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

只可惜一来他本就无心仕途,二来当日骚乱他那一副鼻青脸肿昏睡不醒的模样落在众人眼中,也算是丢了脸面,便拒了职事,专心学业。

至于他那两个好友,去年秋天入京参加今年春闱,依然没中,现在回了锦官府在府学中求学。

看完屋内摆设,陈昭汶开始整理衣物被褥。

还没收拾好,就听见门外传来一个礼貌的声音:“陈师在否?”

陈昭汶听到这个声音,脸上露出笑容,放下手中物事,边朝房门走去便出声道:“助之吗,可是又要帮忙的地方?”

门口站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正是范昌祐。

别看陈昭汶还要学习,他今年已经三十好几,就连儿子也十岁了。

他是经学助教,而范昌祐学的正是经学,称呼一声陈师正合适。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这次来洛阳的学生中,以原本经学院的学生最多,算学院最少。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算学院本就是贫家子弟的首要选择,是以泽润书院诸院中,除了后来的医学院,就数算学院中的贫家子弟最多。

学了一年半载,那些豪门大户不敢说,到一些小商家去当账房却是够的。

贫家子弟为什么要进入泽润书院?

还不是书院不收他们的学费,还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虽然入学之后家里面一时半会少了半个劳动力,但学成一门足以传下去的技艺,说不得就是一个家庭改变未来的机会。

很显然,相比于经义、书法,算术正是这样一门“实用”的技艺。

不是他们目光短浅,实在是家庭情况支撑不起太久远的志向,尤其是发生了黄大年事件,更是让不少家里是佃户的学生心生紧迫感。

故而,当书院要搬迁时,绝大部分贫家子弟都选择在锦官府周边寻一个活计,不提以后,至少现在家里面能过得好一些。

最先有革命觉悟的,十有八九是原本生活就不错的那一批人。

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想东想西的,只有等着那些背叛了自己阶级的觉悟者来告诉他们,其实大家本可以不这么辛苦求生,这时候他们才会成为这些人的追随者甚至同行者,为了实现新的生活而战斗。

陈昭汶家里不算豪富,只是耕读传家,能够接触社会底层,又有机会触及上层,这上下对比,正是他对陈佑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他是听说陈佑要讲课后才决定来洛阳的,来之前就做了决定,以半年为限,如果被陈佑折服就把妻子都接过来,以后就追随陈佑了,如果没有,那就回乡陪妻伴子,耕读乡里。

回到眼前,范昌祐提着一个小布袋子走了进来:“我是来给陈师送钱的!”

陈昭汶没有接,而是面色严肃地问道:“助之,你这是作甚!”

听他语气不善,范昌祐知道是自己说错话了,连忙解释道:“陈师勿怪,这是书院发给大家的,说是让大家拿着去洛阳城转一转买一些喜欢的物事,每个人都有一百钱!”

说着将布袋递给陈昭汶:“陈师是助教,所以有两百钱,正好我要来寻陈师,便一齐拿过来了。据说书院诸位老师每个人能有五百钱呢!”

听到这个解释,陈昭汶才面色稍霁,接过布袋。

两百钱还是有些分量的,他随手把这个布袋子挂到床边,拍了拍范昌祐的肩膀:“却是劳烦助之乐,今天有些晚了,明日再找几位,咱们一起去城内转一转。”

“是!”

哪怕从小沉稳,听到要去逛洛阳城,范昌祐还是有一些激动,当即大声应下。

陈昭汶点点头,一边锁门带着范昌祐朝食堂去,一边道:“你可之书院为何要给大家发钱?”

“山长向来关心书院师生,此次大家追随山长出蜀入洛,山长必要慰劳大家。”

陈昭汶听了,笑着摇头道:“你却是把山长想得肤浅了。我且问你,你我之家,可缺这一两百钱?”

