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教育强国

【播报】关注「起点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1871年秋,贵州省会贵阳,在一片还泛着新油漆味道的校园门口,汇集了贵州地面的诸多首脑官员,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身穿一身中华装的一个光头男子,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贵州省巡抚宋勋其。

而在他的左右身后,则是一大片穿着中华装,佩戴着牡丹徽章的官员们,一大群官员旁边,则是诸多或穿着西服、或穿着老式长袍、或是穿着中华装的男子们。

此时,宋勋其正在对着下面的一群学生进行着简单的演说:“众所周知我们贵州除了大山就是大山,没有江河之运利,没有煤铁之地利,就连田地都没有多少。但是我们难道就这么甘愿祖祖辈辈就被困在大山之中受苦受穷吗,不,我们要努力的闯出一条属于我们的道路来。

圣训有云教育强国,而今天我们贵州,就要踏出教育强省的第一步!

而教育强省的希望,未来家乡父老们的希望在那里?就在这里,在你们身上!”

“作为首届贵州大学的学生,我真诚的希望你们能够用心学习,并在未来学以致用,如此才能够更好的报答家乡父老为你们所作出的牺牲!”

宋勋其并没有说太久,很宽就是从台上退了下来,然后贵州学校的校长,教育处主任则是相继上台讲话,言语间无不表达出对台下这三百多名学子的重视。

贵阳高等师范学校,乃是帝国西南部地区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尽管在过去的十多年来,帝国已经陆续筹办了多所大学以及高等师范学校,如今帝国境内,各类大学有九所、高等师范学校则是有十二所,两者相加,高等院校的总数是二十一所。

然而这些高等院校却是大部分都是在东部沿海各省。其中江苏、广东、直隶、浙江这四省包揽了十五所高等院校。

剩下的六所则是被中原各省所瓜分。

至于西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等,则是一所都没有。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一部分是高等院校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很多地方都在竞争大学或者高等师范学校能够落户本地区。而教育部每年的扶持经费是有限的,不可能说给每个省都安排转向资金的扶持。

教育部的扶持资金,一般都是需要考虑非常多的方面,一个是生源,另外就是学校所在地的辐射能力。周边有无成规模的企业等等。

因此教育部选择新建大学的时候,一般会考虑在经济、工业等各方面综合素质比较优越的地区。

因此也就造成了教育部在新建高等院校的时候,比较喜欢在东部省份建立。

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不同,对于基础教育的扶持,教育部基本是一视同仁,甚至某些时候会偏袒那些穷省,但是在高等教育的扶持上,教育部却是需要考虑的太多。

在这种大背`景下,贵州能够把贵州大学给办起来,乃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前年的时候。教育部决定在西南地区尝试性的办一所综合性大学,以解决西南地区学子必须远赴中原甚至跑到东部各省就读的局面。

当时云南、贵州、甚至广西、甘肃、四川等省都是极力争取,本来条件最好的乃是四川,其次是广西。

但是教育部在进行论证的时候,有人提出了意见,说四川和广西已经分别有了一所高等师范学校,然而云南和贵州却是没有只有初等师范学校,至于甘肃,摆脱那是属于西北了好吧!

至于云南,有人说云南这地方实在太远了。而且和缅甸等东南亚相邻,此外云南那边也不算太平云南以及隔壁的西康都不算太安宁,土司叛乱时有发生。

这从帝国始终在这一地区驻扎有众多的军队就可以看得出来了,防备英国人和宁王朝是一方面。但是弹压当地土司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把一所耗资颇大,肩负着皇国未来数十年育才希望的综合性大学放在云南?要是出了什么事怎么办?

但是也有人说了,贵州也有土司不稳的因素啊!

最后各方扯皮之后,还是决定把这所综合性的大学放在贵阳,做出这种决定不仅仅是因为贵阳有多么好,也不是说放在云南昆明就真的那么危险。也不是说四川不需要了,更重要的是一些政治上的博弈。

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落户,将会给当地的官员带来极大的政绩,而为了政绩,那些官员可是不会手软的。

一所大学的落户,背后却是各方官员的博弈,最后宋勋其赢了!

