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科举揽人才

建兴四年,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辽东举办的第一届科举正是开考,此次题目全部由卫朔亲自审定,考试内容偏重于考察士子的实际才能。

资格考试共分两场,主要以儒家经典、算学为考察内容,初试内容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用来区分普通人与读书人。而复试内容则要难很多,最终只录取前两百名,参加下一轮的定职考试。

另外,为了安抚落选士子,卫朔对外宣布,辽东下属州学将招募部分落选士子入学。这个承诺大大缓解了参考士子的紧张情绪,很多外地士子来蓟城时间不短了,大部分人都知晓州学在辽东的地位。

刘赞、孔纂、朱左车、孔赞、胡毋翼、皇甫方回均是名动一时的大儒,更别说还有司空刘琨坐镇。进入州学学习,就可接受各位名师大家指导,大幅度提高自身能力,为下次科考做准备。

阳裕、封裕、皇甫真、裴开、谢艾、韦謏、乙逸等人被分在不同的考试房间,正面色严肃地端坐在各自座位上,考卷刚一到手,众士子便纷纷打开考卷浏览起来。

第一道题是填空题,主要考察士子们对儒家典籍的熟悉程度以及记忆能力。大多数士子看到填空题后眼前一亮,拿起笔迅速答了起来。

填空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是潜心研读过儒家经典的人,基本上都能答得出来,差不多相当于是给众人送分来的。

一时间考场上寂静无声,所有士子都在埋头奋笔疾书。

这时,只见卫朔带着温峤、莫含悄悄走进一个考场。而监考官员看到他走了进来正要上前打招呼,却看到卫朔冲他摆摆手,忙止住了身形。

大部分士子都在认真答题。基本上没人注意到卫朔进来,只有一个名叫谢艾的年轻士子抬起头悄悄打量了一下大名鼎鼎的镇北将军。

谢艾拿到考卷之后并未像其他士子那样急着答题,反而先快速浏览起试题来,不一会儿其眉头就深深皱了起来。倒不是题目太难,让他束手无策,而是最后一道策论题。让他看出了镇北将军改革弊政的雄心。

接下来谢艾答题十分顺利,无论是填空题、解释经义都没多少难度,很快就到了最后一题:《论九品中正制》,直指朝廷选人、用人之弊端。

由于,谢艾本身是九品中正制的受害者,对其利弊知之甚深,只见其稍稍一思索,就下笔如有神。

四下查看了一下,见没什么问题。卫朔就带着莫含、温峤二人悄悄离开谢艾所在的考场,向下一个考场走去。

“主公开科举之道,为寒门子弟提供一个进身之阶,必定能赢得天下寒门士子之心!”

刚一离开考场,莫含就忍不住向卫朔表达钦佩之情,他出身商贾是比寒门庶族还要低贱的阶层,若非遇到卫朔他一身才华说不定都得埋没。

温峤出身世家,但也不得不为卫朔魄力所折服。科举制可以说直接挖了魏晋两朝的统治根基。就拿此次科考来说,虽然各地大部分世家纷纷抵制。但仍然有数百名寒门士子参加科考。

“其实那些世家多虑了,真正有眼光人都能看出科举制对世家来说不过是利弊各半。世家真要是下定决心参与科举,以世家之底蕴,根本就不是寒门士子所能抗衡的。”

卫朔颇感唏嘘,历史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他白科举只能对世家有些限制,却无法完全压制世家。而且若是世家适应的好。重新做到门阀政治时的鼎盛不是没可能。就像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极大发展,可最终得利的仍然是以京兆韦氏、太原王氏等为首的世家大族。

历史上真正让世家走向覆亡的是五代十国时期频繁的战乱,战争摧毁了一切,包括绵延了数百年的世家大族。除此之外。一切政策只能削弱世家,而不能完全消灭世家。

“其实看看辽东年轻一代就很能说明问题,今年从州学毕业的学子,其中表现最好的一批仍然是世家子弟。寒门士子虽然也会冒出一两个拔尖人才,可以整体而言,寒门士子差世家子弟远矣!”

“没错,如裴家的裴开,皇甫家的皇甫真,封家的封奕、封裕,阳家阳裕、阳鹜等等世家子弟均是辽东不亚先辈的年轻俊彦。可寒门士子却没有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大才,就是不知此次科考能否招揽几个寒门人才。”

“在下倒是听到几丝风声,前段时间里,有个姓谢的凉州寒门士子在蓟城内大出风头!”

“姓谢?凉州人?”卫朔闻言精神一震,难道是谢艾?他强按捺住内心激动问:“可知此人叫什么名字?”

