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一)

黄世俊最近很烦躁。

四月初,河北大地震,涉及定、贝、沧、瀛、深等十数州,可以说的波及整个河北,制造灾民无数。

正巧那时候三司正在同户部争夺权柄,户部尚书王彦川就趁机将赈灾粮这件麻烦事塞到了三司手中。

偏偏黄世俊还不好推脱:没事的时候你争权争的起劲,事情来了就不想要了?

他有理由相信,一旦自己真的推脱,只要王彦川还在户部,或者自己还在三司,凡是涉及到粮食,三司就别想沾边!

好,接了就是,不就是赈灾吗?

反正这次地震最严重的地方是幽、定周边,北燕京城都受灾了,周国只是边境,不算啥!

然后,事情一件接着一件来。

赈灾粮食还没安排妥当,兴元、锦官上书请求调拨粮饷。

紧接着,五月中下旬,京东齐、兖、宋、郓、博等州先后奏报发现蝗虫。

好家伙,河北地震要赈灾,蜀中平叛要军饷,京东可能有蝗灾要赈灾,一连串的事情直让黄世俊怀疑人生。

然而事情还没结束,进入六月,自开封府以东十数州遭蝗灾,河东、关西皆遭旱灾。

而这时候才刚刚理顺三司内部的黄世俊彻底崩溃,不得不让渡手中一部分权力,请求户部的帮助。

好在由于夏收已过,蜀地除了粮饷有着落之外,尚能支援汴京。河北各州县也尽力组织夏收,给不上多少税收,但能自给自足,又少了一个缺口。

之后王彦川奏请蜀地、关中粮饷不上解入京,而是点数登记之后直接运往关西、京东等受灾地点,以减少火耗、加快赈灾速度。

这一番操作下来,让黄世俊恨得牙痒痒,直呼奸诈。但没办法,谁让他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呢?这一把,他输的不冤。

“仲彦,你说这事,该怎么办?”

阎俊臣的声音响起,黄世俊猛然回过神来。

他此时在集贤相阎俊臣的府上,毕竟阎俊臣担任三司使的时候,他就是三司副使,那时候阎俊臣对他多有提携。

等阎俊臣入政事堂,接任三司使的黄世俊天然就是阎党。

呃,现在还没到党争的程度,黄世俊这个阎党顶多是在大事上支持阎俊臣,同其余相公的关系说不上多好,但也不是势同水火。

看了一眼阎俊臣,黄世俊皱着眉头快速转动头脑。

阎俊臣口中之事,这段时间在京中官场引发的不小的风暴。

六月初,刘承泽报捷请功,而给刘承泽什么样的封赏,就是这场风暴的源头。

在六月朔的朝会上,赵元昌提出设立参知政事和同知枢密院事两个职务,参知政事为政事堂之副,同知枢密院事为枢密院之副。

由于这两个职务都不定员额,文武皆可以本官兼任,故而绝大部分文武官员都没有意见。

毕竟多了位子,就意味着晋升机会增加,而且还是宰相之副,那些四五品的文官武将自然不会反对。

但是之后,刘承泽的捷报来了之后,在小朝会上,赵元昌提出让刘承泽入政事堂!

文官管军事和武将参与政事,由兵部尚书林师德首先发难,之后臣与君争、政事堂与枢密院争,自四月起整整争了两个月,才让参政、同知两职文武皆可以本官兼任一事波澜不惊地通过。

甚至于,无论是政事堂还是枢密院,几位相公都以为刘承泽若是入京,十有八九会是参政或同知。

没想到的是,直接就入了政事堂!

首相冯道立马就是一声“不可”脱口而出。

紧接着,江夏青跟着详述不该这么做的原因,然后阎俊臣附议。

枢密使吴峦因为有顾虑,当时没开口说话,郑志康和马青则旗帜鲜明的反对。

当然,这两人反对的理由并不一样。

郑志康是担心刘承泽入了政事堂之后,代表政事堂同枢密院争夺军事上的权力。

至于马青,他虽然是武将,却担心武人当政更容易谋夺权位。只能说,这个老将军对赵元昌是真的忠心。

不管怎样,由于诸相公反对,这事就这么僵持下来。

几乎每个相公散衙之后都会找自己人商议,这件事很快就成为席卷汴京官场的风暴。

沉吟一阵,黄世俊终于开口了:“目前政事堂只有昭文相尚且空悬。”

“正是。”阎俊臣拨动茶盏,“听闻是给照临公留着的。”

照临公就是前任昭文相、现河南府尹刘明,因为担任太祖山陵使,援例出镇京外,到现在已经有半年了。

也就是说,昭文相的位子也空了半年。

黄世俊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能说的前几次都说过了,这时候不好再拿出来说。

至于谋求昭文相的位子?

