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军令如山律如铁

“郑国先生真乃神人也。”

大梁城西,秦军大营处,15岁的王离站在帐门外,看着东面被滚滚洪水包围的大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他奉祖父之命,来前线探望父亲,顺便给他送来母亲缝制的夏裳。这一路上,出函谷关,过洛阳,走成皋。他经过荥阳时,正好看到数万刑徒黔首扒开荥口岸防,让大河水流灌入鸿沟……

“这下魏地恐成一片泽国了。”

护送王离东行的一名东郡门客如是说,还絮絮叨叨地提及当年在卫国时的见闻。

“五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八岁孩童,赵惠文王率大军抵达卫国东阳,决白马之口,以河水为前锋,伐魏氏,结果河水大潦,从濮阳到酸枣,数万百姓葬身鱼腹,大好田园,尽为水泽。”

一边说,这位老门客还不断摇头,他对王贲水攻之策不是很看好,认为尽管能伤敌,但恐怕半个魏地也已被河水侵蚀,成了废地,这样的废地,拿来何用?

但等一行人抵达大梁城下时,才惊讶地发现,桀骜不驯的河水竟听话地顺着鸿沟至此,又被导入新掘开的沟渠内,只灌了大梁城,并未对周边地区造成损害。

这一切,都是这次工程的“总设计师”郑国的功劳……

“不愧是开凿郑国渠的郑先生啊。”

王离满心钦佩,同时捏着拳头对帅帐内的父亲道:“父亲,如此一来,大梁城内恐怕已是悬釜为炊,不能下脚了,此城,指日可下啊!”

“隳百年名城,灭万乘之国,哪那么容易。”

王贲换下了甲胄,穿着一身常服,坐在案后,却没有在看大梁城的地图,而是在翻阅军吏递送来的一批简牍。

这是关于军中存粮的数据,每看一卷,王贲的眉头就紧一分。

王离虽出身将门,从小在祖、父熏陶下苦读兵书,但尚且稚嫩,并不知道父亲在如此大好的形势下忧虑什么,王贲便问了他一个问题。

“今王十八年时,汝大父奉大王命,提二十万大军下井陉,与赵国李牧鏖战,相持甚久,到了十九年时,才终破邯郸。”

“前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杀大王,事败后,大王又令汝大父帅师伐燕,北上燕地千里迢迢,入冬之后更是艰难,经过数月围困,到了去年春末,才终于攻破燕都,杀太子丹,走燕王。”

这些战争,都是王离的祖父,大庶长王翦名驰天下的功绩,王离不知听过多少次,又给咸阳的同龄人吹嘘过多少次了。

然而,父亲却话锋一转,问他道:“汝可知,汝大父归来后,说能打赢这两仗,最该谢谁?”

“谢大王?”王离挠着头问。

王贲起身向西方拱手:“若无大王作制明法,兴兵诛暴,并信赖王氏,自然不会有破赵、残燕之功。”

而后他却摇了摇头道:“但汝大父说最该谢的,是郑国先生!”

“谢郑先生?”

王离呆愣半响,他虽然佩服郑国匠心独运,将大河,这匹桀骜不驯的黄马引导成为秦军利刃,却又未波及周边城池百姓。但却一时间没想明白,郑国与这两场战争有何直接关联。

王贲对这个比父亲和自己都迟钝一些的儿子有些失望,提点他道:“《吴孙子》作战篇,速速背来。”

王离一个激灵,立刻背着手诵道:“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一直背到这,他才作恍然大悟状,激动地说道:“父亲,我懂了!大父之意是,若无郑国先生早几年开凿的郑国渠,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国得以富强,粮食得以满仓,就不会有足够的粮食发往前线,支撑他打赢这两场经年累月的破国之战!对不对!”

王贲点了点头,指着外面层层叠叠的营帐,在期间忙碌生活的十余万之众道:“由我做主帅的这场大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王贲看来,这场战争,决定胜负的因素已经只剩下一样,那就是粮食。

据投降的人说,魏王魏相似乎早就做好了准备,大梁城内粟积一年,粮食是不缺的,省着点,能让全城的人吃到入秋。所以尽管水漫城池,但魏王仍在苦撑,魏国唯一的指望,便是城外的秦军粮草不济,再也围不下去……

这希望虽然渺茫,但不是没可能,作为主将,王贲很清楚,虽然修建了郑国渠后,关中几乎年年大丰。但近三年用兵次数太多,仗打得太远太大,就算是关中沃野的粮食,也有些难以供应上。

“都怪燕太子丹。”

王贲继承了他父亲的“稳”,是个喜欢按部就班出招的将领,不喜欢计划被打乱。

“若无荆轲行刺一事,本该是先灭魏,再徐徐图燕的。结果次序全变了,父亲伐燕一战,因为燕境太远,光从关中运粮已经不够,半年下来,几乎耗尽了整个河东、河内、东郡的存粮,劳役也冻饿而死不少。赵地刚归附不久,动荡不安,征不到太多粮食,这节骨眼上,颍川郡新郑还闹了叛乱。”

