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商贸区风云

在商贸区的一系列基础建设之前,备受瞩目的公用机构建设不是道路,实际上乃是巡警处的办公用楼以及运转经费。

由于饱受治安困扰,不管是商贸区衙门还是各国领事,实际上都非常支持巡警处的筹建以及运作。

为了让巡警处不受经费紧缺的困扰,在各国领事的协助下,商贸区衙门向数大洋人银行借款三万两银子用于修建巡警处办公大楼,监狱等建筑以及招募巡警人员、购置警用装备的费用。

首批借款用于公用事业的案例成功后,随后的大量基础建设也是沿用这一案例,比如说洋泾浜桥这座桥梁的建设同样是借款。

洋泾浜以前虽然有几座桥,都都是小桥,远远不足以沟通两岸所需,为了满足两岸的交通需求,让洋泾浜南北岸真正成为一体,让洋泾浜南岸发展的更加迅速,商贸区衙门采纳了大量洋商、华商的建议,准备在临近黄浦江的沿江地带的洋泾浜上修筑一座石桥,预计耗银两两千两。

诸多桥梁和道路的建设,大多是商贸区衙门以财政收入为担保进行的短期借贷,林林总总加起来共借了大约十万两。

借了钱修桥铺路,那么路怎么修呢,自然是按照林哲制定的整体规划来。

初步规划是沿江地带以原来的英租界为核心,作为金融商贸地区,因为这里之前就汇集了大量的洋商、华商的商行、银行,本来就是一个现成的金融商贸区,现在只是把地方继续扩大而已。

此外远离江边的内陆地区则是规划出了一片工业区,以及普通住宅区,高档住宅区等。

目前的各大规划中,工业区的发展算是最落后的,这是因为目前的上海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贸易城市,以转口贸易为主要支撑,各大洋商。华人商行并不在上海本地生产东西,其交易模式为华商从中国各地收购物品,然后卖给给各地洋行,再由洋行运到外国销售。

其外国产品也多是如此,由洋行运到上海,再由上海的各大华商购入并转销到国内各地。

本地生产的多是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作坊,规模稍大一些的也就只有林氏商行的林德机器厂,以及还处于筹办试生产阶段的林氏机器缫丝厂了。只是林德机器厂满打满算也只能说是一个手工作坊,而林氏机器缫丝厂目前连工人都没招募完毕,尚未大规模生产。

其他零星的手工作坊规模也不算大,要想在商贸区内发展工业,任重而道远。

其实目前商贸区内发展最为迅速的还是普通的住宅区,这些住宅区目前多以建筑简陋的房屋为主,主要出售、出租给刚来商贸区的逃难华人居住,短短数月内,就已经建造了上千栋简易房屋。

而高档住宅区的发展同样迅速,为什么?

因为来上海商贸区的有钱人多啊,很多苏南、皖南地区的地主老财都是带着全部家当来上海逃难的,这些人手里不缺钱,购入房子别说几百两银子了,几千两都是不带眨眼的。

那些刚修建起来的小洋楼大多被这些钱多的发慌的地主老财抢购一空,让几个专门购入地皮盖房的房地产商人们笑的合不拢嘴,让卖地皮获利数十万两的余胜军更是乐呵呵。

而商贸区衙门也是从中抽税抽的非常满意。

目前商贸区衙门的各种征税数额还比较小,目前最大头的收入暂时是地产交易税。

根据规定,商贸区内的地皮买卖,嗯,也就是‘永租权’的转让,不管价格多少,一律按照转让价的百分之五征税,租房也抽中抽税。

虽然目前的地产税收是大头,但是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中商贸区的其他税收也不容小窥。

根据上海商贸区章程,商贸区衙门是有权力向洋人、华人征收各种税收!

