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四)

陈佑沉默了。

他知道答案,但他也知道在他有生之年恐怕看不到结果。

好一会儿,他抬头,看着满脸不解的张贤,开口问道:“同矩以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张贤稍一思忖,回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之于庶人,犹舟之于水。”陈佑双手交叠,语气平缓,“高官显贵之于天下,亦如是。故君要爱民,高官显贵要有益于天下。”

停了停,他继续道:“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一人侵天下之利而不受其害,则有千万人侵天下之利,如此之天下,焉能久存?天下不存,高官显贵何能为贵,黎庶贫贱何以为生?

“故,为子孙计,贵者当扫除那等侵天下之利而肥己之徒,卑者当从其贤者而弃不贤者。”

他抬起右手点了点桌面,发出咄咄之声:“若天下人皆知此理,又何愁百官不从吾之道?”

这一番话叫张贤心神激荡,但他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因此没有多说,而是长揖一礼,随后退出书厅。

屋内只剩陈佑一人,他重又低头看着批到一半的公文。

张贤没想明白,陈佑明白,有一个环境要“理想状况下”,有一种社会叫“大道之行也”。

这世上,有些事知难行易,有些事知易行难。

恰巧,他所说的情况就属于后一种。

即便通过教育,让所有人都明白那个道理,但因为生产力水平和物质丰富程度的限制,必然有人经受不住“成为先富”的诱惑,这些人中也必然会有人为了保证子孙继承自己“先富”地位而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规则制度提高“后富”诞生的难度,直至再也难有“纯粹的后富”诞生。

任何制度的确立都是曲折反复的,比如郡县取代封建,从春秋战国到如今一千多年,封建形式出现许多变种。但这么些年下来,除了既得利益者,绝大多数当权者都认同郡县的好处大于封建,一旦有机会,就会动手削藩。

所以,陈佑现在就在考虑,是不是应该在他有生之年还能控制住局势的情况下,让天下感受一番新旧制度的对比?

或许有一场七国之乱一般的切肤之痛,才会让后人认识到新制度的优越性。

这样经过千百年的拉锯战,最终把旧制度彻底扫入历史的坟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先掌控住朝政。

中秋过后,经过徐雄的联系,终于有几名法司中坚官员被同时弹劾。

不等事情发酵,庞中和案调查结束,徐雄坐诬庞中和,夺三任官,贬至蜀地。

随后,三法司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御史大夫董成林不管其他,手下有人被弹劾,他首先自查,自查有问题立刻找肃政、大理协助。这段时间御史台基本上是关起门处理自家事,应付上面指派的案子已经十分勉强,没有御史还有精力去弹劾其他人。

大理寺比较佛系,该审理案件就审理案件,有人被弹劾被调查就老老实实停职等待结果。

肃政司就不一样了,在韩向阳的带领下,但凡有那弹劾攀诬法司官吏的,立刻就一群人奋力调查其人有违道德律令之事。

查不出来也就罢了,一旦查有实据,立刻就提请大理寺审理。大理寺的工作量,有一半都是肃政司送过去的。

如此,再加上宋白解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文章流传开来,对法司的整顿渐渐步入正轨。

辛卯,以税务少监庞中和任尚书左丞,知光禄寺。吏部郎中卢亿任税务少监,礼部郎中窦仪任吏部郎中。

壬辰,枢密副使薛崇罢工部尚书,礼部侍郎李成璟除工部尚书,庶务司丞梁关山任翰林学士、工部侍郎。

癸巳,庶务司正闻克除税务监,以户部尚书康自观为吏部尚书致仕。

康自观在嘉定三年因为税改得力从大名府接替王彦川执掌户部,至今已有七年,是六部之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只可惜相比其他人,终究少了些运道,七年时间也不过是从守户部尚书变成户部尚书,如今致仕了,才更进一步。

他致仕后,户部尚书暂且空缺,由侍郎孙宣怀代掌户部事。

值得一提的是,巴宁泰终于如愿以偿把庶务司换成了自己人。

而且这段时间,巴宁泰可谓是双喜临门:他的嫡孙女出嫁了!

而做了巴家东床快婿的青年俊彦,乃是中书省主书范昌祐。

是的,这个范昌祐,同陈佑的弟子范昌祐是同一个人。

据政事堂内小吏传言,范主书即将外放一任县令,之后回京任部寺佐贰官,前途一片光明!

