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法今王

“陛下,儒生是读书人,但读书人不尽是儒生。儒乃百家之一,但百家不都是诵孔子而学儒。因几个儒生诽谤妄言,便牵连天下所有学派,全面禁止私学,焚尽百家之语,这会不会有殃及池鱼,牵连无辜之嫌?”

听到这番话后,李斯的眼睛眯了起来,他本是剑指王绾,但谁料,王绾老儿还呆愣在原地,却是一向与他亲近和善的黑夫先站了出来。

“孺子啊孺子,装了那么久中庸,终于忍不住,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了么?”

看着黑夫在那侃侃而谈,老丞相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

今日李斯赫然出列,抛出了“焚书”的惊人之言,绝非心血来潮,而是酝酿已久。

法家主政的秦横扫天下,本该使延续百年的儒法之争宣告终结,但秦始皇是一个实用至上的皇帝,没有彻底摒弃儒家,反而招揽了不少文学儒士入咸阳为博士。

儒法之争的场地,从民间转向朝堂,虽然每次都是法家完全吊打群儒,但这群人有王绾做靠山,每次都能安然无恙,下一次继续空口白话地议论。

这种明争暗斗,在泰山封禅时,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李斯只是略施小计,王绾和儒生博士们便全败而归,也彻底让皇帝对他们失去了耐心……

李斯知道,自己将这群人彻底打倒的机会来了!

回想自己这数十年仕途,对李斯威胁最大的,既不是王绾,更不是叶腾,而是同出一门的韩非。

对李斯,秦始皇只是将他当做一统天下,独尊皇权的工具,升官笼络,皆是出于此种目的。但对韩非,却是出自内心的赞赏,甚至发出了“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慨,似乎韩非笔下的每个字,都是为秦始皇所写。

被韩非排挤取代的恐惧感油然而生,李斯利用韩非在上书中力主存韩这一致命伤,联合姚贾,在秦始皇疑心最重时,先让姚贾毁之,说韩非乃韩之诸公子,忠于韩国,绝不会助秦灭韩,如此天下大才,若让他归韩,恐怕会成为秦之大患,不如诛之!

李斯又恰到好处地夸赞韩非,将他吹得天花乱坠,仿佛是管仲、商鞅再世,去秦则秦弱,就像当年商鞅离魏一样。最后使秦始皇下了决心,既然得不到,就杀死他!

等秦始皇后悔时,李斯已经快马疾驰到云阳,将韩非药杀后,哭着收拾其尸了。

除恶务尽,这一向是李丞相秉承的做人原则,这次也不例外。

当然,他可不会将私心暴露得如此明显,在皇帝眼里,李斯此言,是为了实现皇帝自己的理念!

过去,朝堂上有两个人常简在帝心,一是心思缜密的赵高,总能让皇帝信任,常年担任护卫,甚至有资格行玺事。第二个,就是李斯自己了。

但李斯的段位,显然比赵高略高一筹,他不揣摩皇帝喜好细节,而专注于大势。秦始皇下一步想做什么,他都能提前建言,废封建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都是李斯将字放到皇帝目光瞥到的位置上,恭请陛下落子!

这样的臣子,谁不喜欢?简直到了“内事不决问赵高,外事不决问李斯”的程度。

李斯唯独落了后着的,就是西拓之事,他本以为皇帝欲征岭南,将儿子李由安排到长沙郡,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反倒让蒙恬、李信、黑夫三子成名。

尤其是黑夫!虽然他小心地避免多立战功,让李信出尽风头,但李斯却知道,黑夫才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简在帝心的人,又多了一个。

而且黑夫的利害之处在于,常能诱使皇帝偏离初衷,将注意力转移到他处。李斯不知道这黑厮是开了挂,所以才能次次中奖,还以为他有过人本领,对黑夫的警觉,也随着黑夫地位的尊崇,而日渐加深。

但这次的事,以李斯原本想来,黑夫远离朝堂太久太远,是沾不上边的,但没想到,他还是搀和进来了。

李斯瞥了一眼身后不远处的廷尉叶腾,心中暗道:

“是叶腾的授意么?是廷尉想要表明,他与我想法不大一样,急于树立政见,好争取未来左丞相,甚至右丞相之位,而唆使其婿出头的么?”

