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变国生事(一)

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局限,当今社会,能和“官员”相提并论的职业几乎没有。

名儒、名医、名道、名僧勉强算,但前提是“闻名州府”,若能如陈抟那般上达天听,才勉强可以叫一州刺史以礼相待。

再就是如锦官钟氏那般的生意遍布天下的豪商,也会被州县官员稍稍敬着。

陈佑一开始设想的高等教育,这么些年也没能发展起来。

除非朝廷给予高级科研人员一定政治待遇和不低的经济待遇,否则有意愿且有能力从事科研工作的一定是家庭条件优渥的权贵子弟。

不过他不着急,慢慢来,时间长着呢。

“六年级以下凡是附和报名条件的就都招收,七年级以上,说清楚就是。”

“就怕耽误了学生们的科举仕途。”

徐师进无奈叹息。

陈佑不置可否,直接转到下一个话题:“书院奖的事情准备的如何了?”

胡德佑立刻回应:“根据以前就有的奖项,现在初步拟定三类奖。第一类是发现奖,奖励医学、算学、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重大新发现;第二类是发明奖,奖励实践应用类重要新发明;第三类是优秀奖,专门奖励书院内部优秀教员、学员。具体内容都在这里面。”

话音未落,他就把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递到陈佑手边。

陈佑一边翻阅,一边听胡德佑继续往下说:“只是还有个疑惑,到底要不要把三教学术大家的新论放进发明奖类或者发现奖类。”

其他几人没有说话,但一个个都看向陈佑,等着他的回答。

显然他们为这件事讨论了许多次,但都没有达成共识。

书册内容不多,再加上前两次来也说过这件事,很多内容不过是修修补补,陈佑很快就看完了。

合上书册,陈佑扫视诸人,轻敲桌面,缓缓问道:“名士新论,如何评判正误?又如何评判高下?”

韩寅韬毫不犹豫:“自然是山长品评!”

如果此事成为定例,毫无疑问陈佑,包括周山书院,在天下士子之间定会成为执牛耳者!

千百年后,说不得就成为孔孟那般的人物。

但是问题在于。

“那些人为何要听我的?”

陈佑语气中满是嘲弄:“不过一区区宰相罢了,岂有道统之重?”

为人臣子者,终有如此局限——需杀人时,难以痛快下手。

不等诸人回应,陈佑左手按到册子上:“发现奖里面加一条,新提出的理论假说,得到验证为正确后,可授奖。”

毫无疑问,把三教经学排除在外。

……

间杂着各种计划外的事项,王朴终于在午时过了三分之二的时候见完所有该见的官员,此时正在抓紧时间批阅公文。

过了一个上午,其他相公手中的公文渐渐汇聚到王朴这边来。

诚然大多数都写好了处理意见,王朴更多的是圈阅以示自己了解此事,但公文内容以及其他人的处理意见都得仔细看清楚,真说起来并不轻松。

“相公,饭菜送来了。”

许希文推开房门,立在门口喊了一声。

王朴嗯了一声,继续翻看手中公文。

许希文只得站在门口等候。

少顷,王朴皱着眉在公文上写了几笔,然后才放下毛笔开始整理桌面,同时嘴里说着:“拿过来吧。”

饭菜送来之前,仆役先端来了温水给王朴洗手,之后才把盛在小碟子里的菜送过来。

王朴安静用餐时,许希文也得了空闲去吃饭休息。

说来也怪,但凡知晓去岁科举详情的,都知道许希文政治观点倾向于陈佑。

但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人,被王朴拿来总揽书厅庶务,除了不参与王朴和门下幕僚们议事外,和普通的幕僚没什么两样。

用着餐想到此处,王朴动作顿了顿,脸上神情有些唏嘘。

这类人再有能力,也都是可以用但不可以倚重的。

不过陈佑的某些想法终究过于理想化,年轻人信得多,经过打磨之后或许会改变主意。

这也是王朴把许希文留在身边的原因,他终究是爱才惜才的。

一顿饭吃得很快,吃完后甚至没有歇息,他立刻处理政务。

即便是宰相,也得空出时间处理往来交游等私务,王朴一般申时许结束办公离开皇宫。

而在此之前,他还得见李榖,商讨岭南事务,不知道要耗费多长时间,这才想早点把公文之类的批阅完。

只是终究难以如愿,还差几份时,李榖到了。

李榖坐下之后,王朴开口问道:“怎么突然想到岭南?”

