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江东之变

?太宁元年十月,天子司马绍因王敦将死而意气风发。

在确信王敦已到了弥留之际,司马绍立即宣布王敦为叛逆,下令陶侃、苏峻、祖约等外藩镇将起兵诛讨叛逆。

同时天子加授司徒王导为大都督、假节,兼扬州刺史,为三军统领,坐镇皇城;丹阳尹郗鉴统帅禁卫军驻守石头城;中书监庾亮、尚书右将军卞壶领兵马守卫建邺各处要道。

消息一传出天下哗然,最慌乱者自然是大将军一众党羽。钱凤、王含父子、邓岳等人十分清楚,除非王敦能立马恢复健康,并亲自领兵出征,不然面对朝廷来势汹汹的攻势,军心慌乱的叛军将毫无胜算可言。

姑孰城内,王敦看天气不错,就让人把卧榻横放在庭院中间,自己侧身躺在上面,本想享受一下难得的秋日宁静,不料抬眼就看到钱凤匆匆走了过来。

钱凤没想到会在院内遇到大将军,看到王敦正直愣愣地看着自己,他犹豫了一会儿,上前轻轻替王敦掖好被子。

“大将军,秋日凉风习习,您已经在这儿待了半个时辰了,还是回去歇息吧?”

“你来此何事,手里拿着什么?”王敦不理会钱凤,他早已看见钱凤手中的书帛。

钱凤忙往身后藏,不料还是被王敦一把抢在手里翻看起来,原来钱凤手中拿的正是天子司马绍对外发布的讨逆诏。

只见上面写道:“……敦辄立兄息以自承代,未有宰相继体而不由王命者也,顽凶相奖,无所顾忌;志骋凶丑,以窥神器。天不长奸,敦以陨毙……”

王敦才看完开头便觉五脏内如滚油泼过,他略略定了定神,接着往下看,无非是宣布跟随王敦作乱者,一律不加追究,最后一句竟是:敢有舍王敦名姓而称大将军者,格杀勿论!

“唉!深悔当初听从王茂弘之言,放了这个鲜卑儿一马,以致有今日之祸。”

正在这时,嗣子王应大叫大嚷闯了进来:“父亲,不好了,天子已加封叔父为大都督,正率兵来征讨我们。”

钱凤一听到王应的声音就知道坏事了,一个劲儿地给王应使颜色,已是来不及了。

“混账,这种事你也信?”

王敦强忍着内心不安直斥道,说实话他虽与王导多有不合,但也绝不愿与王导兄弟阖墙。

“从建邺到姑孰这一路上,到处都有人在说,实在是……”王应不敢说了。

“滚!”

王敦像一头愤怒的狮子,其实对于王导的背叛他早有预料,眼下不过从儿子口中进一步确认消息属实罢了。

似乎已感到自己众叛亲离,王敦喃喃自语:“茂弘糊涂啊,怎么能让鲜卑儿如此摆布?”

过了好一会儿,王敦强按下内心恐慌,脸上又恢复了正常的神色,他命令钱凤:“先生与王含即刻率大军出发,在朝廷反应过来之前,抢先攻破建邺杀掉司马绍。”

“诺!”

钱凤领命匆匆而去,他知道这是大将军在做最后一搏,若是成功,众人尚有一线生机,不然就等着被朝廷灭族吧。

只是让钱凤没有想到的是,王敦原本就病入膏肓,如今再经过一番折腾后彻底不行了。在钱凤、王含出发不久,王敦没有等到大军攻破建邺那一刻,便带着满腹的遗憾和愤懑一命呜呼。

临死之前,王敦特地留下遗言,让嗣子王应立即登基称帝。

可谁知胆小无能的王应怕发丧后引起恐慌,竟秘密封锁了消息。

这时,钱凤、王含的人马已经杀到了秦淮河边。

庾亮正镇守朱雀门一线,此处是建康外城的南大门,秦淮河绕门而走,长干里、南塘、乌衣巷等建康城的繁华所在均在这附近。

庾亮经过反复权衡,招呼士卒将朱雀门外横跨在秦淮河上的浮桥烧毁。

望着熊熊燃烧的朱雀桥,庾亮松了口气。

这时,正四处巡视的司马绍全身戎装地赶到了,见状大怒:“庾元规,你竟敢抗旨不遵,擅自烧毁朱雀桥,是要与逆党暗通款曲吗?”

“陛下容禀。”

庾亮显得很镇定,“今宿卫军势单力薄,各路勤王军尚在路上,贼军势大,取朱雀桥不难。若此桥一失,贼人将横行无忌,相较社稷之安危,陛下何惜一桥?”

听罢解释,神经极度紧张的司马绍方轻松起来,摁着剑柄的手才悄悄松开。

“嗯,看来也只有如此了,若丢了朱雀门,你就在这秦淮河上自行了断,不用再见你皇后了!”

