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概况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位于天津风景秀丽的水上公园北侧,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50平方米,是一座园林式的伟人纪念馆。2001年6月,该纪念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高21.3米,主体为三层,布局呈“工”字形,屋顶采取传统重檐形式并结合现代工艺,石材屋面,外檐镶嵌花岗石,色彩朴素淡雅。馆内藏品丰富、文物价值弥足珍贵,有文物、文献、照片等资料8000余件。
纪念广场、巨型花岗岩雕像《高山仰止》、不染亭、纪念林、草坪花卉与纪念馆相互衬托,环境幽雅,气氛庄重。
纪念馆展厅包括瞻仰厅、生平厅、情怀厅以及竹刻楹联厅和书画艺术厅。
瞻仰厅正面耸立着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汉白玉雕像《情满江山》。大型壁毯《海阔云舒》作为背景,两侧浮雕墙镌刻出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和开国大典、祖国建设等历史性画面。
生平厅分为9个部分,采用复原场景、微缩景观、灯箱图表、超宽银幕、背投式大屏幕、触摸式显示屏等现代科技手段和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珍贵的文献文物,全面展示两位楷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风采。
情怀厅分三部分。“伉俪情深”再现两位伟人在革命中产生爱情、爱情激励他们献身革命的崇高情谊。“爱满人间”赞颂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真挚情怀。“举世敬仰”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人民无限敬爱两位伟人的真挚情感。
楹联厅和书画厅汇集并展示了来自全国的知名人士和著名艺术家讴歌周恩来、邓颖超的竹雕艺术品和书画作品。
伉俪情深
周恩来和邓颖超相识于1919年反帝反
封建的“五四”运动。那时,邓颖超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周恩来刚从日本留学回国,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为了加强斗争力量,周恩来、邓颖超、马骏、郭隆真等二十名青年男女,成立了觉悟社,并出版不定期刊物——《觉悟》。在天津爱国学生运动中,周恩来与邓颖超都是冲锋在前的勇士,又是志趣相投的战友。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等197名学生奔赴法国巴黎,去进一步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邓颖超则到北京师大附小当了教员。他们虽然相隔万里,但彼此间的联系从未间断。凭着鸿雁传书,他们交流着思想。正是在这种纯真的、志同道合的通信中,他们的感情慢慢成长,最终定情。
不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周恩来与邓颖超都心心相印,相互关怀,相互思念。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在撤退途中,周恩来发高烧到40度。尽管如此,他依然尽心安排善后工作。因劳累过度、神志昏迷,由聂荣臻等护送到香港治疗。
当周恩来第一次从昏迷中醒来,就迫不及待地问身边工作的同志:“不知道邓颖超有没有消息?”这位同志答道:“已经到了上海。”他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志告诉他消息确实,他才放心。
1947年3月,国民党转变战争策略,由全面进攻解放区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山东两翼。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留在陕北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
周恩来转战陕北战场,在百忙之中,仍在中秋之夜抽出时间给邓颖超写了封信。这封信几经辗转,终于送到邓颖超手中。当时,她正在晋察冀边区搞土地改革,和秘书楚平住在一个老乡家里。楚平开玩笑说:“
大姐的情书来啦!”邓颖超愉快地看完信,诙谐地说:“不是情书,是形势报告。不信你看!”她大方地把信递给楚平。楚平指着信中“今日中秋,对月怀人”等处说:“这不是情书吗?落款处还特地写明了是旧历中秋写的哩!”
1954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瑞士举行的日内瓦会议。这时,国内家中的庭院里,海棠花正开得娇艳。周恩来最喜欢的花就是海棠花。邓颖超赶紧压了一枝,连同原来压好的一片红叶,一起装在信封里寄去。信里还写道:“红叶一片,寄上想念”,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周恩来则托人带回了压制好的日内瓦出名的芍药花与玫瑰花,作为回敬的礼物。
周恩来工作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批阅文件。有时没有桌子,他就顺手拿本书垫一垫,但是不方便书写。后来他发现用一块小三合板来衬垫就方便多了。从此他的卧室和没有桌子的地方都放上一块小三合板,以便随时取用。
周恩来盘膝坐在床上,垫着三合板批改文件非常辛苦,尤其在他高龄、重病之后,更是经常感到劳累。为此,邓颖超亲自设计了一个一边高、一边低,适合周恩来靠坐在床上伏案工作的小床桌。在桌面四周还加了边框,使文件不致散落在床上,减少他用左手去扶持文件的力量。
1972年,周恩来被诊断出身患癌症,一直拖到1974年夏才住进医院。在周恩来住院期间,邓颖超不论阴晴风雨,每天都要去看望周恩来,有时还参加医疗组织会议,讨论治疗方案。在需要做手术时,邓颖超总是在手术室外边守候,直到深夜……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了。同半个多世纪生死与共的爱人诀别,邓颖超的心都碎了。她用周恩来生前对她的爱称,献上了用鲜花扎成的花圈,花圈上写着“战友——小超哀献”。
(本章完)