他本人不用说,同户部的争斗失败之后,能不能抢到一个参政的位子都是两说,更别说宰相了。

而阎俊臣目前只是末相,前面还有次相江夏青,越过江夏青直接升任宰相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对阎俊臣来说,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或许是让刘承泽直接当昭文相?

不是没可能,他之前就是检校枢密副使,而且现在首相是冯道,即便昭文相,也不过是政事堂诸相公之一。

黄世俊不说话,阎俊臣开口了:“昨日官家召见某,问某可有合适的人选能够担任参政。”

听了这话,黄世俊瞳孔一缩,呼吸稍稍变重: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我?

阎俊臣仿佛没注意到他的表现一般,神色淡然道:“某言刘兴元可为参政。”

黄世俊心一沉,好吧,就不该抱希望的。

让刘承泽担任参政,是几位相公商议后定下的。只是赵元昌并不满意,而枢密院几人思量一番,觉得检校枢密副使去当参政,无形中似乎让枢密院低了政事堂一等,是以也不同意。

“官家言参政不过三品,不妥。”

果然!

什么三品四品,一个“领”字就能解决,还不是不想让他当参政!

黄世俊叹息一声,脑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当即开口问道:“敢问相公,可知照临公何时归京?”

这个问题让阎俊臣愣住,随即皱眉缓缓道:“尚无消息。”

话音刚落,他就抚掌道:“吾知矣!”

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四)第五百八十八章 平波起浪第一风(二)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风起时动微末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堂政事定于一(一)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一)第三百二十七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二)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五)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满满为己谋第四百一十八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一)第二百三十章 战斗已起押何方(三)第二百二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二)第四百八十一章 两难之地有默契第一百九十六章 两手准备终定音(一)第五百八十五章 无人可得顺心意(二)第四百七十五章 宁行仁城头质问第三百五十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七)第五百七十三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八)第二百五十五章 初开府试网英才(五)第二百八十章 潜行入洛见下官(一)第一百一章观衙堂心有所感第一百六十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九)第五十五章皇宫大内初见闻第一百三十五章 两战皆胜事渐明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一)第六百七十七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一)第二百七十四章 日常寡淡多如水(三)第四百一十三章 欲建新城悔前事第三百三十五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第四百二十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三)第六百八十三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七)第四百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二)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为模范争最优第三百二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一)第五百三十六章 先北后南有风起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绽之处在一人第五百六十五章 同明殿里刀光起第三百十六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三)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三)第两百章 将离京先定婚事(二)第六百二十二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九)第四百四十九章 赵官家突访书院第九十五章寥廓江天万里霜第三百六十九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五)第四十章手腕强硬治归州(三)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一)第三百八十九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五)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三)第六百九十六章 乱云遮蔽洛阳城(二)第十四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二)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第七百三十二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四)第二百二十六章 强干弱枝议迁都(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罢相方始乱迷离(二)第四百六十五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二)第六百三十七章 看天下舍我其谁第三百二十八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三)第六百八十五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二)第五百六十七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二)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后谁顾命第二百八十九章 书院之内真理存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议定清田事第五百三章 欲立大功行阴私第一百二十二章广植羽翼乃正道第六百四十二章 朝堂政事定于一(五)第四百七十二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当如何第一百六十五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四)第七十章积劳成疾为哪般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后谁顾命第五百六十六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一)第六十四章战事不顺布闲棋第七百十章 为求生计抛脸面第二百九十八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一)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变国生事(一)第七百十八章 一点星火落周山第五百五十一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四)第七百二十六章 片瓦尺土不可弃(一)第二百六十一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一)第五百十一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五)第二十九章受人之托忠其事第四百二十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三)第三百九十五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四)第九十九章别无他法唯分治第三百二十七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二)第一百一十七章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龙虎齐动风卷云(二)第四百六十二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九)第一百九十七章 两手准备终定音(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一)第六百九十三章 乘舟东去拓海疆(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四)第十三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一)第四百二十一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四)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乱之后诸事繁第四百三十六章 为寻钱粮出新策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为第四百九十七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九)第七百十九章 开辟新路为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