说罢,司马绍一扬马鞭疾驰而去。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义兴沈充率领两万人马赶到了建邺城南,与王含的叛军会合。

此时,所有人都还不知道王敦已经病亡的消息,他们准备孤注一掷攻破朱雀门。

顿时喊杀声、箭矢声、惨叫声、呐喊声……交杂在一起,被四处弥漫的烽烟挟裹着传出老远。

邻近的乌衣巷早已戒严,王导此时正身在皇城,临走前交代家人勿要惊慌,静观其变。

王导内心十分平静,他很清楚这场大战不管最后胜者是谁,他都不会有危险,真正的是稳坐钓鱼台。假若朝廷消灭了王敦,他会是有功之臣;若是王敦进了建康,不管怎么说他都是王氏子弟,至少也可以保得平安。

裴盾可没有王导那么沉稳了,他先用长钉将前后门钉死,又将家中暗藏的武器分给数十名身强力壮的家奴,让他们轮番巡逻护卫。

乌衣巷的安宁掩盖不了朱雀门的紧张,面对两倍于己的叛军,庾亮快抵挡不住了,卞壶、郗鉴也被王含拖住,分身乏术。

眼看手下军卒被逼得连连后退,庾亮愤然摘掉头盔,唤过副将的庾冰:“季坚,万一我不幸阵亡,务必将此盔交给皇后娘娘,告诉她,庾元规没给庾家丢脸!”

庾冰迟疑着正准备接过头盔,忽听得东北方向喊杀声起,“哗”的一声,仿佛秦淮河内风波骤起,席卷着兵器碰撞声和士卒呐喊声,涌了过来。

抬眼望去,叛军的阵脚大乱,一望之内闪出数面战旗,上面写着“青州苏峻”、“幽州祖约”、“司州郭默”。

“总算来了!”庾亮兴奋地大叫,他一把从庾冰手里拿回头盔,举过头顶,招呼士卒与苏峻的人马两下夹攻。

顿时,战场的态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快叛军土崩瓦解,王含、钱凤、沈冲、邓岳、周抚等王敦党羽纷纷四散奔逃。

至此,一直威胁皇室安全的王敦集团终于覆灭。

而王敦的尸体也被拖了出来,被恨得牙根痒痒的天子司马绍下令焚烧其衣冠,并将其尸体斩首。

放翻了王敦,除了司马绍外,最兴奋者莫过于庾亮,他早就不满琅琊王氏把持朝政,这一次随着王敦覆灭,王氏力量遭到重创,正是大力削弱王氏势力,并树立庾家威势之机,

在与天子诏对时,庾亮便以王氏子弟有多人牵扯到叛乱之中为由,上书天子要求罢黜司徒王导辅政大臣之位。

“茂弘非王敦可比,在世家中极有威望,又有立国之功,且王敦叛乱时,茂弘任一方主帅,发讨敦檄文,实乃大义灭亲,若对其谪贬,只怕人心不服。”

随着王敦被灭,天子司马绍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王导,同样有罢黜王导之意,但因担心外界人心动荡,而迟疑不定。

“陛下,万万不可罢黜司徒大人,元规此言是要陷陛下于不义啊!”说话的人正是郗鉴。

“我有不义之举?”庾亮有些愤怒。

“臣这几日整理前朝《起居注》,知当年先帝曾数次有废长立幼之心,王茂弘、周伯仁屡次进谏,才保得陛下太子之位。陛下不可忘却!”

司马绍见郗鉴极力反对,知道当下罢黜王导机会不成熟,只好长叹一声:“此事今日就算完结,以后不得再提!”(。)

第403章 愍帝之死第529章 成汉来使第317章 青州求援第381章 罗马人来了第269章 炮灰作用第566章 坑杀羯胡!第75章 推行均田令第116章 兵围西安平第243章 一年又一年第675章 燕王归来!第160章 修好慕容廆第144章 玄菟郡(上)第649章 调兵遣将第179章 再见双姝第428章 宴请隐士第40章 刀盾结合第66章 仓皇而逃第491章 贾坚神射第540章 谁是猎物?第43章 空谈误国第538章 王敦占上风第28章 好消息?坏消息?第35章 徐州新军第650章 高车与嚈哒第411章 榆眉会战之大获全胜第423章 威震西北第326章 讨胡檄文!第444章 红颜祸水第50章 王桑、赵固犯徐州第291章 各方反应第162章 青冀冲突第234章 莫含的大礼第623章 新科士子第290章 卢水胡精骑?屁!第627章 百年河患第264章 段氏末路第664章 弩破胡骑第672章 东晋变天(下)第568章 人心惶惶的襄国城第122 章 辽东对第126章 四月春耕第281章 擒杀刘虎第143章 高瞻出山第571章 兵临城下第228章 风起北疆第604章 顶风作案第393章 先谈经济合作第428章 宴请隐士第416章 入长安第448章 我知道你的底细第10章 练兵不易!第655章 活捉焉耆王!第201章 辽东军初战!第399章 赛马场上定大计第613章 平定漠北第279章 南守北打第380章 进驻马六甲第309章 北宫纯重出江湖第180章 王浚图谋自立第313章 蠢蠢欲动第68章 离间敌人第635章 世家的罪恶第16章 ‘官府’来人了第101章 插手辽东第191章 王浚称帝,天下震动!第79章 参观船坊第350章 科举揽人才第368章 南洋风云第494章 欲修洛阳第287章 冯翊赈灾第417章 秦州诸胡第446章 仇池灭亡第230章 挑拨离间第228章 风起北疆第181章 各方准备第70章 均田令第632章 逃亡燕国第535章 王敦之乱第406章 石勒的闪电战第463章 马踏弹汗山第560章 床弩,又见床弩第280章 迎头痛击!第99章 辽东初印象第651章 西征!西征!第644章 燕晋第二次争锋第198章 入主蓟城第14章 立下根基第33章 上任第一步第318章 司马保僣位晋王第72章 鸿门宴第255章 逼退江东水师第299章 崩溃的前兆第177章 公主也要当先生第546章 范阳陷落第621章 司马绍的决心第256章 淮南群豪第175章 祖逖的死局第175章 祖逖的死局第253章 遇刺第136章 农业、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