而商贸区里华洋混居,对华人征税简单,怎么样都可以,但是对洋人怎么征税呢?这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是个很尴尬的问题,按照传统方式来征肯定是不行的,而且也不能洋人、华人征税分开来搞,因为这样容易引起纠纷。

最后林哲一咬牙,直接仿效了西方等国,建立纯西式的征税制度,一方面自己不吃亏,另外一方面也让洋人无话可说。

按照西式制度征税,那各种税收可是非常多的,如果商贸区发展的好,税收破百万指日可待。

林哲对商贸区的期待相当大,不然他也不会把整天都把精力放进商贸区事务里头了。

当林哲处理商贸区事务的时候,率领西剿混成团出征松江的石琅翼也是传回了捷报。

称他率军抵达松江后,贼军已经快要攻进松江城,随后他直接从背后袭击贼军并成功大破之,贼军向北溃逃后,他在率军追击五十余里,前后一共杀贼六百余。

这些小刀会的残兵败将已经引不起林哲的注意了,经过松江一战,整个苏松太地区的小刀会实力基本已经被肃清,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贼军威胁到这一地区的平稳了。

如此也就让林哲有时间和精力继续放在商贸区上以及整军扩军上。

十二月,经过紧张的数月招募,余胜军各部已经基本满编。

五个步兵团,四个炮兵连,两个骑兵连,两个辎重团在人员上已经做到了全数满编,让余胜军的总兵力首次超过了五千人。

装备上,步`枪依旧选用林德机器厂改装而来的米尼步`枪,而火炮各炮兵连有所不同,第一炮兵连还是旧式的劈山炮,第二炮兵连乃是十二磅火炮,第三炮兵连是六磅火炮,而第四炮兵连目前只有几门旧式劈山跑,专门为该连购入的六门十二磅火炮目前还没有到位。

目前余胜军各部分别驻防湖州、松江、上海三地,弹压地方肃清匪患,而各部目前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事,可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训练上。

林哲相信,再给他半年时间,足以训练出五千精锐的近代军队出来!

就当林哲忙着自己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时,吴健彰却是终于吞下因为失陷上海的恶果!

十二月初,朝廷正式以‘渎职贪腐’的名义将吴健彰革职!

虽然吴健彰在上海失陷后花费了不小心思要夺回上海,也积极配合了林哲在上海的动作,但是朝廷的大佬们依旧将他直接革职了事。

对吴健彰的被革职,林哲也是早早有了心理准备,在这年头丢了上海,还曾经被小刀会俘虏过的吴健彰简直是传统儒家官员的耻辱,不把他革职不足以抚慰无数破城后自杀或者被杀的官员。

只是,这吴健彰被革职了,继任的会是谁?

继任者的性格、为人处事如何?这些都是林哲所需要面临的问题!

尽管林哲是商贸区督办,在行政职权上面和苏松太兵备道并没有直接联系,因为这个商贸区不归苏松太兵备道管,甚至都不归江苏巡抚管,算得上是一个小规模的独立行政机构。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商贸区都在上海境内,边上就是上海县城呢,和苏松太兵备道打交道的地方非常多,这继任者要是个不懂事的,难免会给林哲造成诸多麻烦。

林哲担心着,而作为江苏地面上的直接负责官员,许乃钊也是为了这苏松太兵备道的后继人选发愁。

别以为苏松太兵备道只是一个普通的四品道台,实际上在当代苏松太兵备道乃是一个非常敏感,重要的职位。

因为他得和洋人打交道,目前的清廷可没有什么外交部之类专门和洋人打交道的机构,目前和各国的普通外交事务一般都是交给通商口岸所在省份的地方官员处理。

上海条约港的直接负责官员就是苏松太兵备道!

换句话说,这苏松太兵备道就是清廷派驻在上海地区的外交官,同时苏松太兵备道还兼任江海关道,要处理海关事务。

所以这个职位对官员的要求相当高,首先第一条就是得能和洋人打交道,寻常官员根本不能胜任。

“我看松江府海防同知蓝蔚雯不错,他主管海防事务和洋人接触频多!”旁边的一个幕僚如此建议许乃钊。

但是一旁的黄以典却是开口道:“苏松太道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而且不仅仅需要和洋人打交道,同时还需要能够和林大人配合。”

“我看松江知府薛焕不错,他在松江府的时候和林大人相交良好,这到了上海后必然也能够配合林大人处理好各项事务!”

