 主动追击第636章 风波起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381章 九江湖口第八十八 掌增援湖州第661章 朝鲜局势动荡第103章 黑夜混乱第433章 皇家科学院第471章 穷教育第210章 工商发展第447章 产业整合第425章 提亲第665章 李允慧见闻第188章 营造皇宫第665章 李允慧见闻第74章 上海商贸区第297章 广州失陷第148章 悍卒李阿大第490章 检阅海军第42章 胜负在此一举第413章 巡视当涂第228章 教育和留学第153章 惧怕和惊慌第418章 纸币发行第160章 军事散步第370章 自信或轻敌第625章 阴谋在行动第582章 新舰招标第290章 战争中的和谈第713章 英国的退缩第221章 骑兵之冲锋第352章 第六军的北伐第707章 帝国兴衰在此一战第685章 册立太子(二)第466章 海河工业区第623章 后装野战炮第186章 黄宗汉的选择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188章 营造皇宫第453章 军方人事调整第673章 内部妥协第229章 赴欧代表团第426章 昆明激战第259章 把李鸿章带回来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649章 海军革新第643章 方家第429章 缅甸局势第621章 普法战争第548章 新一代战舰第171章 整编扩充计划第375章 未来的希望第151章 三拒劝进第573章 东北大开发第13章 见黄宗汉第341章 办学难第563章 俄国人的恐慌第210章 工商发展第132章 随营学堂幼年班第48章 厘金初显第108章 主动出击第161章 镇江战役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149章 董离第250章 半斤八两第291章 谈判退让第291章 谈判退让第487章 报童卖报第383章 我还会再回来的第309章 殉国名单第406章 长沙春寒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680章 不同寻常的御前会议第两百零九 涨当涂工业区第350章 降臣李鸿章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607章 北海国购舰第168章 宫务厅情报处第99章 撤军和追击第469章 秘书处改革第681章 皇子初登场第32章 大战前夕第221章 骑兵之冲锋第574章 赵大黑闯关东第547章 海军技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