“故而,到我主持的伐魏之战时,只能靠南阳、三川之粮供给,大军、戍卒十余万人吃马嚼,两个月下来,已经所剩不多。”

关中的粮食依然在源源不断运出来,但吴孙子那句话说的好啊,“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关中离大梁实在是远了点,三石米送到来,可能吃的只剩下一石了,最后的结果是:“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

秦国可不能在这场仗里把老底子耗尽,在王贲眼里,他这所谓的主将,其实只是一踵军先锋。灭魏只是餐前小菜,真正的浩大宴飨,还在后面。

楚国,那必须慢火细烹才能食用的肥美熊掌,得由他父亲王翦亲自去收尾呢……

所以,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减轻关**粮的压力,王贲想了两个法子。

第一个,就是让杨端和、羌瘣率领偏师去进攻济阳、陶丘、睢阳,一来可以拔除魏国的这些大城市,二来,也可以让主战部队分地就食,减轻负担。

第二个,则是让来自南阳、南郡的杂牌军们攻略邻近各县。等那些火线上任的县尉、游徼控制县乡后,王贲就发出将令,要他们火速在当地搜粮,送到大梁城下来!

县城六千石,大乡两千石,小乡千石!

“正合了兵法所说的,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王离这下完全明白了,父亲的这一手布置,是想让那些本属于魏国的县乡,源源不断地向大梁城输粮,好让大军撑到城破的那天。

王贲点了点头:“若能得十万石,便足够大军一月之用。”

但王离又有些担心:“但魏地也刚刚经过战乱,夏收还未到,我来的时候,菽、麦均未成熟,只怕各县乡搜不到太多粮食。”

还有句话他没说,若是强行搜粮,当地魏人没吃的又该如何是好?

“总会有的。”

王贲眼神冰冷似铁,看着帐外,淡淡地说道:“军令如山律如铁,此事,诸县、乡驻军就算将当地地皮刮一层,也必须完成!要么押送粮食来缴,要么,就提着人头来见我罢!”

……

“军令是什么?”

百余里外的阳武县户牖乡,黑夫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军令就是不管你高兴不高兴开心不开心,一旦下达,就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秦国,律令如铁,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军中,将令亦如王法……下级对于上级的命令,不允许质疑,只有无条件的服从。

将军命你克敌,攻之则必克,不克则死,或战死于阵上,或死于军法官之手,顺便把你同什同伍的人一起坑进去。

将军命你守城,守之则必守,不守则死,或战死于城头,或死于战后审判,留下一个“军贼”的名声,殃及家人。

搜粮亦然,这就是黑夫来此地做游徼的主要任务。

щшш▲ ttκa n▲ CO

军令要求上缴两千石粮食,你却只交了一千石,然后硬着脖子说不应该对当地民众太苛刻以免他们造反云云。军法官点了点头表示你真是深思熟虑,但归根结底,你没有完成任务,违令,罪当重罚,脱下冠带,去加入挖沟渠的刑徒大军吧。

军令要求上缴两千石粮食,指明要五谷,你却只交了一千石陈年谷子,其余都是鱼干葛根粉。或许你会笑着说这些东西更营养,但在军法官眼里,这就跟要求百人斩首三十三级,你却夹带了三个妇孺首级一样,算偷奸耍滑,不仅违令,还犯了“不直”罪,罚的更重。

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即便你违令有隐情,也不影响对你判刑,这就是秦军的规矩。

黑夫总结之后,发现最容易完成任务的,是凡事谨遵上令的秦吏。最容易挨刀的,反而是喜欢瞎想主意的现代穿越者。

主意越多,麻烦越大。

其实选择就两个,要么做没人记得住的老好人,完不成任务,引颈待戮。

要么做你本就该扮演的“秦寇”,做个坏人,板下脸来,该怎样就怎样。

左思右想后,黑夫决定做坏人。

他点了东门豹、共敖等几个战斗力最强的手下。

“随我去一趟三老、啬夫家。”

光靠黑夫自己,是没办法征粮的,他必须同本地乡豪协商过,借他们之手来完成此事。

然而在出了营门之后,黑夫却发现,本该回家的陈平,却站在门边朝他行礼。

“平斗胆,敢问游徼,征粮之事,打算怎么个征法?”

陈平同样是思虑再三才等在这的,尽管他曾经受到乡人诽谤,尽管他人微言轻,但今日得知了此事,身为户牖乡人,本乡受损,他亦受损,故无法袖手旁观。

而且,这何尝不是一个让自己在乡人面前,在秦吏面前都大放异彩的机会呢?

