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创立阐教

?在各地局势风起云涌之际,经过数月苦心钻研当初卫朔提供的资料,再加上寇家本已有的典籍,寇遁之终于重新理清了一套宗教理论。

按照之前的约定,寇遁之将新教任命为阐教,阐者,明也,有阐发、阐明、开辟之意。阐教教众将尊奉一个主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盘古大帝,简称大天尊。

“主公请看,这是我整理出来的阐教创世理论。”

卫朔接过寇遁之手中的几沓纸张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混沌未开之际,元始天尊(盘古大帝)以无上法力开天辟地,并以肉身化为世间万物,人类也是其中之一。随后大天尊元神回归宇宙,居于混沌……”

“……人类诞生后,大天尊又屡屡下凡点化他的子民,引导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上古文明中的一切神迹都是大天尊临凡所为……”

在全新的阐教中,、将主导劝人为善,宣扬好人有好报;做好事者,活着得善终,死后位列仙班,直接进入天庭;而坏人或者为恶者,不但一生不得好死,死后更是要堕入十八层地狱,来世托生牲畜,更为严重者将永世不得超生。

除此之外,根据卫朔的嘱咐,阐教将向世人宣扬勤劳、节俭、勇敢、善良、谦让等可贵品质,鼓励世人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生活,赞美一切通过劳动改变生活的人。

卫朔边看边点头,对寇遁之整理出来的东西很满意,他笑着道:“遁之,既然做好了理论准备,那就开始传教吧!先在辽东、幽州两地试行,你看怎么样,我未来的大天师?”

寇遁之见自己整理出来的理论通过了卫朔的验证,终于把悬着的心放回了肚子里。他思索了一下回道:“主公,要想在两地快速传播阐教,得先将各地的道观给建起来。一个县至少得有一座容纳数千人同时做祷告的道观。”

“而在郡治所或者州治所所在地的道观,其可容纳祷告的人得有上万人才行。如此一来光是修建县一级的道观所需费用就是个天文数字,可……可这钱从哪儿来?”

卫朔略一沉吟道:“如今郡守府治下共有六个郡,起码得建六所大型道观才可以。一座容纳两万人道观预算起码在三万贯。这样算下来郡守府至少得拨款二十万贯钱才行。”

寇遁之在一旁听着卫朔自言自语,不禁暗自咋舌不已,没想到推广一个宗教花费如此大。不过再想想日后阐教的发展前景,他又不禁兴奋不已。

“幸亏前段时间从海贸上捞了一笔横财,不然郡守府就是砸锅卖铁也拿不出这笔钱。”

卫朔忍痛从刚刚获得的巨款中拨出一笔预算交给寇遁之去修建道观。二十万贯可不是小数目,差不多是郡守府一年官吏的俸禄总和。况且眼下郡守府的财政并不宽松,各处都急需用钱,他能给寇遁之批这笔钱,可见卫朔对阐教的重视。

在每个郡至少建一座道观,不但可以让信徒获得精神上的指导,同时还可依托道观推行其他的活动。比如利用道教擅长医术的传统,在道观内为信徒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医疗服务,以此来增加信徒对阐教的归属感。

在道观里提供医疗服务,对于广大普通信徒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如今这个年代没钱看病的穷人太多了,甚至卫朔、寇遁之二人相信只要能顺利推行医疗计划,阐教一定能被底层百姓迅速接受。

在新的阐教教义中,每一次华夏臣民面临生死攸关之际,大天尊都会林凡降世去拯救他的子民。在寇遁之有意无意影响下,新的教义将卫朔宣扬为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希望。

阐教创出来后,最先接受其教诲的则是辽东上层阶级。在卫朔半强制、半劝解下,辽东文武上下、豪强世家纷纷皈依阐教。而那些归属乌丸人、鲜卑人则全部被强行该信了阐教,以此来加强他们对华夏大家庭的认同感。

其实卫朔在民族融合方面一直做得都不错,如今再去辽东民间的话。你会发现那里基本上已看不到当初随处可见的胡汉杂居的情景,入眼之处皆是汉人形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所有跟鲜卑人、乌丸人相关的民族特种都被摧毁殆尽,这也为日后史学家研究其他鲜卑、乌丸历史带来很大苦难。

后世史学家一致认为。曾经活跃在北方的乌丸人、鲜卑人、匈奴人等草原民族之所以逐渐消失并融合到华夏大家庭中,其初始则开始于眼下辽东推行的一系列民族融合政策。正是得益于这一政策的推行,才让后世华夏成为一个单一民族。

阐教的出现必然要大大增强治下百姓对卫朔的认同感,对他稳定两地秩序,树立个人威望起到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同时阐教的出现,必然要降低世家对各地庶民的舆论影响。

为了防止阐教反噬害己。卫朔有设立了数条规矩以此在某些地方限制阐教。首先,在阐教典籍内明文规定,神职人员不得参与政治、经济等俗世活动,违者轻则剥夺其神职,重则要为此丢掉性命。