他借着去年述职的机会,不仅仅向林哲大倒苦水,希望直接获得林哲的直接支持,另外也是其他的几个政治派系做出了一些政治上的交换,如此才把这所大学给拿到手。

本来这所大学是预定到明年才开始招生的,但是强国圣训的影响下,再加上宋勋其的任期已经只剩下一年了。

通常来说,帝国的高级官员,其任期一般为五年,这些一般指内阁成员、各省巡抚等,而且从帝国成立到现在,就没有过出现过巡抚任职超过五年的情况,任期满一般都会调任,而更多的是任期没满也会调任。

至于中低级官员则是更短一些,县令、知府通常都是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三年任期后通常会调任,不过特殊情况下也会再连任三年。

按照这些官场惯例,宋勋其到明年的时候,就应该被调走了,直接告老还乡到不至于,作为一个巡抚级别的高级官员,放在前清那会就是二品的高官,他今年不过五十四岁而已。

而且身体也没有大碍,以他的年龄,完全还能再干一届,如果能够在六十岁之前进入内阁。到时候说不准还能够在内阁干一届再致仕呢。

不管是大官还是小官,都是喜欢政绩的,而且宋勋其可不会把自己辛辛苦苦,甚至做出了不少政治利益付出才获得的贵州大学交给后人。等自己走了后,这贵州大学才正式开学的话,那么还有自己什么事啊?

所以,在宋勋其的大力推动下,贵州大学在短短半年里就是完成了讲师的招募和聘请。校舍是直接占用了以往官府的一座院子。

而后,在教育部的配合下,贵州大学就是进行了第一次招生,首批学生为三百多人。

其中贵州本地生源约五十多人,其他学生大多是西南各省的,此外也有不少西北、中原甚至东部省份的学生。

这年头帝国的大学那么少,每一所大学都有着大量学子挤破头想要进入,大多都是各省份统考里名列前茅的学子。

以往的帝国国内的各所大学通常都是自主出题对学生进行考核,但是这种招生模式一开始还可以,但是很快就是发现了各种问题。首先是不是每个学子都能够千里迢迢跑去报考的,而且报考大学和参加科举会试不一样,因为大学可不止一所,在南京有,在上海也有,广州和天津还有。

学生总不能把每个省份都走一遍啊,先不说这路途上的花费,就是时间也来不及啊,因为国内学生的招生一般是在七月份进行秋季招生,极少数是春季招生。学生们就是坐飞机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内走遍全国赶场啊。

此外,学校自主招生之后,前两年还好,但是很快就是爆发了作弊丑闻。由于试题都是学校的老师出的,所以一些老师铤而走险,在考前贩卖试题答案等。

最后在1866年的时候,教育部不得不取消了各所大学甚至是高等中学、初等中学的自主出题资格。

每年的时候,由各地教育部门统一出题,进行官方考试。并给出成绩,而这个文科成绩则是学生的统一成绩。

学生以这个成绩作为标准文科成绩,然后报考各学校!

具体是,县教育部门负责初等中学的考试、府教育部门负责高等中学、初等师范学校的考试,这些都比较简单,因为学生一般都会报考当地的中学,很少说报考外地的中学的,报考了人家一般也不收,因为中学和小学都是属于基础教育体系,而这些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相当多一部分都是地方政府解决的,中央教育财政可没给多少钱,因此各地的学校基本都只招生本地学生。

如果你是外地人,只要你的父母要是能够拿出在本地工作若干年、连续缴纳多年少赋税就可以,这是针对普通人的。至于你家里有钱,那就更简单了,随便投资作协什么,只要为本地民众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同样可以。

然后还有更简单的方法,直接向学校捐款,而这也是各所学校最欢迎的一种方式,深受校方的喜爱,捐个几千上万的,上海的高等中学随便你进,捐款十万以上,号称帝国最难考进的中学校‘南直隶中学堂’也能进去,这学校的有三种,一种是天才,靠着自身的才华堂堂正正考进去的,一种是贵族高官子弟,靠着家族父辈的名声进去的,第三种就是超级富豪的子弟,嗯,靠着砸钱进去的。

因此帝国教育体系里的本地人,并不只是说本地户籍,同样包含为本地创造税收的人群,帝国可没有和后世那样的户口以及学籍制度,只要你愿意并有能力,你可以跑到任何一个地方进学。

至于大学以及高等师范学校的招生考试,确实要更加规范一些,由各省教育部门负责出题并考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各省教育部门并没有直接招生的权力,他们只负责出题,并给出学生的基础科目的成绩。

