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再失一相犹不慌

他还要解释,赵鸿运用食指敲了敲桌子道:“开封府做得很好。”

只是说了这一句,赵鸿运再次闭口不言。

说话说到一半的荆王噎得难受,但看赵鸿运的样子,他又不敢多言,只好讷讷不言。

好一会儿,赵鸿运才道:“前次宗正太常已为秦、荆二王定下吉日。如今战事已毕,便以太常少卿为使,宗正少卿为副,至二王妃府宅行册命之事。”

定下的吉日是在闰七月二十二,还有十二天就到了。

好在这段时间宗正寺和太常寺一直在准备,倒也不至于慌乱,当即齐声应下。

本来司天监选了两个相隔差不多有半个月的吉日,是准备让两位亲王分开纳妃。没想到赵鸿运只选了一个,这就是要两场一起办了。

至此皇帝归来的第一次议事就这么结束了。

然而变动才刚刚开始。

九日当天,赵元昌就病倒了,高烧不退卧床不醒。

官家得知之后遣御医前往秦王府问诊,得到的消息是:思虑过重,紧绷的心神一下松开,加上原本就在病中,此时病上加病,故而才会如此严重。不操心事务的情况下,静心修养一段时间就好了。

赵鸿运这才从王府家令童谣处得知秦王前段时间就病了,只是身负监国重任,一直硬撑着。

同时武德司也调查出了前几天秦王府悄悄寻医问药的事情。

这样一来,一个忧心君父、拖着病体操劳政务的孝子形象就立起来了!

有人可能要问了,秦王府是不是收买了那个御医啊?

当然不是!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赵元昌心狠,为了做戏做全套,他天天洗冷水澡,每天熬夜到很晚,早上又要早起,就这样很顺利的生病了。

要知道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抗生素,若是护理不当,一次普通的感冒都有可能转化成肺炎,最终要了人命。

对于这种行为,陈佑也只能表示佩服,然后好生配合。

好在御医水平还算不错,第二天赵元昌就好很多,总算是没有生命危险。

赵鸿运也下诏抚慰,名贵药材什么的不要钱一般送到秦王府。

一时之间陈佑差点都以为秦王经此一事地位就稳了。

只是帝王心难测。

十一日,赵鸿运诏令匡国军节度使冯道入京。

这冯道何许人也?

历史上的冯道在五代时期的声望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

不过后人多认为他没有忠义廉耻之心,究其原因,无非是因其历仕四朝十帝,而且还都是宰相三公这样的高位。

当然,现在这个冯道可能没机会侍奉四朝了。

晋出帝开运元年,也就是公元944年,当朝太尉、燕国公冯道第二次任匡国军节度使、出镇同州。

然后,第二年赵鸿运篡晋,冯道就这样被丢在同州没人管。

景瑞元年他就上书向赵鸿运称臣了,然而赵鸿运只是让他继续当匡国军节度使,至于太尉的职衔、燕国公的封爵是提都没提。

之后也不是没有人向赵鸿运建言说把冯道请回来,只是都没被采纳,于是这么一个大人物就这么被遗忘在同州。

现如今突然把这个重量级人物搬回来,整个汴京城都被惊动了,都在猜测冯公回来是要干啥。

这其中,最不安的就要算苏逢吉了。

毕竟以冯道的资历,哪怕还没对大周有什么贡献,回到京城来至少也得是一个宰相的位子才能安得下。

苏逢吉刚刚才被密集弹劾了一阵,之前的请罪又被冷处理。如果冯道拜相,他苏逢吉是最合适被换掉的!

心中忐忑之下,他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而是到处走动,想要把冯道再次推上三公高位。

别说他傻,若真的要竞争,他自问是争不过冯道的。

幸好冯道本身资历够老,也是前朝的三公,故而他索性就把冯道往高处推。

哎,总不能堂堂三公来抢我一个次相的位子吧?算盘打的好,可惜世事不能尽如意。

十四日,户部尚书田茂出为同州刺史。

同日,兖州刺史王彦川调任户部尚书,由兖州长史知州事。

十五日,将作监大匠贬为一县令,大匠之位空悬。

这下可好,因为盗售案被弹劾的三人已经有两个被贬官了。苏逢吉惊慌之下连忙上书请辞。

其实他不是真的想辞官,只是想试探一下赵鸿运的心意。

谁知道这次他的请辞奏章递上去之后,赵鸿运甚至没按惯例来个三请三否,直接批示“准”。

之后下诏赐金抚慰,着领庐州刺史。

就这样,史馆相苏逢吉还没反应过来,就变成了前任宰相、庐州刺史苏逢吉。

苏逢吉罢相对不少人来说又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至此,在外人看来,秦王赵元昌在政事堂的两位支持者全部离任。而荆王赵元盛则正要同集贤相结为姻亲。

再加上赵元昌在官家回京后的第一次议事之时就被批评,这一增一减,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啊!