其次,关于阐教的资金来源,除了公开接受信徒捐赠的香火钱外,只能向官府申请拨款。而且阐教一切开支,必须接受官府审计部门的督查。

卫朔不断地翻阅手上的纸张,很快就到了寇遁之为阐教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方面。按照寇遁之的设计,神职从上到下分为:掌教、天师、真人、道长。

掌教为最高领袖,目前由寇遁之担任。掌教之下设天师驻守在各个州治所,负责一州教务的处理;而真人一般是有威信的信徒担任,负责一个郡内的教务;道长则是每个道观的最高负责人,也是阐教最基层的神职人员。

至于最高教务并不是由掌教负责,而是由掌教与诸位天师、真人组成的教会解决。阐教一切大事必须由教会通过,然后再由掌教宣布执行。

卫朔对寇遁之整理出来的东西十分满意,他不怎么担心阐教会威胁到他。其实就算卫朔不打算再扶持另外一个宗教,阐教也不是一家独大。真正影响到华夏方方面面的则是儒教,孔圣人宣扬的儒教,经过董仲舒的努力后,已彻底成了华夏的主流思想。

在卫朔看来,阐教尽管有着巨大发展前景,可仍然无法跟儒教相提并论。儒学、算学可是辽东两大必修的基础学科,任何一个打算进入郡守府做官的读书人,都必须掌握这两门知识。

以华夏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儒教根本无需宣传,自然而然地会成为第一大教!

这才是卫朔的底气所在,在他看来阐教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第二大宗教罢了,更可况日后还得面临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竞争。

除此之外,卫朔、寇遁之二人致力于将阐教打造成一个极具包容性且平和、非攻击性的宗教,经过多重限制,卫朔相信足以将阐教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在郡守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底层百姓以及归化胡族迅速接受了阐教,在短短数月之内,阐教就成为卫朔治下影响力极大的宗教。

当阐教走上正轨后,范阳卢氏终于派人来到了蓟城,卫朔得知卢氏来人,不禁喜出望外,在他看来范阳国怕是逃不出他的手掌心了。(。)

第359章 扶南的麻烦第10章 练兵不易!第213章 女将显威第175章 祖逖的死局第157章 邵续来访第322章 拓跋崛起第14章 立下根基第565章 石虎、石勒被擒第65章 拯救刺史裴盾第557章 张宾‘料事如神’第663章 骑兵威力第3章 跟着张大郎去买盐第635章 世家的罪恶第55章 前奏第536章 风云骤起第59章 将离彭城第16章 ‘官府’来人了第394章 孤立宗室势力第635章 世家的罪恶第206章 主公,您违律了!第93章 侥幸过关第287章 冯翊赈灾第12章 拖!第170章 狩猎遇险第595章 新的时代第254章 封锁江面第538章 王敦占上风第613章 平定漠北第251章 琅琊王的心病第132章 裴家的争论第378章 南洋大捷第377章 江东的试探第20章 徐福岛上会海盗第393章 先谈经济合作第149章 新年惊变第90章 初见苏峻第612章 再战漠北第217章 返回蓟城第25章 祝其县买粮第199章 上谷寇氏是‘仙家’第497章 征收个人所得税第597章 不同的选择第523章 不甘心的祖约、苏峻第151章 提升工匠的地位第124章 四下串联第243章 一年又一年第42章 参加名士聚会第52章 祖逖卫朔初相见第410章 榆眉会战之单骑冲阵第527章 江左又起波澜第469章 长城会盟(上)第122 章 辽东对第376章 神秘访客第168章 卫朔是谁?第226章 谁赞成?谁反对?第18章 徐福岛上的海盗第306章 再袭定襄第397章 新年初定计第534章 各方准备第622章 谢艾的打算第340章 整合政务(下)第358章 谢艾的选择第315章 纳妾是成功人士的象征第206章 主公,您违律了!第298章 秦州内讧第171章 祥瑞白鹿第124章 四下串联第85章 清扫地方豪强第22章 开辟新的市场第301章 西晋第一武技高手第550章 薛涛守涿县第208章 再添一良将第375章 虽远必诛!第42章 参加名士聚会第395章 宴会上的罗马人第618章 西出玉门关第536章 风云骤起第449章 扶余来使第467章 草原大捷第510章 凉州猛将——索苞第85章 清扫地方豪强第237章 终遇莫含第454章 威逼张宾第381章 罗马人来了第217章 返回蓟城第677章 最后一战第555章 击杀麻秋第606章 糟心事一件接着一件第535章 王敦之乱第182章 农牧场建设第234章 莫含的大礼第381章 罗马人来了第484章 石虎城下遇挫第236章 血战飞狐口第60章 有人来打劫!第85章 清扫地方豪强第337章 晋阳公祭第635章 世家的罪恶第518章 罗马商人在辽东第670章 昭武九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