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变法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承宗庙以嗣位。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故罪。吏、黔首其具行事,毋以徭赋扰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

秦二世皇帝元年十月,随着一道与民更始的诏书传遍天下,万民欢呼雀跃,天下黔首皆呼“皇帝圣明”。

在这道诏书中,二世皇帝扶苏正式继承君位,并大赦天下,黔首非谋逆、杀人者皆可以得到赦免,同时还减免了各地的徭役和赋税。

这种种举措,命中了天下黔首一直承受的沉重负担。

秦法太过严苛,动辄犯罪入刑。

徭役和赋税太过沉重,黔首家中没有余粮,男子为了服役四处奔走,无喘息之机。

虽然天下庶民在这重压下还能活下去,但对朝廷是很难生出好感的。

现在二世皇帝一道诏令下来,他们终于获得了喘气的机会。

天下万事万物,怕的就是“对比”二字。

始皇帝统治时期,秦军对外节节胜利,开疆拓土无以计数,秦威震于四海之间,但黔首百姓却活得很是艰难困苦。

毕竟大秦的军事胜利都是用钱和人命堆出来的,这些资源则是由黔首庶民提供。

二世皇帝一掌权就罢西征,止徙民,如今正式更始,还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徭役。

两相比较,在始皇帝统治下活的喘不过气的黔首谁不抚掌称赞?

“今上还是长公子时,吾等就听闻其颇有贤名,如今登位果真体恤吾等小民生计,真是圣王也!”

“然也,吾等的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无数人交口称赞,甚至还有人在暗中编排道:“烈日已落,暖阳初升。吾等小民,幸甚至哉。”

数百年的天下乱战,对黔首小民来说,他们所求的不过是一茅舍、一餐食,以及安定的生活。

谁能提供,谁就是圣王。

二世皇帝凭借种种爱民恤民的手段,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在民间获得了巨大的声望。

黔首拥戴,庶民归心。

他的帝位稳如泰山。

同时随着赦令的下达,各地盗贼减少,社会趋于安定。

没有了战争和繁复的徭役,原本枯竭的帝国财政逐渐恢复。

“始皇帝已经将所有大事都为陛下做完,大秦疆土辽阔,四方蛮夷臣服,吾等如今所要做的便是守住这片始皇帝打下的疆域,让九州天下彻底凝结为一,当重在守成,而非开拓。不做,远胜于做。”

赵佗与二世皇帝谈论日后的秦国发展方向,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人口!

这是一个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资源。

现在的秦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打下来的土地太多,而人口并不足。

别说是刚刚征服的百越了,就连前几年打下的河西、张掖、海东、日照也都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

这时候如果还要再继续开拓土地,就完全是在用自己不足的资源去争夺用不上的东西了,故而当务之急乃是与民休息,同时大力鼓励生育。

人口越多,则每年收上来的赋税也就会越多,兵员才能更充足,不管是移民四方,还是继续往外开拓,这都是基础。

人口不足,国家怎么发展?

阻碍秦国人口增长的一个原因,便是那严苛的法律。

“昔日商君变法,以求强国,使得秦人奋勇作战,如同虎狼。然则秦法太过严苛,黔首动辄违法,贬斥为刑徒、隶臣,此举极大的限制了人口增长,吾认为商君之法在大秦统一天下后,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效用,同时反而桎梏了秦国的发展,还请陛下更法,以利大秦天下!”

赵佗这一次将目标对准了他早就想改革的秦法,并以发展人口为契机,对其进行撼动。

商君之法,是秦国强盛的基础。

哪怕商鞅被秦王裂杀,但人死而法存,秦国代代行之,终至于今日大秦鲸吞四海。

商鞅制定的秦法,作为国策在秦国运转了一百多年,如今赵佗竟然想要更法?

扶苏眉头紧皱。

他其实对于秦法也多有不满,但这毕竟是秦国的根基,不敢轻易动之。

特别是如今朝中的左丞相,他的岳丈李斯,那可是妥妥的法家门徒。

“此事关系重大,当与左丞相及百官议之。”

扶苏学着始皇帝的模样,并未马上赞同,也未反对,而是将这个议题扔到朝堂上,命百官公卿各抒己见,他这个皇帝到时候再进行观察,最终分析利弊后做出决定。

不出所料,当赵佗在朝堂上抛出这个问题后,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左丞相李斯脸色青黑一片。

一些公卿和秦将也都脸色骤变。

人都是倾向于守旧的,特别是在秦法和军功爵体制下获得大量利益的阶层。

他们现在是秦法的受益者,一旦更法,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呢?

其中廷尉甘虔站了出来,对着赵佗怒目而视。

他是甘氏子弟,与昔日那位天才甘罗乃是同族,以律法进入秦国仕途,在廷尉府任职多年,李斯升任左丞相后就是由甘虔接任廷尉一职。

可以说,秦法就是他这位廷尉的权力基石,一旦变法,廷尉府这个全国的最高司法审判机构受到的冲击将是最大,甘虔自然不愿意。

甘虔当场质问道:“镇国侯此言差矣,我秦国因商君立法而强,若无秦法,则无今日之大秦。经过百年运转,秦法已彻底融入我秦国的骨血中,天下官吏皆学秦法,皆以法治国,此乃秦之根基,何能轻易更之?”

