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争权夺利心思重

南平军事就这样了,按照赵鸿运所说,南平军事几乎是全权托付给赵元昌,权力大增的同时,风险也相应变大。

接下来是南平三州文官的安排,现在是一府二州了,一个府尹两个刺史,外加佐贰官、属官,又是一大批位置。

普通府的府尹一般是从三品,像开封府、河南府这样的重点区域,府尹又称府牧,列为从二品。只是不知这新设的江陵府会被定为哪一级。

对于政事,枢密院二人很知趣地闭口不言,而政事堂三人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此时也都保持沉默,一时间简贤讲武殿内就这么安静下来。

好一会儿,赵鸿运才开口道:“江陵府尹定为从二品,暂不任府尹,你等推荐一个知府出来。”

这意思就是要安排一个从三品的权知江陵府事了,如此一来,合适的人选就多了。

周袭唐制,六部尚书正三品,各部侍郎正四品,卡在四品升三品的绯衣高官不要太多。

即便是同为从三品,外放掌一府之地也也是很好的资历。当然,有些人宁愿待在京城当一个憋屈小官,也不愿为一封疆大吏,这就是另一番考量了。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只是稍一停顿,朱庆尧便开口道:“陛下,臣推荐吏部右侍郎冯玉。冯玉此人为人谨慎,定能辅佐秦王处置好江陵府事!”

听到这个名字,孙启祥一阵皱眉。

前面已经说过,他这个首相权力可能还比不上自己的两位副手。名义上是总揽政事堂,实际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被苏逢吉和朱庆尧分了。

其中吏部、礼部、兵部这三部尚书都倾向于朱庆尧,户部、刑部、工部则归属苏逢吉负责。

还有一个独立于六部的三司,由参知政事任三司使,名义上是对他孙启祥负责,实际上三司有事一般都是直奏陛前。

他作为首相,对六部三司的影响力也就全靠安插在各部门的人手了,刚巧,吏部右侍郎冯玉就是孙启祥的人。

朱庆尧怎么会推荐孙启祥的人呢?难道他老糊涂了?

非也!之所以想将正四品的冯玉推上从三品,其目的是将孙启祥埋在吏部的钉子排开,从而换上他的人。

且吏部掌管全国文官考核升迁,权力之大以至于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吏部的两位侍郎俱为正四品上,比其它五部的侍郎高了一阶。

还是那句话,究竟是吏部侍郎好,还是江陵知府好,见仁见智吧。

但对孙启祥来说就不一样了!他想要保持对吏部的影响力,要么将冯玉留下,要么找人接了冯玉留下的空位。

两相比较之下,还是留下冯玉比较简单。

是以,孙启祥立刻开口反对:“朱相所言不妥,这冯玉担任吏部右侍郎不过一年,一考都没完成,怎么能骤然升迁?”

朱庆尧严肃道:“孙相公此言差矣!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冯玉在吏部一年多,也做成了不少事,吏部上下无不对其交口称赞。此等能人,正该简拔,以为榜样。”

这差不多就是指着孙启祥鼻子骂了:你丫提拔的这个冯玉,天天在我管的吏部搞事,吏部尚书都跟我反映过很多次了!

孙启祥摇头道:“正是因为如此,才不能仓促调走。冯玉已经证明了自己在吏部能干好,一年下来正是熟悉了人事,就要放手大干的时候。此时调走,新来之人又要重新熟悉,岂不是耽误吏部之事?”

说着,孙启祥朝赵鸿运拱手道:“且吏部乃主我大周官吏升迁、考评,最为重要,岂能因这冯玉一人升官,置我大周数万官员前途于不顾!”

朱庆尧刚要开口反驳,一直旁观的苏逢吉突然开口道:“孙相公所言有理!既然冯玉在吏部侍郎的位子上干得好,且其还未满一考,那便让他继续干下去。总不能负责考核天下官员的吏部出了一个特例吧?”

虽然不明白苏逢吉为何要帮自己说话,但孙启祥还是迅速点头道:“此言有理!”

只听苏逢吉接着道:“要说江陵知府的人选,我倒恰好知道一个合适的,以翰林侍郎知齐州事的吕施彦,此人历任礼部右侍郎,调任齐州知州也即将三年。且此人在齐州任上风评不错,吏部考评据说也是上中,定能胜任江陵知府之职。”

此话一出,孙启祥立刻就明白了。

当过礼部侍郎,还能被吏部考评为上中,这妥妥的朱庆尧的人啊!