“是曹固。”李榖立刻解释,“曹固在岭南发现当地有一种新的水稻,高产耐旱,他想让其它地方也试试这个新的稻子。”

若是司农寺或者户部来说这件事,倒也正常,可李榖是兵部尚书。

王朴看着李榖,不置可否。

李榖明白,接着道:“因之曹固想继续往南,看看南边是否还会有更好的稻种,亦或是其它物事。不过黄通有不同意见,言当地汉民甚少,反抗不断,在整顿好手中地域之前不宜再动刀兵。”

“所以曹固来找你了?”

“正是。”李榖点头。

他稍稍犹豫,随即道:“榖以为可以遣一部偏师看一看。”

王朴双手交叉搁在桌上,目光炯炯地看着李榖:“不是为了稻种吧?”

李榖尴尬一笑:“瞒不过相公。南方诸国林立,人口众多,若可纳之供养中国,则于国于民皆是善事。”

依靠对外剥削供养本国人民。

这是李榖的想法。

他想要靠主持这件事来获得名望,角逐相位。

王朴思忖一阵,突然叹气:“我明白了,你去准备吧。”

话音刚落,不等李榖答应,门外突然传来许希文的声音:“相公,李参政说有急事求见。”

李榖连忙起身:“下官先下去了。”

“嗯。”王朴点头,同时扬声道:“请他进来!”

李榖走到门口刚刚打开门,就见李继勋在许希文的引领下快步走来,他朝李继勋微微点头,唤了声“参政”便当做行礼。

李继勋面无表情地颔首,就准备从李榖身边走过。

第一百四十五章 骤然生变应对急(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而黑白总分明第一百六十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九)第五百九十九章 迎难而上因时变第一百四十四章 破城小寨诸事杂第二百三十一章 乱起变生杀意浓(一)第四百九十五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七)第三百五章 空辩不若实为证(一)第七百十五章 天子欲改朝堂事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一)第三百二十三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第一百四十七章 龙虎齐动风卷云(一)第五十一章险铸大错自为之第六十九章谁人心思能如意第三百二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一)第二百三十八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三)第五百八十七章 平波起浪第一风(一)第六百一章 国政定于言语间(一)第六十二章留守监国风将起(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龙虎齐动风卷云(三)第六百十七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四)第四十九章君臣问对定计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陈将明初入枢府(一)第七百四十一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三)第八十八章一日之差失涪陵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阳如何施为(四)第六百四十二章 朝堂政事定于一(五)第六百二十三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十)第一百六十一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第一百八十二章 道旁迎师北疆变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四)第七百二十三章 我自蹈险全臣节(二)第九十九章别无他法唯分治第四百六十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七)第二百六十四章 别离是为再相逢(一)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一)第一百九章诸将逼宫围太原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后生(二)第四百四十二章 久别重逢父子情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一)第一百九十九章 将离京先定婚事(一)第二百八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七)第六百三十一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八)第四百三十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乱起变生杀意浓(二)第三百六十三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四)第五百九十九章 迎难而上因时变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为模范争最优第四百九十三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五)第一百四十八章 龙虎齐动风卷云(二)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一)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后生(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五)第三百九十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三)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第十三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一)第五百四十六章 两国皆赚无人亏第五百二十七章 两府生变宰相换第三百八十二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八)第四百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一)第三百二十六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一)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声是利器第五百四十五章 纵兽于林起罗网第六十六章置之死地而后生(一)第四百二十六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九)第二十二章从此天高任鸟飞第三十二章说朝局双龙争王(一)第二百三十一章 乱起变生杀意浓(一)第三百七十九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五)第六十四章战事不顺布闲棋第一百四十五章 骤然生变应对急(一)第五百四十九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二)第五百二章 论立场章鹏施计第六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事定于一(四)第六百九十一章 一元始建新风至第五百二十八章 谈授官书院生颓(一)第三百四十一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六)第五百四十二章 识大局治安创收第四百四十二章 久别重逢父子情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一)第六百九章 军政尽操六人手第四百八十四章 操演堪比实战险第一百一十三章攻石镜首战得胜第二百三十八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三)第四百八十一章 两难之地有默契第二百八十一章 潜行入洛见下官(二)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八)第五百七十三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八)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应当作何解第一百二十八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五)第三百六十四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五)第三百八十二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八)第十一章 泼天大功接不接第五十八章心欲借钱口难开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一)第七章各有肚肠转心思第六百五十章 银夏战事可定矣(二)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六)第一百八十一章 当立殿前两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