“禀主公,具体叫什么在下也不太清楚,只知道他是蓟城新近冒出头的寒门士子。”

听了莫含回答,卫朔不禁有几分失望,不过他也没怪对方。参与科考的士子有近千人,莫含每天里有不知多少事务要处理,怎么可能有精力去关注一个参考士子。

“主公莫急,虽眼下还不知道谢姓士子具体是谁,但其既然已在蓟城现身,又因其出身寒门,十有八九正在考场上答题。只要他足够优秀,相信用不了多久,主公就可见到其人。”

卫朔闻言只能带着几分遗憾道:“嗯,言之有理!走吧,我们去其他考场看看。”

看着前面卫朔的背影,温峤、莫含颇有默契得相互看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几分惊喜。据温、莫二人所知,上次让卫朔念念不忘的两个人才,正是他们二位。而卫朔今日之表现,不禁让他们心中直犯嘀咕:难道姓谢的士子又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才?

在卫朔忙着各个考场视察的时候,参考士子已完成了前面大部分试题作答,正紧张的做着最后一道策论题。

对于这道题,世家子弟、寒门士子的看法显然是不同的,大部分寒门士子对九品中正制缺乏好感,故而寒门士子一般从批判的角度答题;而世家子弟身为九品中正制的受益者,自然会从赞扬的角度来答题。

“主公,从现场初步调查来看,最后一题明显出现了两极分化,臣等担心这样下去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呵呵,其实大家多虑了!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利弊两面,众位士子对九品中正制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不过,卫某需要提醒诸位,士子们可以站在自己角度发表不同见解。但是尔等在判题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中立的角度!”

“记住!我们设置考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士子的能力,只要对方答得有理有据,不管是持赞同还是反对的,均可得分。”

没错卫朔又开金手指引入了考分制,不再启用历史上那种粗略的分等阅卷,减少了阅卷者对答题者的主观影响,尽量给予答题者一个客观的评价。

“诺!”高瞻、温峤、莫含、裴嶷、鲁昌、刘翰等纷纷起身。

“嗯,科举选士事关辽东兴亡,半点都马虎不得,此事交由诸位先生去做,朔就放心了!”

各方势力虽然因辽东收敛了扩张势头而松了一口气,可为了弥补与辽东之间的差距,各方无不想法设法向四周扩张。其中凉州瞄准了西域,江左准备打成汉,而石勒则还在陷入青州不可自拔。(。)

第200章 段氏来袭第525章 郗鉴献策第645章 太宁二年第401章 司马保称帝第615章 秋闱将至第174章 靠着祥瑞升官第475章 国葬第332章 呼家将投诚第545章 建邺城破第72章 鸿门宴第227章 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第230章 挑拨离间第143章 高瞻出山第326章 讨胡檄文!第327章 骑兵夺城第295章 老而弥坚的梁芬第301章 西晋第一武技高手第76章 不甘心的世家豪强第433章 出巡之潼关、大荔第566章 坑杀羯胡!第401章 司马保称帝第435章 出巡之调查第363章 疑惑不解的琅琊王第348章 欲征南洋第334章 躁动的琅琊王第622章 谢艾的打算第269章 炮灰作用第60章 有人来打劫!第382章 刁协献计第219章 高瞻遗计助并州第41章 裴颖儿的好意第501章 高僧佛图澄第402章 祖逖的担忧第77章 石勒崛起第563章 汉军倒戈!第609章 伐蜀之议第562章 羯胡弱点第454章 威逼张宾第590章 余波第214章 连锁反应第482章 谢艾智破麻秋第455章 再次大婚第560章 床弩,又见床弩第660章 前哨战第40章 刀盾结合第188章 财政会议第158章 司马邺登基第109章 刺史府门前的年轻人第302章 宣威朔方第242章 江左裴府的变化第127章 改土归流第620章 太宁元年科考第182章 农牧场建设第389章 徐兖变局第411章 榆眉会战之大获全胜第109章 刺史府门前的年轻人第89章 喜相聚第588章 成汉与江东第277章 战前动员第482章 谢艾智破麻秋第377章 江东的试探第141章 威震辽东第460章 谢艾首秀第153章 平州州学第559章 驱除胡虏,复我华夏!第552章 准备收网第591章 交换领土第528章 新长安第677章 最后一战第375章 虽远必诛!第330章 重铸荣耀第240章 刘、卫深谈第242章 江左裴府的变化第498章 纷纷扰扰第528章 新长安第593章 世家欲北返第651章 西征!西征!第373章 扶南偷袭第448章 我知道你的底细第66章 仓皇而逃第268章 毛宝初上阵第192章 千里奔袭,军事奇迹第478章 影响(下)第420章 元帝登基第51章 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第191章 王浚称帝,天下震动!第5章 真的变成精盐了?第461章 有点儿不对劲!第634章 司马绍之雄心第6章 暴利!绝对的暴利!第590章 余波第669章 东晋内讧第120章 辽东局势大变第436章 宋、卫初见第615章 秋闱将至第143章 高瞻出山第183章 大演习(上)第65章 拯救刺史裴盾第674章 何去何从第568章 人心惶惶的襄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