不管原因是什么,李斯都决定,今日要给年轻人好好上一课,顺便,也踩熄叶腾的小心思。让黑夫知道,姜还是老的辣,西拓之事只是巧合,皇帝的心思,可比你想象的复杂多了!

封禅事件,让李斯确定了,秦始皇接下来的注意力,会放到一统天下人心、舆论上,他的焚书之议,便是为了迎合皇帝。

这时候,黑夫也说完了,李斯便摇头道:“胶东郡守之言,只是站在一场公室告的诉讼上,认为只需罪责涉案儒生、士人,其余人不必追究,未免目光太浅,还是没站在国事角度啊。你可知道,当年商君为何要燔诗书么?”

黑夫拱手:“听说是为了明法令……”

“然也,燔诗书,是为了明法令!”

李斯声音大了起来:“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此皆为律令所不容。以武犯禁好懂,但以文乱法,如何生乱?靠的便是他们的‘法先王’之说!”

这个词让黑夫一愣,张苍曾经和他说过,“法先王”,乃是百家的普遍主张,喜欢托古甚至于复古。

儒家就不必说了,不管哪一派,都认为,三代是最好的黄金时代,今不如古,后不如前,后人所要做的就是对上古三代的统治模式去尽可能地模仿、恢复和延续,最后做到“克己复礼”。

像孔孟之徒,言必称尧舜,问必谈仁义,你问他如何富国强兵,他回你一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你问他怎么一统天下,他回你一句“不好杀人者能一天下”。话虽然好听且道德正确,但对旦夕存亡,敌军兵临城下的战国七雄而言,真的有一丝现实意义么?

老庄一派的道家,虽看儒家不顺眼,但亦认为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才是最好的……

李斯抨击了诸家顽固不化的“法先王”后说道:“如今诸生以古非今,便是此说作祟,就像田间锄草一样,若不艾杀其根,只拔其叶,过上不久,田中又会杂草丛生,而秧苗粟麦皆萎靡不振矣!故必穷追其恶,将法先王之百家,连同其倡导复古的《诗》《书》等焚毁,使无人再敢以古非今!”

在李斯看来,百家多是“法先王”,站在国事角度考虑,那些百家之士,以及其所著之书,皆有罪!哪怕有的学派的确没有法先王的情节,但就像是地里的杂草,哪个农夫会蹲下身子,去看它们的品种?往往是宁可杀错不可放过,一锄头下去,全部铲除,也不可惜!

干掉这些法先王的学派,法家提倡的“法后王”“法今王”,才能真正大行其道!

在法家看来,随着时代变迁,统治之道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存在一以贯之、百世不变的先王之道,甚至那些个先王的事迹,也是儒生编造想象出来的。在举世争于气力的时代,君主就应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施行严刑峻法,利用赏罚二柄,调动全民之力。

换成后世的话,就是“与时俱进”!

故以法家看来,随着时代推移,最美好的时代,永远是当下,是“今王”,也就是秦始皇帝统治的天下!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如此,则舆论能一。”

这句话,李斯是说给仲裁者听的。

秦始皇微微点头,他想要的舆论是什么?是今不如古,是秦继承三代事业么?不不!皇帝在泰山顶上封禅刻石,表明的意思很明显:

“秦一天下之前,是暗淡无光昏悖混乱,从此之后,天下进入崭新的光明的新阶段!”

简而言之,不法先王,而法今王!

