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攘夷之功

殿宇高耸,庄严肃穆。

秦王政看了分列两旁的众公卿一眼,淡淡道:“赵将军率兵伐灭代国,擒获贼寇赵嘉、燕喜,并破胡兵十万,可称善也。寡人曾闻,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罚不迁列,欲民速规为不善之害。”

“故今日当议功论赏,以显我将士之功勋,昭我秦国赏赐之分明。”

秦王政开口,挑开今日话题。

灭国赏功,按照正常的情况,应该要等待灭代的将士押送俘虏的两王,以及代国公卿前来咸阳奏捷献俘,然后在大殿上进行封赏,方是正理,就像之前秦国灭魏、楚的时候一样。

现在秦王政有顺势征灭齐国之意,自然不可能为了一个赏功,就让屯驻前线的秦军赶回咸阳,受赏之后又再度开拔东境。这种操作对一向务实的秦人来说,是直接排除掉的。

但另一方面,灭国之后,对于有功将士的赏赐也不能耽误的,否则不仅有违秦法,且会赏罚逾时,会打击前线将士作战的积极性。

所以这一次就参照之前王翦灭赵之后,屯驻中山的情况,咸阳在核实前方将领的功勋后,将爵位赏赐下发。

至于核实的方法,除了主将赵佗的亲笔帛书外,前线随军的监御史、军法官都有相应的禀报,以及恒山郡守、尉的相关报告,真实性是没有问题的。

眼见大王开口,便有主爵中尉赵亥站出来。

这位头发斑白的老臣,一板一眼的宣布此番赏赐之事。

右庶长蒙恬,有擒拿代王赵嘉,燕国太傅鞠武,以及领骑兵破击匈奴之功,可升爵一级,为左更。

五大夫苏角,功劳和蒙恬一样,其亲手擒获了代王赵嘉和太傅鞠武,擒王之功,自然能让他爵位上升一级,为左庶长。

还有公大夫卢绾,也因为擒获燕王喜,以及分润灭国之功,跨越两级,升爵为五大夫。

除了这三人外,包括赵佗在内的诸位秦将,都是些金钱赏赐,并没有得到爵位的上升。

秦王政眉头一挑,开口道:“赵佗领军灭国之功,可升爵乎?”

赵亥摇头道:“禀大王,代国虽称为国,然不过一郡之地,不及昔日灭韩之功,若为大上造,还差了一些。”

“主爵中尉真是严格啊。”

众臣看着赵亥满脸严肃的面容,皆是暗自摇头。

赵亥乃是昭襄王时代留下来的老臣,行事素来古板严格,不太通情理。

自他任职为主爵中尉后,除了大王有时候亲诏的特例,比如赐爵李由那种情况。一般的正常爵位升迁,他都表现的非常严格。

不过这也是秦王政的有意之举,自从嫪毐以佞幸封侯,并培植党羽,拉拢朝臣后,秦国的爵位一度有泛滥的趋势。

故而秦王政掌权后,正要以赵亥这位古板之臣来规范爵位的赏罚。

只是如今这位老臣,却有些不太懂大王的心思。

秦王政没有生气,对着殿中诸臣平静问道:“关于此番赏爵之事,诸卿可有话说?”

议爵之事,一向是主爵中尉和邦尉负责,其余诸卿没有资格插手,秦王政如今当众询问,意思已是昭然若揭。

立刻就有知心人站了出来。

“臣李斯,认为赵将军功勋不止如此,有升爵为大上造的资格。”

李斯声音提的很高,让诸卿侧目。

李由和赵佗的事情,在场诸人大多听说过,故而诸位公卿对李斯抢先站出来的举动,颇感意外。

秦王政嘴角微勾,说道:“廷尉若有异议,当可直言。”

李斯立刻道:“臣认为此番赵将军除了灭代国外,擒获燕王与大破胡兵亦是大功。”

“昔日我秦军伐灭燕国,燕王喜遁逃而不知所踪,致使灭燕之事尚有缺憾。燕王不擒,则燕地之民尚怀复国之志,侥幸之心。如今赵将军擒获燕王,便可断绝燕人复辟之意,有助于我秦国彻底统治燕地,此功不可小视。”

“且燕王投靠匈奴,欲借胡兵复国,其罪甚重。赵将军于此之时,不仅擒获燕王,更破胡兵十万,这不仅是我秦军之胜,更是我诸夏对夷狄之胜。”

“若是将此事宣传,便可让天下人都知道,我秦国的军队,代表诸夏之民战胜了北方的夷狄。此等功绩,不啻于昔日周王北击𤞤狁(xiǎn yǔn)之功。而赵将军,也不亚于周之南仲、尹吉甫等良将。”

“这般攘夷大功,岂能忽视!”

此话一出,殿中公卿皆是惊讶的看着李斯。

本来赵佗只是击破匈奴大军,斩首万余。

单纯按首级斩获来算,不算很多,难以升爵。

但到了李斯口中,斩首多少已经不重要了,而是将其升华成了诸夏攘夷的大功,这意义可就和单纯的斩获完全不同。

斩首?

不存在的,那叫攘夷!

特别是在秦国刚刚吞灭五国,五国之民尚未彻底归心的情况下,如果大肆宣传赵佗的攘夷破胡之功,这对秦国形象绝对很有好处,将秦国与诸夏划上等同的关系,说不定还能收不少民心。

在这种意义下,你怎能不赏此攘夷破胡的功臣!