赵佗微微一笑。

今日可能出现的论战,他早有准备,不过对方只是区区一个廷尉,左丞相李斯不出手,赵佗自然不会亲自下场。

随着甘虔话音落下,众臣中便有一人站了出来。

“廷尉所言甚是有理,只是今日之场面,不由让吾想起百年前,孝公与商君欲在秦国变法,甘龙、杜挚等守旧之臣,亦是如此说的吧?”

郦食其笑眯眯的开口。

通过军队轮换,他已经在数月前从百越归来,正好作为赵佗的唇舌,与守旧之臣在这朝堂上来一场辩战。

甘虔脸色微变。

他是甘茂、甘罗这一族的人,祖上是楚国下蔡人,和孝公时的那个老甘龙可不是一家。

不过同为甘氏,陡然听到对方提到这个名字,甘虔心头还是有些不舒服,特别是对方言语中将自己暗贬为甘龙一般的守旧之臣。

他立刻回道:“郦左更所言谬矣,此一时彼一时,今日情况岂能和昔日相比?商君之法在秦已行百年,使得国家强盛,证明了它的用处,既然有用,又岂能轻易更改。”

郦食其抓住对方逻辑漏洞,大笑道:“廷尉说得好啊,此一时彼一时,昔日秦法之所以能让秦国强盛,乃是因为我大秦彼时正身处诸侯环伺之中,故需要此法强国,以实现与诸侯争霸的目标,但如今呢?”

“六国已灭,四夷皆平。当今形势与昔日商君变法时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我大秦如今需要的不是强军征战,而是保境安民,使天下黔首康定,万民和乐。所以在这个时候旧的秦法已经不太符合当前的情况,需要变更!”

甘虔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但郦食其这位舌战高手可不给他机会,立刻气势汹汹,发动了凶猛的连环攻势。

郦食其朗声道:“昔日商君言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商君又言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郦食其口中唾沫喷吐,对着甘虔以及朝中诸臣道:“诸位对于此商君之言,可有感触乎?”

“镇国侯今日欲要更法,正是遵循昔日商君所言,礼、法以时而定,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国势的律法。法者,应与时俱进,这才是真正的法之精神。君等抱残守缺,言不可更法之事,所行岂不和昔日阻碍变法之甘、杜之徒等同乎!”

“商君言便国不必法古,如今尔等正是在法古啊!”

郦食其有赵佗为他撑腰,火力全开,言辞激烈,直接将所有想要阻碍变法的人全部划到了甘龙、杜挚之列。

只有他和赵佗这种欲要变法的人,才是真正的商君继承者。

甘虔及诸法家门徒顿时涨的脸色通红,怎么转眼之间,他们就被打成了守旧之徒,这顶大帽子他们真是戴不起啊。

郦食其乃是靠着一条长舌,说降齐王举国投降的舌辩高手,如今以言辞压制对方后,又当众大谈秦国旧法对于天下统一后造成的桎梏和不利,畅言变法的好处。

他对此早有准备,说话引经据典,鞭辟入里,听的人连连点头。

而今日遭受突然袭击的法家门徒则没有提前准备,被打的措手不及,在言论交锋上完全不是对手。

整个朝堂,基本就成了郦食其一个人的舞台。

“专业的事情,果然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

赵佗眼中笑意更甚,论口才,这天下恐怕没几个人是郦食其的对手。

就连二世皇帝都听得连连点头。

许多公卿也被说动,认识到了旧法的弊端,以及变法的好处。

待到最后,二世皇帝目光转向左丞相李斯,询问道:“左丞相,对于镇国侯和郦左更提议变法之事可有建言?”

所有人的目光全都看向李斯。

他是秦国左丞相,法家的掌门人。

李斯的态度很重要。

甘虔等人求救似的看向左丞相,希望他能力挽狂澜,维护秦法。

李斯眼中满是无奈。

他年轻时入荀子门下,曾去过齐国的稷下学宫,见过诸子门徒辩论,甚至还参与其中,对此多有经验。

这个郦食其声音中气十足,说话时喷吐的唾沫数量极多,善于抓人逻辑漏洞,给人扣帽子的功夫也是极高,再加上他引经据典的功夫,绝对是一个辩论强敌。

如果他李斯年轻时或许还能与之一战。

但现在,他已经老了。

七十多岁的李斯,精力已是大不如前,以前一顿能吃大碗的面条,现在是小碗还吃不完,哪来的这种当朝辩论的精力。

而且他堂堂左丞相,难道真要下场和对方一个赵佗的手下辩论吗?