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自受伤以来,好久没活动筋骨的东门豹闻言大怒:“孺子,你只是一个区区文书,怎敢过问此事?”说着就大步走过来,像拎小鸡似的揪起陈平,就要扔到一边去。

“且慢。”

黑夫却拦住了东门豹,看着差点被揍,面色却并不惊慌的陈平,心想,眼前这个在历史上大放光彩的人物,或许能帮上自己呢……

于是他便对陈平道:“那我便告诉你罢,军令如山律如铁,粮食非征不可,且两千石,一升都不能少,只是这征法嘛……”

黑夫设想过三个法子,其一,是将两千石均分给全乡邑一千多户人家,每家两石。这将使大多数人家在冬小麦和菽豆成熟前,要饿一个月肚子,每天仅能以一碗稀粥果腹。

此举可以讨好本地乡豪,但却要得罪普通民众,在以周市为首的魏国反抗团体在阳武县出没的情况下,还是不要将本地百姓逼得太狠。

计划二是反过来,只让东张、西张为首的乡豪出粮。黑夫知道,这两家的余粮加起来,就不止两千石,再加上那天赴宴的大大小小乡贤士人,总能凑齐。

但此举虽然让普通民户受惠,却相当于打土豪吃大户,将让乡豪们彻底和黑夫翻脸,指不定就会有心存不满者和周市联络,派僮仆、门客配合周市,把黑夫他们这五十来人弄死……

到时候黑夫就算喊破嗓子,也不会有本地民户来帮他的,你自以为施惠,别人却未必如此认为。

所以计划一,计划二,最初都被黑夫否定了。

唯一看上去可行的,就是计划三了。

乡豪和普通民户,各出一千石,这样一来,乡豪损失不算大,而百姓也能留点粮食,撑到夏收麦熟。

但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真的有区别么?

黑夫很担心,这么做,还是会两面不讨好,把双方都得罪。

所以思来想去,黑夫又把计划二拾了起来。

“我有一策,或许可以说服张氏出粮,不必让民户受累挨饿,但能不能成,我想听听你的主意。”黑夫指着陈平道。

陈平似乎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垂首道:“平也有一策,或能说服张氏全额承担这两千石粮食……”

“那还真是巧了。”

黑夫微微一愣,哈哈大笑起来:“难道你我想的计策,不谋而合?陈平,你可带了笔墨?”

“读书人,岂敢不带此物?”

陈平放下身后的背篓,拿出了他那支秃笔,还有一块劣墨。

黑夫笑道:“你我且将各自的计策写在手心,再同时展开,何如?”

陈平眼睛一亮,当即应诺,于是东门豹和共敖便找个块石头,将陈平的劣墨磨了。

“游徼先请。”

黑夫也不客气,先拿起秃笔,沾了点墨,在自己手心快速地写了一个字,而后将笔递给陈平……

陈平接笔,迟疑了一下,也在自己手心写了一个字。

二人走近,在夕阳之下,同时展开了手掌,一个满是老茧的武士之手,一个却是不事生产的书生之手,一黑一白,对比分明。

却见黑夫的手心,写着一个“爵”字,见到此字,陈平面露惊讶,这是他事先没想到的。

黑夫也看向陈平的掌心,那儿也写了一个字,秦国篆字,却与他的不同……

“贷?”

第985章 千钧第1018章 韩信之信第179章 重生第173章 人之贤与不肖第667章 换相第181章 舍你其谁?第721章 陆梁第455章 除恶务尽第771章 狗咬狗第97章 足迹学第404章 国之大事第114章 然足下卜之鬼乎?第603章 三千里江山第416章 萧关逢候骑第812章 鼎烹第863章 西当太白有鸟道第693章 惊涛拍岸第244章 壁虎断尾第178章 项燕第433章 慈不掌兵第7章 喜第412章 拍案叫绝第2章 天下事与眼前事第181章 舍你其谁?第946章 粉饰第924章 甩掉历史包袱第603章 三千里江山第799章 江汉汤汤第539章 敝帚自珍第96章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犯罪第721章 陆梁第137章 礼与剑(上)第679章 闽在海中第512章 以古非今第998章 驱虎吞狼第665章 你信的是哪个洛阿神?第23章 军训开始第518章 木秀于林第414章 会挽雕弓如满月!第226章 自三峡七百里中第922章 名不正则言不顺第726章 而立第526章 停下!第534章 天无尽头第574章 坑术士第414章 会挽雕弓如满月!第964章 越兵第649章 药(上)第133章 刘季第918章 重瞳子第768章 先取荆州为家第253章 兵成第1006章 锦衣夜行第234章 掷剑于石穴第714章 上下一日百战第24章 练队列有什么用?第196章 卸甲第434章 邻人失火第419章 善为诱兵以冒敌第425章 三窟第460章 不谋全局者第138章 礼与剑(下)第543章 田官第332章 同行冤家第551章 朕安第481章 祭酒第470章 吓死我了第57章 赤帻第852章 逐君侧之恶人第326章 大朝会第660章 待我长发及腰第125章 先登第115章 在鄢第34章 版筑之间第721章 陆梁第64章 投书者第763章 白衣渡江第256章 王翦第679章 闽在海中第117章 大时代第410章 丧家之犬第24章 练队列有什么用?第465章 你故意的?第952章 不如诸夏之亡也第571章 鼎之轻重第233章 武落钟离山第930章 凡每每与之相反第185章 军贼第566章 焚舟破釜第227章 夷道的危机第865章 原来是同行第1032章 楚汉第1033章 最后的审判第381章 孤雁第929章 渭水不洗口赋起第42章 其乐也融融第423章 如果我们的铁骑继续向前!第353章 项籍第261章 坚壁第986章 出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