这一刻,不仅是诸位公卿被李斯一张嘴说的点头,就连秦王政也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抹满意之色。

他喜欢李斯这张嘴。

其口舌未钝啊,犹有昔日上《谏逐客书》时的风采。

眼见李斯开口,治粟内史王戊也跟着道:“臣附议廷尉所言。且臣认为赵将军献面食之术,使得麦能入军粮府库,国民亦乐于种麦,增强了我秦国国力,这亦是大功一件。”

眼见九卿之中,廷尉和治粟内史皆道赵佗之功可以升爵,其他人哪还看不清形势,纷纷附和。

秦王政转头看向赵亥,问道:“灭国之勋,攘夷之功,可升爵乎?”

赵亥看了眼群臣之色,又看了眼秦王政饱含期待的目光,略一沉吟后,拱手道:“廷尉和治粟内史所言有理,赵将军可为大上造。”

秦王政微笑着点头,看着群臣心服口服的模样,他满意了。

李斯抬头,看到大王脸上的笑,他也满意了。

刚才那番话,足以让大王知道,谁才是他秦王政的知心人。

很快,秦王政便正式下诏。

“少上造赵佗,率军出征代地,翦灭代国,并擒获代王赵嘉、燕王燕喜,破胡兵十万,振诸夏声威,乃攘夷破胡之大功,特升爵一级,为大上造!”

……

朝会之后,大王退朝离去,诸位公卿将领也各自散去。

中更李信沉默着离开大殿,往外走去。

李信面无表情,双肩下沉,身子略微佝偻着,他的周围仿佛有一道特殊的屏障,让其他人无法接近。

也没有人愿意来面对李信这张冰冷的脸。

“赵将军可真是厉害,不到二十岁,就已经独自领兵灭了一国,封为大上造爵位。这样的人物,我秦国似乎还没出现过吧?”

“是啊,而且赵将军自从军以来,屡建战功,几乎可称作百战百胜,哪怕是武城侯年轻时也难以相比吧。”

几位公卿的议论声传入李信耳中。

“赵佗……百战百胜,已灭一国,成为大上造了。”

李信离开大殿,从陛阶走下,眼神有些恍惚。

当初被他护卫在羽翼下的那个少年长大了,不再需要他的保护与提携,而是成长为一个连他李信都要仰望的人物。

但越是这样,李信就越无法去面对赵佗。

“他早晚能封侯的。与赵佗相比,我李信只是一个失败者。”

李信喃喃着,眼中满是黯然。

就在这时,一个宦者快步走过来,对着李信一礼,说道:“李中更,大王相召。”

“大王召我?”

李信愣了一下,紧接着,他原本黯淡的眼睛里一下冒出光来。

他想起数月前,大王曾让他思虑对付辽东胡人的方法。

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明显。

大王,有意让他李信征伐辽东之地,驱逐胡人。

他的眼睛湿润了。

“大王心中,尚有我李信啊!”

明日三更,正式开始灭齐之战。关于灭齐的剧情,各位贤达之士可有好的想法?

第656章 齐地八神第804章 前奏第424章 两王同车第828章 帝迎第614章 满朝谄媚第70章 处置第760章 羽弟第768章 粮食第704章 貔貅第361章 四面楚歌第645章 天命之说第602章 包抄头曼第324章 悬羊击鼓第369章 楚国之殇第16章 甘罗第806章 刺樊第667章 李由为郎第211章 心疾第331章 楚之龃龉第517章 印刷配纸第727章 建议第331章 楚之龃龉第474章 重要任务第810章 召见第618章 捷报频传第229章 喜报第253章 京观第333章 项燕钓龟第633章 鸟尽弓藏第437章 迷惑齐国第318章 兵临睢水第170章 杂牌军第388章 献捷咸阳第184章 商亳第121章 李由第405章 徙民之策第597章 单于乞降第301章 上将军爱我第601章 守火待狼第233章 解救第371章 大王钦定第341章 秦军驱魔砲第845章 落幕(大结局)第90章 战车第158章 魏将第702章 秦数第439章 放火烧山第119章 赵中郎第775章 自强第804章 前奏第785章 散盟第582章 巧舌如簧第774章 喜信第322章 东楚出兵第818章 项籍第693章 回家第824章 黄石第298章 李由练兵第661章 泗水天子气第734章 痛惜第613章 特殊伦侯第764章 蚕食第227章 悔意第328章 砲车破军第536章 皆为利益第130章 韩王死第252章 符离第403章 横阳君死第593章 大秦却月第817章 刺佗(下)第529章 骑兵至宝第42章 训练第845章 落幕(大结局)第572章 大兴土木第771章 擒王第102章 凯旋第699章 储君第444章 舌压诸将第239章 公子启第792章 战死第681章 后怕第163章 军令第685章 海东第602章 包抄头曼第678章 确认第354章 宿命之敌第820章 重用第606章 北伐落幕第561章 马踏贺兰第157章 冲杀第282章 将门第637章 坑杀方士第373章 赵佗渡江第246章 现形第474章 重要任务第423章 代王北走第182章 宽宏第331章 楚之龃龉第284章 刺杀齐相第97章 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