只是齐州乃是上州,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一半都是遥领。就算是实职,那也是参政级别的外放。而知州要是不加散官的话,也就是正四品下。

搞不懂苏逢吉要这个位置作甚。

不过,这不妨碍他附和:“若是果真如苏相所言,这吕施彦不失为一个恰当的人选。”

“不妥!”反应过来的朱庆尧立刻反驳。

然而,赵鸿运却仿佛对此人很有兴趣,他看向朱庆尧问道:“朱卿,这吕施彦果然如此吗?”

朱庆尧听到这话,面色一苦,又立马恢复正常:“好叫官家知晓,吏部考评此人确实为上中。”

赵鸿运听后,若有所思地看了看几人,当即拍板道:“行,那就这吕施彦吧!政事堂稍后拟敕。”

“谨遵陛下之命!”

政事堂三人又是一齐应下,只是三人心思各不相同罢了。

说完了最重要的江陵府府,赵鸿运仿佛意兴阑珊了,摆手道:“如果没事了,今次就到这里吧。其余官员政事堂拟好名单交给我就好。不过,归、峡二州,先按中州来定,只安排知州,不安排刺史。”

“是!”

皇帝都这么说了,五人连忙起身告退。

走出简贤讲武殿,五人同行一段路程,孙启祥突然道:“今晚我欲设宴,不知诸位有没有空闲?”

“始瑞兄设宴,我自然是要去的!”苏逢吉当即道。

而朱庆尧却冷着脸拱手道:“某今晚还有事,便去不得了。”说完,甩开袖子就走,也不等其他人。

孙启祥也没在意,只是拿眼看着杨邠。

杨邠略一考虑,便道:“某自会到。”

见杨邠同意了,史肇庆自没有不去之理,于是,就这么定了下来。

第一百四十七章 龙虎齐动风卷云(一)第二百六十八章 入京便闻南国事(二)第十章大周来客夜登门第二百四十七章 强干弱枝议迁都(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当如何第四百六章 陈将明诉苦求助第四百一十九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二)第七百四十一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三)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于一(三)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一)第743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第四百六章 陈将明诉苦求助第二百九十九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二)第九十六章治民抚兵制度齐第三百五十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七)第七百十五章 天子欲改朝堂事第六百一十章 上下皆起别样心第六百九章 军政尽操六人手第八十六章侵略如火战事急第三百九十七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六)第六十五章套路从来得人心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一)第一百九十六章 两手准备终定音(一)第四百四十一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三)第五百七十九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六)第四十二章论功行赏争不休(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第一百七十四章 新皇登基诸事忙(三)第四百八十三章 我欲惑敌占先机第五百四十一章 陈将明举贤不避仇第六十三章留守监国风将起(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两姓永结秦晋好(二)第二百三十三章 乱起变生杀意浓(三)第六百五十三章 有枣没枣打一杆第七百三十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二)第六百九十四章 乘舟东去拓海疆(三)第三百七十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六)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论道德第三百四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三)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战前动员第三百七十一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七)第二百六十六章 别离是为再相逢(三)第二百四章 议政事初入行宫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二)第七百三十五章 仲春杂事如繁花第二百二十七章 朝堂微操总是迟第六百八十三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七)第四百九十七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九)第十七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五)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于一(三)第一百三十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七)第二百八十二章 潜行入洛见下官(三)第六百四十六章 世间多有无奈事第五百三十六章 先北后南有风起第四十二章论功行赏争不休(二)第六百九十六章 乱云遮蔽洛阳城(二)第四百六十九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二)第十九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七)第二十九章受人之托忠其事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仪镇内议投周第七百十七章 汉皇终究屈贾谊第三十八章手腕强硬治归州(一)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后谁顾命第十六章月下争渡一线天(四)第六百二十四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一)第五百二十一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一)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浊又增污第八章兵临城下伴王驾第二百四十章 内乱未平外面起(五)第九十三章浑不要脸会使节第五百六十七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二)第五百十四章 战虽止诸事仍杂第四百六十一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八)第一百七十章 苦寒飞雪春已近(二)第三百二十六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一)第七百八章 敢为天下挑重担(四)第六百九十九章 乱云遮蔽洛阳城(五)第一百二十章士兵委员可行否?第五百章 局势有变使者来(一)第一百一十一章无心插柳柳成荫第四百三十九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一)第五百七十二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七)第三百二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一)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为模范争最优第二百四十三章 良马初与伯乐见(一)第三百七十九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五)第三百十一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五)第一百二十四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一)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于所当行第四十四章册命封王秦最贵第四百六章 陈将明诉苦求助第三百三十六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一)第三百六十二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三)第二百四十章 内乱未平外面起(五)第六百四章 各有安排待时变(一)第三百四十三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八)第一百七十九章 陈将明初入枢府(二)第二百四十章 内乱未平外面起(五)第五百十一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