一旁的另外一个山洋子胡须的幕僚却道:“你还不如直接让湖州知府曲胜潮去上海呢,他和林哲配合的更好!”

“当初余胜军在湖州和贼军激战,湖州方面给予了余胜军极大的支援,不然余胜军也不会轻松获胜!”

曲胜潮要是听见这话,估计得直接晕过去,我什么时候主动配合过林哲了?我明明还弹劾了他好几次好不好!

许乃钊听着这些幕僚的话,心中也是有些犹豫!

苏松太兵备道这个位置不容易安排,得能和洋人打交道,同时也要和林哲大力配合,做好余胜军的一些善后工作。

他邀请林哲协防上海是为了什么?可不仅仅是为了让林哲的余胜军协防上海那么简单,还希望余胜军扩军后,继续西进驻防苏州,甚至镇江,他已经听闻了消息,说向荣已经是向朝廷请求援兵,而这援兵除了其他清军外,还有余胜军。

所以以后余胜军西进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余胜军西进,这后勤保障工作就需要地方官府的积极配合,要是搞一个和林哲不对付的人去了上海,恐怕会徒生事端。

随着众人再一次说话,一旁的黄以典却是突然道:“东主,不知道您有没有考虑过让林大人直接署理苏松太道?”

第230章 阿来,放狗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舰队第690章 兰港国朝贡第330章 后装步枪的时代第228章 教育和留学第357章 当涂级和浮桥第612章 陈月川的野望第58章 价值百万的上海第659章 敌人和朋友第542章 紧跟本舰第494章 研发机枪第668章 布拉镇第20章 伤亡悬殊第398章 横扫北方第254章 一夜寒风起第537章 备战英舰队第344章 上海建市第305章 联军总攻第486章 齐琳的目光第690章 兰港国朝贡第389章 逃亡之路第359章 兵临济南第19章 主动追击第262章 李鸿章南行记第695章 现代文明推广运动第107章 城破殉国第528章 冲突升级第544章 女蜗号战沉第698章 摩天大厦第13章 见黄宗汉第473章 新疆设省第707章 帝国兴衰在此一战第468章 皇室资产管理处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339章 私营教育第32章 大战前夕第262章 李鸿章南行记第109章 四千对四万第201章 兵员匮乏第638章 宁耀安之死第565章 阿瓦恰湾第635章 李平桐第101章 压制和进攻第50章 林德机器厂第316章 国宴第143章 举旗造反第556章 全球海军的变革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423章 北岸工业区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发展第443章 美国内战的蛋糕第714章 太子监国第214章 洪泽湖军议第605章 三国之势第344章 上海建市第八十八 掌增援湖州第267章 汉特?威廉的失态第553章 争锋相对的谈判第37章 遭袭第287章 联军总攻第247章 沈驰云的野望第387章 咸丰东狩第194章 科举和新式教育第713章 英国的退缩第499章 华盛顿号的一生第9章 训练再训练第100章 太平军的战壕第223章 桃源大捷第81章 林德1854步枪第452章 演习和变革第317章 纺织产业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433章 皇家科学院第268章 冬季战略调整第282章 连夜抢修第703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714章 太子监国第179章 渡江北上第612章 陈月川的野望第322章 渔船和情报第210章 工商发展第703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158章 王吕云遇敌第685章 册立太子(二)第420章 东北设省第170章 整编扩军会议第338章 科举改革第571章 铁路网的野心第657章 船头对敌第409章 林哲的召见第577章 马政杂谈第284章 死守不出第127章 步步紧逼第644章 他必须死第425章 提亲第210章 工商发展第430章 军援林成庭第479章 华盛顿号首秀第660章 确立金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