刚一得知此事,陈佑也顾不得赵元昌大病未愈,直接找到寝房商议此事可能引起的后果。

只是赵元昌看起来却十分平静,就好似被罢官的是一个毫无关系的小人物一般。

见陈佑突破童谣的阻拦闯了进来,坐在榻上翻书的赵元昌笑问道:“将明何故如此急切啊?”

陈佑一愣,随即道:“大帅莫非不知苏相公罢相之事?某正是为此而来!”

听到陈佑的话,赵元昌放下手中书册,指了指凳子:“坐下说话,令歌,给将明上茶。”

“不用麻烦童家令了。”陈佑连忙摆手,坐到凳子上之后对赵元昌道:“以大帅之智,不会不知苏相公罢相的意义。大帅如此平静,莫非早有对策?”

赵元昌哈哈一笑:“知我者将明也!”

笑过之后,他脸色一肃,沉声道:“前次你与德俭不还说苏相公不可久恃吗?当时便定计暂让苏相公受个教训,只是那次官家并未有动作,现在不过是延后罢了。”

提到这个,陈佑也想起来了,当即点头道:“想来大帅自那时起便有准备。”

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欲惹战端起第六百六十二章 谁料竟会遭背刺第二百九十四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五)第五百四十五章 纵兽于林起罗网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礼毕诏书频出第五百九十九章 迎难而上因时变第六百五十六章 决断之重一肩担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计在教育(一)第三百六十七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三)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为第三百七十六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二)第五百十四章 战虽止诸事仍杂第五百七十五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二)第五百六十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五)第三十二章说朝局双龙争王(一)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绽之处在一人第七百六章 敢为天下挑重担(二)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风起时动微末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于所当行第九十八章仿若汉末汉中反第二百一十二章 诸事推行隐者来(一)第三百九十九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八)第一百三十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七)第五百四十六章 两国皆赚无人亏第二百三十二章 乱起变生杀意浓(二)第五百四十章 忠于王事举贤良第五百三十六章 先北后南有风起第五百九十二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四)第一百四章终拜师庭院问对第五百七十二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七)第五百五章 戴和裕心属何方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开府试网英才(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一)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八)第二十八章议定诸事行忠义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四)第五百七十三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八)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满满为己谋第四百八十三章 我欲惑敌占先机第三百三十五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第六百九十一章 一元始建新风至第二百四章 议政事初入行宫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事推行隐者来(二)第六百九十章 一时之法亦须重第三十二章说朝局双龙争王(一)第二百四十一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六)第三百四十一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六)第四百一十七章 关内之地乱将起第三十四章酒到酣时议治政第三百四十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五)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四)第七百三十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二)第六十八章状况频起意外生第一百七十章 苦寒飞雪春已近(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一)第五百三十九章 真真假假绕云雾第四章此身何所存(二)第四百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一)第七百十一章 顺势而为埋荆棘第五百六十二章 天下兵马谁为主(一)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一)第一百九十五章 保义谋反欲亲征第五百三十三章 只谈风月元宵至第一百一十章时运所至晋阳下第五百六十二章 天下兵马谁为主(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战斗已起押何方(二)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开府试网英才(六)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为模范争最优第五百二十九章 谈授官书院生颓(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变故起第四十九章享乐之心起复消第二百六十章 为民服务不求夸第三百十九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六)第五百六十五章 同明殿里刀光起第六百八十二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六)第四百二十一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四)第六百十四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一)第五百三章 欲立大功行阴私第六百九十八章 乱云遮蔽洛阳城(四)第747章 烽火家书抵万金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心浮动议改制(一)第五百八十四章 无人可得顺心意 (一)第五百九十二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四)第五百二十七章 两府生变宰相换第六百八十四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一)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欲改枢院为立足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声是利器第二百一十六章 前狼后虎当如何(二)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于所当行第六百八十七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四)第七百二十二章 我自蹈险全臣节(一)第四百二十三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六)第三百四十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五)第五百八十七章 平波起浪第一风(一)第四百一十三章 欲建新城悔前事第五百五十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