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新舰招标

不管外部如何变化,有什么威胁或者去争夺什么利益,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帝国如果实力不够,根本就谈不上和俄国,英国争夺什么利益。

因此,不管什么时候,帝国自身的发展始终是帝国的头等要务。

这从帝国的财政预算分配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两年虽然帝国进行了不少战争,但是军费始终没能够获得大幅度的增长,甚至在总体比例上还呈现持续下降的模式。

这两年,帝国的军费都是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七左右的规模,哪怕是海军要提出建造万吨巨舰,也能够让军费的比例跨过百分之三十这个关卡。

如此也就说明,帝国始终把主要的资源都投入到了内政建设中。

别看这几年帝国对外的动作频繁,但实际上帝国一直都没有大部分的力量投入到对外战争中,而这也不是帝国的特例,美国,法国和普鲁士都是如此。

美国结束内战后,也就是在夏威夷那边和帝国打了一场,但是美国很快就是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了内部建设中来,并加速了太平洋铁路的施工。

法国在五六十年代也是对外战争非常频繁,从克里米亚战争,再到法意奥战争,越南战争、现在的法国人还在美洲和墨西哥人打着呢。

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法国人的主要精力依旧是放在了工业革命里,二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法国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两倍,其具有代表性的煤炭产量,增加了十倍,铁产量增加了三倍多。原钢产量增加了九倍之多,铁路里程从一千多公里增加到一万五千多公里。

如此也可以看出,在这二三十年里。工业革命才是主旋律,各国之间的战争虽然频繁。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各国的工业发展。

帝国的整体情况和法国、普鲁士是非常类似的,虽然进行改革的时间要晚一些,但是在林哲的全力推动下,全国上下都是进行全面的改革,这种改革包括教育、工业、商业为主,至于政治改革,这倒是算不上,因为帝国的政治制度本来就是全新建立的。直接打破了前清的模式,所以谈不上改革。

这些改革,最后都有一个同样的目标,那就是实现工业革命!

而是否实现了工业革命,这其实是一个没有具体标准的说法,但是在各方面的主要工业数据至少要能够追上现在的主流工业国家。

和英国就不要比了,这个年代的英国太变态,和它是属于找虐,如果以其他国家相比的话,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不是已经没落就是国家本来就太小,并不具备完成工业化。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他们在当代已经不能算是一流列强,甚至二流都挤不进去,只能沦为三流。

意大利、奥地利、俄国这三个国家都各自有所缺陷,部分数据上虽然不错,但是都有着比较明显的短板,不过依旧是当代比较强悍的第二梯队的强国。

而美国则是发展太晚,内战之前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呢,如今内战之后美国虽然埋头发展。但是至少也需要十几年来沉淀,因此也不太好拿出来比较。

这个时代。比较典型的工业国家除了英国外,其实只有两个。那就是法国和普鲁士。

这两个国家都是相继在1870年前完成工业革命,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人口数量以及工业水平都比较高,没有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

那么这两个国家到了1870年后,他们的主要工业数据是什么样的呢?

铁路里程上面,法国人拥有一万五千多公里,德国人要更多一些,达到了一万八千多公里。

生铁产量上,法国拥有一百一十七万吨,德国有一百二十六万吨,原钢产量的话,法国是八万吨、普鲁士是十四万吨多点。煤炭方面,法国人的产量是一千万吨左右,而普鲁士则是有两千六百万吨上下。

这些工业数据,让这两个国家成为了十九世纪后期里一流强国,仅次于英国。

而法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更是相继向英国发起挑战!

以后就不说了,就说现在,现在英国皇家海军的最大敌人是谁?是在远东击沉了他们一艘铁甲舰的中国海军吗?

不是!