然后学生拿着毕业成绩以及统考成绩,然后还有各种举荐信,比如说高等中学的校长的推荐信,名望士绅、官员、甚至是普通人的推荐信寄给各所大学。

有足够信心的话,你也可以随信附上一篇文章或者其他可以证明你自己才华的东西。

各学校收到这些学生的投考后,会对学生的成绩以及各项资历进行审查,然后选择他们认为最优秀,最符合自己学校的学生。

不过这个过程里,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那就是由于很多省份是没有大学,但是这些省份的学子总不能没地方上大学吧,同时又为了避免这些大学过于偏袒本省份的学子,因此教育部是有明文规定:各所大学招录的本省户籍学生,不得占据招生总额的百分之五十。

剩下的百分之五十给谁教育部不管,反正是需要给外省学子

这种就避免了教育资源比较落后的省分,其学子要和教育资源比较雄厚的省份的学子进行竞争,要不然的话,就云贵或者中原这些地区的学子水平,他们是非常难和江南地区,读书风气非常浓厚的地方的学子们进行竞争的。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竞争依旧非常激烈,但是总比一丝希望都没有要好。

如果没有这种政策,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子,那么他就会延续早期的招生情况,其新生几乎清一色来之于江苏,尤其是上海地区,这倒不是这个学校偏袒本地学生,而是因为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基础教育的优势实在太大了,上海市区里,高等中学就足足有六家这么多。

江南地区的大学喜欢找本省学生,不是他们有着本地的情节,因为高等院校和基础学校不同,高等中学、初等师范以及初等中学,小学等,这些都是基础教育,办学经费的大头基本都是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承担,因此自然是不会面向全国招生。

但是高等师范学校以及大学的话,这些高等院校却都是教育部直辖管理,和地方政府没啥关系,虽然地方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办学经费补贴,但是这样是为了毕业生,而不是为了生源,因为有了大学提供的毕业生,将会给当地的工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人才优势。

因此高等学校的管理权基本都是在教育部手里,因此教育部是不会坐视一所大学全都录取某一个省份学子的事出现的。

当然了,上述情况都只限于官办学校,至于民办学校不在此列,而且帝国的民办学校还不少,他们要怎么招生教育部可没权利管。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

第543章 撞击敌舰第165章 石达开的艰难抉择第78章 各方利弊第123章 井喷式发展第167章 林安飞回京第687章 阿富汗乱局第436章 铁路发展计划第323章 联军增援抵达第78章 各方利弊第184章 线列对射第498章 湘潭起义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102章 保护军帅第7章 募兵买枪第106章 大胜而归第623章 后装野战炮第327章 倾巢而出第520章 夏威夷第67章 协防上海第387章 咸丰东狩第94章 狂傲第285章 势均力敌第606章 中岛佐木第441章 铁甲舰第660章 确立金本位第576章 丝袜舰队第690章 兰港国朝贡第165章 石达开的艰难抉择第523章 千里最强兵力第166章 攻克南京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147章 围攻杭州第193章 混战皖北第211章 三国领事来访第283章 大战将起第332章 捷报东来第74章 上任设衙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437章 交通部和铁路公司第460章 订单大爆发第297章 广州失陷第151章 三拒劝进第490章 检阅海军第778章 中美勾结第174章 生丝和税收第68章 十万两第399章 西征展开第186章 黄宗汉的选择第623章 后装野战炮第622章 大陆军政策第610章 订单争夺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战炮第415章 横扫巴东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572章 东北铁路第84章 水师初成第174章 生丝和税收第41章 三冲敌阵第413章 巡视当涂第574章 赵大黑闯关东第466章 海河工业区第91章 攻城第101章 压制和进攻第338章 科举改革第132章 随营学堂幼年班第579章 宁朝动乱第554章 四国条约第541章 钢铁巨舰的对决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320章 编制改革第8章 营制第605章 三国之势第487章 报童卖报第355章 都兴阿的炮灰第618章 阅舰式第547章 海军技术改革第373章 军官缺口第219章 桃源大决战(二)第291章 谈判退让第520章 夏威夷第192章 选秀和国本第131章 敌骑来袭第611章 陈月川回京第328章 后装步枪的首秀第267章 汉特?威廉的失态第476章 炮击下关第472章 工业井喷第464章 后宫版八国联军第172章 残忍的工业第486章 齐琳的目光第693章 中亚叛乱第670章 帝国炮兵第101章 压制和进攻第233章 中华门第441章 铁甲舰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300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二)第359章 兵临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