这正好与李斯,与法家的政治取向,不谋而合!所以李斯提倡的禁绝诗书百家,让封禅之后,思想出现了较大转变的秦始皇有些心动。

之后,李斯又开始谈六国史书的问题。

“黔首未集,人心思念其故国,都是六国之史事遗留的缘故。”

他开始列举最近的事件,临淄抓获的倡优、士人,不就常在酒肆街巷里大谈齐桓公、晏婴、田单之事么?百姓天天听这些,或会怀念过去的生活,复国的幽灵便永远盘旋在六国上空。

而六国史书里,也常常有对秦恶毒的中伤,楚国人骂秦人“秦戎”,关东诸侯也说秦“与戎狄同俗”,好像他们是茹毛饮血的异族——还真有不少六国民众,至今仍如此认为。

在李斯看来,这件事好办,先烧了掠夺来的六国史书,把民间私藏之史也尽数焚尽,再严禁谈及六国史事,这样一两代人后,谁还记得晏婴、田单?

欲灭其国,先亡其史!李斯的解决方案,简单而粗暴,有些人的名字必须从史载里抹去、从百姓记忆里抹去,有关他们记载的书,最好无声无息消失,永远消失。

最后留下的,只有秦,只有现在!只有伟大的秦始皇帝!

“焚其史,则人心一也!”

李斯阐述完自己琢磨许久的想法后,看向贸然出头的黑夫:

“少上造,你如今还认为诸生无罪,书不可焚,百家之言不可禁么?”

黑夫一下子变得低眉顺眼:“丞相所虑甚远……一舆论、人心,的确十分重要,也是朝廷现下最需要做的事。”

但他又抬起头,看了一眼心中天平已渐渐偏向李斯的秦始皇,笑意依旧:“不过,臣却有一个法子,不必禁绝百家私学、焚尽书籍,便能达到丞相所说的一舆论、人心之效!”

第920章 鹿马第516章 择世所需第218章 麻衣如雪第724章 厉人怜王第970章 风口第641章 富贵还乡第753章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第760章 不许笑第416章 萧关逢候骑第250章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第152章 香饵之下第29章 无衣第896章 若为自由故第976章 祖国第22章 什长黑夫第317章 六王毕!第661章 北江第827章 山河破碎风飘絮第62章 七何第385章 初来乍到第661章 北江第294章 独当一面第153章 最后的武卒第215章 巧合?第802章 左列钟铭右谤书第604章 海东第262章 军中戏乎?第137章 礼与剑(上)第803章 汉东之国随为大第662章 梅鋗第66章 监守自盗第5章 没见过这么多钱第753章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第733章 顶峰之上第403章 君子藏器于身第286章 秦王(下)第83章 可疑第31章 盆满钵满第219章 莺莺燕燕第540章 学以致用第900章 不杀第979章 长平第656章 斧钺之诛第49章 善假于物第255章 行矣第123章 任侠第535章 智臣第168章 烽火连三月第599章 言多必失第397章 骏马第1014章 骓不逝兮可奈何第517章 寒毛直竖!第264章 士卒可用矣第465章 你故意的?第16章 要小心……第416章 萧关逢候骑第315章 入关第888章 是时候结束这场闹剧了第452章 赏罚分明第373章 羊圈第742章 一人可当十万兵(上)第707章 月将升,日将没第940章 天下已定蜀未定第824章 赵客缦胡缨第891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367章 夸父逐日第346章 仓颉造字第184章 你可认识黑夫?第879章 窜天猴与二踢脚第827章 山河破碎风飘絮第641章 富贵还乡第721章 陆梁第554章 乘风破浪(求月票)第20章 宁为鸡口第465章 你故意的?第142章 千古奇冤?第692章 建木高百仞(二合一)第723章 向天再借五百年!第630章 始皇之心第489章 肯定不是自己写的第692章 建木高百仞(二合一)第96章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犯罪第178章 项燕第494章 一人之心一些醉话,关于孔子第598章 险恶第420章 鸣鼓逢逢促猎围第496章 窃钩者诛第67章 踏月而行第947章 三千年来谁著史?第655章 回家的诱惑第706章 我劝你谨言慎行!第1019章 饮鸩止渴第328章 何器?第714章 上下一日百战第429章 父亲第128章 争首第645章 铜铁第598章 险恶第778章 张耳陈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