在六十年代时期,英国皇家海军的最大敌人是法国海军,其次是意大利、奥匈帝国以及俄国这三国国家的海军。

而帝国海军的话,只能算是英国皇家海军众多对手的其中一个,也就是在西太平洋海域对英国人威胁要大一些,而放眼全球的话,帝国海军并不足以威胁到英国人的海权。

英国人之前之所以在香港问题上做出让步,并不是说帝国海军可以抗衡英国海军,而是因为英国人如果拉一大票铁甲舰来远东和帝国海战,得不偿失不说,而且一不小心就会被野心勃勃的法国佬杀进伦敦。

因此在十九世纪的中期,英国佬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

真要对比的话,还是和法国和普鲁士比较好一些。

如果要做到法国人和普鲁士的程度,不说完全比肩或者超过,但是也不能落后太多啊!

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部分数据上帝国是能够追上,甚至超过普法两国的数据,比如说原钢和生铁产量上,1866年的帝国就拥有六万吨原钢和九十万吨生铁的产量,等到1870年的时候,有着非常大可能性会超过普法两国的产量。

煤炭产量上,超过法国人比较容易,但是要想达到普鲁士的标准还是比较困难。

生铁、原钢、煤炭这三项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上,帝国实际上已经是迈入了二流强国的范畴,现在正朝着一流强国的标准迈进。

但是帝国也不是没有短板,这个短板就是帝国的铁路里程实在太少。截止到1866年,建成并通车的铁路里程一千公里都不到,这个数据实在是太让人难堪了。

要知道这年头。主要的工业国家随随便便都有好几千公里的铁路里程,就连俄国这个农奴制国家。都有着好几千公里的铁路了呢,意大利、奥匈这些国家也有四五千公里的里程,更不要说法国和普鲁士,一个个都上万公里了,而英国更是直奔两万公里了。

在铁路建设这一项上,帝国和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可以说是全面落后!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帝国铁路发展太迟,1860年后才开始大规模建设。至今也不过六七年时间而已,而前几年都是在试验,就算是决定建设大规模的铁路后,也需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去进行前期勘测。

根据帝国交通部的规划,帝国的铁路建设将会在这两年逐步增加,到1870年左右达到新高峰,因为那个时候不仅仅津浦线、东北铁路会进行施工,同时宁广铁路等多条铁路线也会陆续施工。

这几年里,至少会有超过五千公里的干线铁路进行施工,而这还不包括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平原地区建设的一些铁路支线。

交通部预计。等到1870年后,帝国建成通车的铁路里程会达到三千公里,等到了1875年后。至少会有八千公里的铁路建成并通车。

现在建设铁路说困难也困难,说简单的也简单,只要金钱和足够的劳动力到位,而且还是在地形平坦的地方进行修筑,其实铁路修起来还是很快的,两三年就修成并通车的例子非常多。

铁路建设的落后,侧面上就可以反映出来帝国的内河以及近海运输的发达,毕竟没有铁路的话,大宗货物的运输就需要依赖内河以及近海运输了。

国内最大的内河航道。长江的中下游,即上海到武昌这一段。每天都有众多的轮船航行其中。

早些年的时候,民间看见这些会冒烟的火轮还会惊讶无比。但是现在几乎每时每刻都可以在江心里看见这些冒着烟而航行的轮船。

由于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也是导致了帝国的造船业成为了这两年增长快速的一个产业。

早些年的时候,帝国的近代造船厂并不多,仅有几家有着皇家或者军方背景的造船厂能够制造大吨位的蒸汽船只,比如上海造船厂,天津造船厂,广州造船厂,青岛海军造船厂。

而一些民资的造船厂,普遍规模小,技术能力薄弱!

但是因为帝国国内的航运业繁荣,那些航运公司灰雾着皇家银行的银行本票是到处订购船只,前几年的时候,在国内无法购买到大量船只,很多航运公司都是在东南亚甚至印度地区订购船只。

在这期间,国内的造船厂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仅仅是上海以及周边地区,就有大小造船厂十二家,除去上海造船厂这家比较特殊的企业外,其余十一家清一色的民营造船厂,当然了其中比较大型的几家也是少不了海军或者交通部的扶持。