“不缺。”

“你也知道,书院里有那等家境极贫的生员,对他们来说,这一百钱可就难得了。”

范昌祐若有所思。

他没问出诸如“为什么不只给那些人发”之类的问题。

很显然,这一百钱,主要是给那些贫家子的。毕竟洛阳这么个名城就在旁边,谁不想去转一转看一看,哪怕买一些最便宜的吃食玩意儿。

只是生活艰难的那些贫家子不一定能拿出吃喝玩乐的闲钱来,所以陈佑才会发钱。

这一百钱只是小钱,算起来也买不到什么好东西。索性书院现在也没多少人,为了不让贫家子感觉自己被特殊对待,陈佑才决定给所有人都发。

若真是一大笔钱,陈佑是绝然不会拿出来的。

“山长是真君子。”好一会儿,范昌祐如此说道。

被赞为真君子的陈佑,在收到刘明即将被调走的消息后,第一个想法是怎么坑一把新府尹,好叫新府尹没时间找自己麻烦。

八月初四,敕令河南府、大名府等五州府设立税曹。

同日,魏仁浦被任命为河南府税曹参军事,诸税赋、财计等事。

毫无疑问,魏仁浦的任命传开之后,阎诤臣立刻安排了人来接触他,同时税曹属吏的选择也成了洛阳城内相争的焦点。

那些大户们想在税曹有自己人,只要对自家松一些,对别家紧一些,这一松一紧之间,就是巨大的收入差距。

而府衙诸人,想的却是对财计的影响甚至掌控力度,毕竟税曹现在的功能可是类似于财政厅和国税地税的结合体。

刘明凭借着自己府尹的身份,直接给税曹调拨人手,要不是还不想让陈佑太过难堪,留下几个位置给陈佑安排,把魏仁浦架空都没多大问题。

就在这种情况下,京中传出消息:政事堂可能要增加一个位置。

这也就意味着,刘明即将回京。

第六百十四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一)第六百八十八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五)第四百一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第三百三十四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九)第四百九十五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七)第一百一十五章欲杀人当行何计(一)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担重任第六百九十一章 一元始建新风至第五百二十三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三)第九十八章仿若汉末汉中反第八十三章 枕头之风威力大第五十五章皇宫大内初见闻第五百九十二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四)第二百二十三章 方法总比困难多第六百四十九章 银夏战事可定矣(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连不断问对难二百八十七章 事事皆起更当稳(一)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十)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欲惹战端起第一百六十七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六)第七百十九章 开辟新路为后学第二百八十五章 至洛阳如何施为(三)第三百十九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六)第五十一章险铸大错自为之第五百十四章 战虽止诸事仍杂第一百八十二章 道旁迎师北疆变第二十三章小意应对新同僚第六百二十九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六)第一百七十九章 陈将明初入枢府(二)第六百三十一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八)第四百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二)第三十七章 项上人头吾必取(二)第五十二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一)第二百五十七章 放榜闹事为哪般(一)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论教王第七百四十一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三)第六百七十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五)第六百八十二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六)第四百二十九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七)第三百九十八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七)第四百四十六章 闲谈军政论优劣(二)第一百三章江边垂钓生妙计第一百六十八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七)第二百二章 下车伊始危机藏(二)第二百四章 议政事初入行宫第二百九十六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二)第七百七章 敢为天下挑重担(三)第六百十一章 又是一年乾坤新第一百九十八章 两手准备终定音(三)第四百一十七章 关内之地乱将起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声是利器第三百六十一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势如破竹征淮南第六百五十三章 有枣没枣打一杆第六百五十六章 决断之重一肩担第五百三十七章 若逢板荡该如何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四)第五百六十九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四)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四)第四百七十七章 辽事暂令朝争落第三百三十四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九)第一百一十一章无心插柳柳成荫第三百二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二)第七百十一章 顺势而为埋荆棘第七百九章 敢为天下挑重担(五)第六百八十七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四)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五)第一百二十四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一)第六百八十六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变故起第四百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二)第五十四章心急火燎急入京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计在教育(一)第五百六十七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二)第二百四十七章 强干弱枝议迁都(二)第三百二十六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一)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论道德第三百七十一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七)第六百七十九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三)第四百七章 好恶皆为门户计第三百十三章 百年大计在教育(二)第748章 敢请长缨安军心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五)第三百二十七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二)第六百七十七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一)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四)第七百三十五章 仲春杂事如繁花第三百九十九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八)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一)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二)第六百二十二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九)第六百五十三章 有枣没枣打一杆第六百七章 看江山谁主沉浮(二)第二百七十七章 欲往西京诸事重(一)第四百九十七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九)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绽之处在一人第三百六十七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三)第七百四章 天子何以顺汝心(三)第七百四十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