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太后自然是识字的,疑惑地看了赵元昌一眼,接过他递过来的口供静静翻阅。
初看时尚无甚反应,翻过了一张纸之后,杜太后仍算紧致的面庞带了些沉郁之气。
将这变化看在眼里的赵元昌脸上依然保持着严肃认真的神情,心里却松了口气。
刑讯逼供能得到的只是希望得到的口供,此时捏在杜太后手中的这一份口供自然也不例外。
无论是赵元昌,还是林盛保,都没兴趣知道卞朗究竟从杨邠那里获得了什么指示,他们只需要卞朗按照他们规定的话本那般叙述。
当然,编造出来的东西肯定有不合理的地方,但用来欺骗一个没怎么参与政治的妇人已经足够了。尤其是这份口供只会让人产生杨邠如此行为对皇室有害的推论,而不是直接点明杨邠要造反。
毕竟自己做出的判断比别人硬塞给你的判断看起来更可信一些。
口供不长,杜太后很快就看完了,脸上带了一丝丝的愤怒,就是那种错信了旁人暗自懊悔的感觉。
杜太后仔细回想杨邠说过的话,仍有些不敢相信地问道:“此事为真?”
“真真切切!”赵元昌十分肯定,“儿子原先也不相信,还特意亲自去问了这个叫卞朗的。若是娘娘担心底下人蒙骗儿子,也可以亲自问一问卞朗。”
看着赵元昌的神情,又看看手中的口供,再联想杨邠所作所为,杜太后不得不承认,或许放任杨邠的话,这大周江山真的会出问题!
短短一个多月,先是丈夫离开人世,之后最喜爱的儿子犯错被幽禁,好不容易有翻身的机会,合作对象又出了事,杜太后不免有些消沉。
沉默了好一会儿,她终于开口了:“杨相公老了,也到了含饴弄孙的时候了。”
虽然觉得继续让杨邠留在朝堂上会坏事,但杜太后还是为这个合作对象争取了告老的机会。
赵元昌同杨邠的矛盾目前仅仅是新皇同前朝权臣之间的矛盾,若是杨邠真的愿意退,他不介意给出种种荣誉,当即点头道:“娘娘说得是,杨相公为国操劳,着实要嘉奖一番。”
“嗯。”看到当了皇帝的儿子还愿意听自己的,杜太后脸色总算好转了一些,将那份口供放到桌上,犹豫了一下才道:“婵姐儿快生了吧?再安排几个御医和收生婆子过去,待养好了,早日回京来让我看看孙子。”
卢金婵怀孕至今,也不过才六个多月,离“快生了”还早。杜太后这番话,实际上是说自己不再想着参与朝政,就等着以后带孙子了。
赵元昌虽不会读心术,但也能听出来杜太后态度软化。
天家和睦当然是好的,故而他也附和着说笑两句,一时之间倒有些母慈子孝的样子。
太后同皇帝想法一致,对杨邠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他毕竟没有直接领兵,缺了宫内的支持,一下子就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了。
接下来几天,弹劾杨邠的奏章愈加多起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杨邠的羽翼也在弹劾之列。
之前答应了让杨邠体面致仕,赵元昌就没有趁着这一波弹劾浪潮罢相,而是等着杨邠自己请辞。毕竟一个被弹劾下台的宰相,和一个自请致仕的宰相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可惜杨邠似乎不想接受这样的好意,就这么死撑着。
就在赵元昌渐渐失去耐心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
十三日下午申时末,天色渐暗,两名骑手自梁门奔入汴梁城,沿着南门大街一路喊着紧急军情直奔左掖门。
来到左掖门前,不等守卫开口询问便大声道:“保义军紧急军情需送达枢府!”
两府同皇宫其它部分是隔开的,就在左掖门不远,故而立刻有一名军士带着上缴了兵器的两名骑手快步朝枢密院行去。
一行三人来到穿过几道门,来到枢密院所在的一片建筑群,领路的那名军士叫住一个匆忙赶路的仆役:“这两位是从保义军来的,带来了紧急军情。”
骤然被人拦下,那仆役吃了一惊,待听军士说完之后好似松了口气:“我知道了,这就带他们去找人。”
军士点点头,对两名骑手道:“跟着此人走便是。”
说完,径自转身往回走。
目送其人离开,那仆役才看向两骑手,带着些恭谦道:“请跟我来。”
刚走两步,突然听到一阵惊慌的呼喊:“走水了!走水了!”
跑了一路晕头转向的两名骑手还没反应过来,那仆役立刻叫到:“你们在这里别动!”
说完就朝那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
很快,他们就能看到那一片建筑中透出了火光,在傍晚昏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醒目。
紧接着各种呼喊不绝于耳,房屋间人影憧憧,本就劳累非常的两名骑手,受到如此冲击,竟然就这么昏倒在地上。
陈佑站在火场边上,紧绷地面容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阴晴不定。
由于发现的及时,且身处皇宫大内,防火工作一直没有放松,现在火势已经变小了。
此时火场周围有几辆木车,仆役们正不停地按压木柄,从车内喷出一道道水柱。另有人朝火焰边缘砸水袋,那里正有仆役在搬运物事、拆毁房屋,这是为了防止火势蔓延。
“承旨,烧毁的这一间是杂务房的库房。”梅松走到陈佑身后轻声报告,“里面没放什么重要的东西,平常看管也不严密。”
陈佑看着翻腾的火焰,眼神幽幽。
好一会儿才道:“让滕青把今天看守此处的人看好了。”
“是。”梅松答应一声,转身离去。
陈佑长舒了一口气,这若不是人为纵火,他就有麻烦了。
看了一阵,他转身准备回书厅,却看到站在不远处看着火场不知在想什么的杨邠。
发觉此处着火的赵元昌一连派了三四波人来探问情况,等到一炷香之后,火终于灭了。
火灾被消灭的消息穿过去不久,就有宦官来宣枢密院三枢密四承旨至广政殿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