比如上海造船厂隔壁的淞沪造船厂,乃是国内排名前三的民营造船厂,规模比较大,技术也过得去,可以制造排水量达到两千多吨的远洋蒸汽商船,也可以为军方制造四五百吨的近海铁甲炮舰。

当然了,和上海造船厂技术雄厚,专注于军舰和远洋大型船只的建造不同,淞沪造船厂主要是建造吨位小的内河以及近海船只为主,别看这些船只吨位小,技术也简单,但是利润并不薄弱,而且少能积多。

它建造一艘内河船只的利润兴许还不到你建造一艘大型海船的三分之一,但是你造一艘海船,他就能够造三艘甚至五艘的内河船只啊,这对比下来,其实淞沪造船厂的利润并不低。

这利润丰厚的淞沪造船厂,自然也是不甘心一直在内河和近海船只领域的,同样是造船厂,它也是眼红国内的其他几家大型造船厂建造远洋大型船只的利润啊。

不过虽然它也是投入巨资建设了一座六千吨的船坞,引进了不少机械设备,但是这么久却是一张订单都没有抢到,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客户宁愿去造价高一些的上海造船厂订购船只,也不愿意来它这里,因为上海造船厂的名头大啊,是个人都知道,上海造船厂是造军舰的,技能能力相当强悍。

为了吸引民船的订单,这一次淞沪造船厂是准备着真刀实枪造一条远洋军舰出来,哪怕是为此亏本都在所不惜,为的就是让外人知道他们淞沪造船厂的技术能力是丝毫不比国内的其他几家大船厂差的。

因此当海军进行新型铁甲舰招标的时候,淞沪造船厂的几位高管连同核心的工程师是一股脑的跑去了南京,准备参加招标!(。

第75章 出兵松江第546章 战后封赏第5章 县令相邀第220章 对决练军第642章 重设经济大臣第152章 登基称帝第434章 教育发展计划第177章 江南矿务公司第607章 北海国购舰第440章 散兵编制第626章 里维拉贸易公司第426章 昆明激战第143章 举旗造反第105章 浴血冲锋第452章 演习和变革第195章 科举题目第618章 阅舰式第399章 西征展开第254章 一夜寒风起第268章 冬季战略调整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146章 王侯之赐第74章 上任设衙第358章 第六军渡江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467章 天津北方钢铁厂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247章 沈驰云的野望第226章 京师巡警厅第320章 编制改革第697章 前无畏战列舰时代第469章 秘书处改革第643章 培养体系第393章 雪地逃亡第100章 太平军的战壕第629章 当涂之发展第396章 咸丰身死第584章 二等铁甲舰的争论第132章 随营学堂幼年班第316章 国宴第459章 一战成名第547章 海军技术改革第402章 九江前线第307章 骑兵出击第116章 弹劾和防备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438章 电报第376章 第九协防师改革第233章 中华门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332章 捷报东来第152章 登基称帝第8章 营制第313章 筹款国宴第541章 钢铁巨舰的对决第340章 江南大学第24章 新军服和军衔第227章 捷传江宁第247章 沈驰云的野望第517章 母凭子贵第3章 比烂的战争第663章 废黜朝鲜国王第443章 美国内战的蛋糕第530章 火奴鲁鲁海战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660章 确立金本位第192章 选秀和国本第360章 包令的南京之行第257章 最强者的对决第341章 办学难第588章 畸形的社会第389章 逃亡之路第698章 摩天大厦第585章 掌控太平洋第115章 刺刀冲锋第176章 银行和货币第631章 教育强国第287章 联军总攻第163章 镇江兵变第526章 登陆进攻第296章 无法避免的战争第463章 编修清史第387章 咸丰东狩第187章 逃跑和封赏第337章 继承人第364章 视察帝国大学第280章 退守广州第658章 海军上将科伦克级铁甲舰第248章 平淮安进桃源第62章 破城第10章 出征第54章 兵指青浦第710章 南海大捷第551章 联军登陆夏威夷第324章 战争中的发展第33章 炮弹下的盾牌第646章 皇子独立第309章 殉国名单第122章 扩大商贸区第348章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