值得京城百姓八卦的还有另一件亲事:在潘美的说和下,麟州杨家一女同庞中和定了亲。

而这个杨家女,其母乃是府州折家嫡女——这一条消息普通百姓不知道。

总之,高官显贵的婚姻事总能牵动大众的目光。

丁酉,大理少卿杨光义坐不法夺职,移交河南府审理。

戊戌,王彦川告疾在家,陈佑前往探视。

这是陈佑就任首相以来第一次上门拜访一人。

陈佑的到来并没有让王府诸人多么惊讶。

他在皇宫里得到消息刚做出前往王彦川府邸探视的决定,立刻就会有人通知王家人。目的是让他们早做准备,免得哪里出纰漏落了陈佑的面子,导致陈王二人不得不摆明车马互相对立。

不过知道归知道,真等到陈佑抵达时,王家上上下下都很紧张。

无他,稍微有些敏感性的底层官吏都能猜到这段时间的风波一定牵扯到陈王斗法,更别说王彦川家里人了。

见到敌人,当然会紧张。

在京中侍奉的是王彦川第三子王慕年,未及弱冠,看上去十分瘦弱。

陈佑的马车刚一停到王府门口,王慕年立刻上前两步长揖道:“后学王慕年恭迎平章!”

陈佑从马车上下来,同时嘴里说着:“贤侄不必多礼。”

虽然只大了不过十岁,这也算是两辈人了。

陈佑心中感慨不已。

“松岭兄身体可好些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广植羽翼乃正道第四百八十六章 浅水亦有乱流涌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仪镇内议投周第五百八十五章 无人可得顺心意(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将离京先定婚事(一)第六百七十三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三)第六章双狐斗法寻后路第一百五十章 龙虎齐动风卷云(四)第六百四十六章 世间多有无奈事第六百七十七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五)第六百六十八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三)第三百六十九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五)第四百三十四章 千里泽国断美梦第一百六十一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第四百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一)第五百八十五章 无人可得顺心意(二)第七百七章 敢为天下挑重担(三)第一百三十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七)第六百八十五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二)第四百八十四章 操演堪比实战险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四)第六百二章 国政定于言语间(二)第五百七十六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战斗已起押何方(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心浮动议改制(一)第六百九章 军政尽操六人手第二百三十四章 踏踏实实解烦忧(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诸事推行隐者来(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战斗已起押何方(二)第两百章 将离京先定婚事(二)第三百六十七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三)第一百七十三章 新皇登基诸事忙(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五)第六百十四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一)第三百三十九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四)第三百六十一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二)第六百六章 看江山谁主沉浮(一)第五百四十三章 量狭岂有君王气第二百四十一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六)第七十八章未雨绸缪布耳目第七百十一章 顺势而为埋荆棘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第六百四十七章 农商仍需费心力第五百十九章 处处算计无尽时第七十三章再失一相犹不慌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阳如何施为(四)第三百七十九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五)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而黑白总分明第三百九十一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七)第六百八十四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一)第五章时移事易非前史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四)第六百六十一章 何日方能遂旧愿第六百六十九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四)第四百五十七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四)第五百六十六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一)第五百九十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二)第五百三十章 师友侍读何人佳第五百三十二章 东宫所学是何物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浊又增污第一百九十章 罢相方始乱迷离(一)第六百八十三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七)第五百四十章 忠于王事举贤良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乱三国动第七百一章 明志立旗且随风第二百八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四)第五百三十六章 先北后南有风起第四百九十四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六)第五百四十二章 识大局治安创收第二百六十八章 入京便闻南国事(二)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第二百三十八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三)第五百四十二章 识大局治安创收第三百二十六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一)第四百九十三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五)第四百一十七章 关内之地乱将起第六百五十七章 灾情之下有奇人第二百八十章 潜行入洛见下官(一)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三)第四百七十五章 宁行仁城头质问第二百九十八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一)第四百六章 陈将明诉苦求助第四百八十三章 我欲惑敌占先机第四十一章论功行赏争不休(一)第五百二十八章 谈授官书院生颓(一)第四百二十四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七)第五百四十五章 纵兽于林起罗网第四百三十九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一)第二百二十五章 治军难收税更难第三百九十六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五)第二百三十六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一)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四)第四百七十四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七)第七百十二章 我自请缨为难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三)二百八十七章 事事皆起更当稳(一)第一百一十章时运所至晋阳下第六百六十二章 谁料竟会遭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