他是长者前辈,赢了有失身份,输了更是名声尽折,没有任何好处。

且通过聆听,李斯也不得不承认,赵佗和郦食其所言的昔日秦法不再适合统一后的秦国,是有一定道理的。

“法家,本就是为君王所服务。”

“君王之言,便是法。”

李斯心头暗叹一声,相比甘虔等人,他对于法的本质看的更透彻。

皇帝喜欢,那就是法。

李斯抬头,看向帝榻上的二世皇帝,拱手道:“臣一切皆听陛下吩咐,陛下欲要变法,那就变法。”

这话一出,朝中许多希望维护旧法的公卿和将领,皆目露惊色。

怎么左丞相直接投降了?

面对镇国侯欲要变法的攻势,你李斯堂堂法家掌门人,就不反抗一下吗?

赵佗眉头微挑,有些惊讶。

但很快就反应过来。

李斯好像就是这样的人。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这就是李斯当年对自己说的话。

他昔日是楚国小吏,为了追逐名利而毅然辞职,拜荀子为师,后来扫视天下诸国,选择了最有前景的秦国入仕。

李斯先给吕不韦做门客,又在吕不韦倒台前,跳到始皇帝手下,包括在历史上他与赵高合谋篡改始皇帝遗诏,甚至后来明知秦二世倒行逆施,也要昧着心拍马屁。

李斯这一生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不是真的坚守什么法律原则。

法,亦不过是李斯追求富贵的一个工具。

如今赵佗位居李斯之上,朝中势力甚大,又有皇帝支持,李斯一眼看穿此中道理,知道硬拼不是出路,故而只言听皇帝的吩咐。

打不过,那就加入。

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这一来,不仅免了冲突,反而还能得到二世皇帝的青睐,觉得自己这岳丈贴心。

果然,见到李斯这般态度,二世皇帝十分高兴。

下令由两位丞相开始主持修改秦法律令之事。

或许是心中对自己这位岳丈有所感激,也或许是想对李斯进行一下补偿。

半月之后,二世皇帝下了一道新的诏令。

以左丞相李斯建言献策,助始皇帝吞并六国,及为大秦鞠躬尽瘁等功勋,特赐爵为伦侯,以示奖赏。

李斯的爵位。

文通侯。

今晚无了哦,刚理了下后续剧情,大概还有两天,不出意外星期一结局。

然后还有两个没确定好的想法,大家可以参与下讨论。

1.赵佗的寿命多长呢?

A.100岁

B.110岁

C.120岁

2.历史改变,后续番外肯定不用公历纪年了,那用什么历法好呢?

A.轩辕历,从黄帝时期开始推算。

B.秦历,以始皇帝13岁继位那年开始算。

C.秦历,以始皇帝统一天下那年开始算。

第136章 水攻第448章 三十万齐军第372章 江东之变第721章 战将第24章 荆轲刺秦第373章 赵佗渡江第472章 臣欲死战第329章 魂断睢水第565章 屯田之所第391章 齐代何先第215章 家书第322章 东楚出兵第309章 伏杀秦将第355章 投桃报李第377章 无约立约第578章 狼王上钩第329章 魂断睢水第558章 胡人得镫第364章 进退两难第742章 从军第536章 皆为利益第465章 箪食壶浆第444章 舌压诸将第491章 公子胡亥第222章 南向第693章 回家第729章 冯无择第329章 魂断睢水第152章 魏策第513章 不给儒家第785章 散盟第611章 秦军班师第258章 秦王怒第636章 侯生末路第402章 齐使田冲第228章 车骑第360章 捕蝉之势第711章 灭国第153章 突袭户牖第96章 秦风第446章 赵佗伐齐第702章 秦数第573章 秦宫决策第472章 臣欲死战第135章 大梁第467章 死即五鼎烹第301章 上将军爱我第730章 灭瓯第382章 何故发笑第726章 物理第94章 臂膀第504章 黑龙币第295章 坚壁自守第837章 变法第269章 赵佗迷踪第550章 双靡翕侯第736章 策略第266章 吕氏淑女第214章 李信策第671章 死国可乎第437章 迷惑齐国第580章 浑身是胆第338章 兵临楚都第118章 救世之法第82章 开砲第404章 剑指秦律第836章 革弊第644章 博浪沙第630章 主动提议第85章 追击第21章 宫殿第743章 南下第272章 李斯之怨第56章 攻心第362章 楚军夜奔第242章 以假代真第148章 俘虏第777章 老卒第820章 重用第644章 博浪沙第832章 绝症第662章 寻仙不如修仙第286章 赵佗将军第301章 上将军爱我第264章 刘吕联姻第143章 喇叭战术第352章 蒙恬校尉第247章 钟离降秦第633章 鸟尽弓藏第301章 上将军爱我第748章 越人第104章 昌文君第120章 宫中第564章 战后处置第315章 郦生使齐第167章 地势第273章 寝宫夜问第47章 踵军第489章 诸夏一家第749章 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