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盘山烈士陵园
概况
天津盘山烈士陵园位于天津市蓟县盘山,占地20公顷,1959年建成,是冀东著名的烈士陵园之一。1997年7月,该陵园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盘山烈士陵园是在原静寄山庄的小石城和乐山书室的基址上修筑的。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白草洼战斗的战斗遗址。陵园附近还展示有当年在岩石上刻写的标语口号战场、会场和报社等遗迹。
走进盘山烈士陵园大门,就可看到一排民族形式的建筑,这是盘山抗日斗争事迹陈列馆。陈列馆正中的穿堂两边,各有一个展室。馆内展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珍贵革命文物200余件,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盘山抗日根据地军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陵园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馆内正中是毛泽东的亲笔题词。题词两侧分别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在蓟县和冀东从事抗日工作的53位烈士。其中包括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冀东西部地委书记田野、冀热辽第一专署专员杨大章、抗日支队副司令员白乙化和蓟县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子光等。
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在陵园北部最高的地方。碑基1177平方米,碑身用汉白玉石块砌成,上面镌刻着齿轮麦穗图案,象征着工农联盟。碑高27.5米,碑身正面镌刻聂荣臻元帅的亲笔题词:“光荣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左侧镌刻谢觉哉题词:“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右侧镌刻宋劭文题词:“抗日英雄浩气长存”;后面镌刻李运昌题词:“为人民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题词表达了党和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烈士墓区位于碑前甬路两侧,安葬着205名阵亡先烈。主墓为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和冀东西部地分委书记田野,陪墓有32座,群墓有171座。
盘山抗日烽火
盘山地处京津唐三角地带,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盘山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后,这里很快成了河北抗战的中心。七七事变后,党中央提出在河北东部(冀东)敌占区建立根据地的任务。
1938年
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共5000多人在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的率领下,兵分两路挺进冀东,支援当地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斗争。
7月,冀东举行了有10万人参加的抗日武装大暴动,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
盘山全县上万人参加抗日联军。从1940年年底到1943年年初,盘山抗日根据地不断壮大,严重打乱了日本侵略军的安排部署。日伪军削弱盘山抗日力量对根据地进行过多次大规模入侵,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惨案。
当地百姓描述当时的情景是“抬头见岗楼,迈步封锁沟,无村不戴孝,四处是狼烟”。面对残酷的现实,盘山的民兵组织发动群众,运用地雷战、地道战等灵活多变的斗争形式,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从1940年5月起,日军对盘山根据地展开围剿。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包森副司令员,多次率兵痛击日军。1941年6月,他率部转入外线作战,将抗日根据地扩展到密云、平谷、三河、兴隆、遵化、玉田、宝坻等县。
1941年春,八路军十三团一营,利用陵园里石海洞穴这一天然屏障,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两天两夜,取得了突围战的胜利。
1943年1月,八路军主力部队返回冀东。通过数次战役,终于收复了盘山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1945年5月,盘山民兵被冀热辽军区第十四分区授予“民兵英雄”称号。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在付出牺牲总数达2万人生命的巨大代价后,盘山根据地终于坚持到了最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震动日本朝野的包森
包森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1911年7月2l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包森进入蒲城县第一高小上学。当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学校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的启发下,他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和同学们探讨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逐步懂得了只有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推翻,才能拯救中国的道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东北地区,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的反动政策。在省立第三中学就读的包森联合学校爱国同学
组成宣传队,在三原、泾阳等地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国民党卖国投降政策。最后,包森被学校开除了学籍。
包森被学校开除后回到家乡并组建了家庭,但他并没有沉浸在新婚生活中。他四处奔走,寻找革命同志,联络爱国同学,到处宣传抗日救国。1932年2月,包森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3月赴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爆发后,他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独立一师工作,任33大队总支部书记。1938年6月,他率领40多人到冀东,在河北兴隆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1939年4月下旬,包森指挥部下巧妙活捉前来捉拿自己的日本天皇表弟、宪兵大佐赤本,日本朝野,一时为之震动。1939年秋,包森被任命为冀东军区副司令员。
1940年2月,包森率部到达盘山,全力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仓森指挥部队在白草洼设下埋伏,与日军激战14个小时。此役取得了冀东地区首个全歼日本整个骑兵中队的巨大胜利。
1941年春,包森率部参加反“治安强化”战斗。他上百次地出没在与日伪军短兵相接的厮杀中,身上挂彩多次。但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每次都坚守在战斗指挥的最前沿。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其中1942年1月燕山口内果河沿一役,包森以七个连的兵力,毙俘敌伪中佐以下官兵近千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1942年2月17日,包森率部在遵化野户山同敌人展开战斗。在战斗中,当他上北山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胸部被敌人狙击手的冷枪射中。他知道自己的伤很严重,为了稳定军心,他强忍疼痛说:“我负伤了,由一营长指挥队伍。”当警卫员背着他走到战场东侧小山时,这位威震敌胆的抗日民族英雄,已经停止呼吸。
包森牺牲的消息传出后,整个冀东党政军民都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敌人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一反常态,将之前所有宣传报道上的污蔑攻击之词都去掉了,改做了“包森司令长官战死”的郑重报导。这位抗日民族英雄在敌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1945年3月,蓟县人民为纪念这位抗战英雄,曾一度将县名改为“包森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